柏紅梅
在人們的印象中,用于形容抑郁癥患者的詞語無非是“垂頭喪氣”“無精打采”“思維遲鈍”“滿面愁容”“情緒低落”等,很難把“抑郁”和“微笑”聯系在一起。但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有不少人患上“微笑性抑郁”。
中學老師張先生最近為妻子的情緒愁出了白發。妻子去年3月產后復出,在一家外貿公司找了份業務經理的工作,收入比張先生高出一大截。但短短的半年時間,他發現妻子一回到家就無精打采,見到家人也是愛理不理的。張先生開始以為是妻子工作太辛苦所致,休息幾天就會轉好。但一天天下去,他發現妻子的情緒就是提不起來。但當她接到單位同事或者客戶的電話時,立馬又變得端莊大方、笑聲朗朗。張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妻子對同事和家人的態度判若兩人呢?
對于張先生妻子的這種情況,專家認為,這是經常發生在都市白領身上的新情況,屬于“微笑性抑郁”。患者盡管內心深處極度痛苦、壓抑、憂愁和悲哀,外在表現卻若無其事,面帶“微笑”。這種“微笑”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而是出于“工作需要”“禮節的需要”“尊嚴和責任的需要”。“微笑性抑郁”常見于那些學歷較高、有相當身份地位的事業有成之士,特別是高級管理和行政工作人員。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有自殺企圖的重癥抑郁患者為了實現其自殺的目的,有意識地掩蓋自己的痛苦體驗而強作歡顏,以此逃避醫務人員、親友的注意。重癥抑郁患者情緒突然“好轉”、心情“豁然開朗”可能是一個危險的征兆。他們的行為具有表演性質,與他們的情感體驗缺乏內在的一致。
微笑性抑郁不同于精神蒙受創傷所致的心因性抑郁癥。學者們認為它可能是由于腦內兒茶酚胺和5-羥色胺類神經傳遞物質釋放和再攝取障礙的結果,屬于一種內因性輕型情感疾患。據調查,抑郁癥中內因性患者占70%,其中一大半為輕型,由于就診時多以軀體主訴為主,從而掩飾了精神方面的表現,故學名稱之為“隱匿性抑郁癥”。
正因為這種病是內因性的,因而應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僅是幫助患者認識此病。一定要讓患者服用抗抑郁藥,一般用藥4周后可見療效,3~6個月可望治愈。開始服藥時可能出現一些輕微的藥物副反應,如口干、視力模糊、嗜睡、便秘等,一般在一周左右消退。在服藥期間應注意休息,最好是在家屬或好友的陪伴下,多參加文體活動、短期參觀、旅游等;要多接觸人、多談天,把心境敞開,多關心外界事物,這樣更利于抑郁癥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