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有一處古宅,被譽為“江南第一家”,又稱鄭義門。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廉政建設教育基地、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宋代至明代,鄭氏家族在浦江合族聚居300 余年,其家族為官者無一貪贓枉法、無不勤政廉潔,屢受朝廷旌表。宋、元、明三代正史都將該家族列入“孝義傳”,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南宋乾道年間,鄭氏家族先人鄭綺主持家政后,以孝治家,聞名鄉里。
鄭綺數十年苦讀不輟,每天下田都要在牛角上掛書,休息時就從牛角上取下書來誦讀。族中子弟紛紛效仿,勤耕苦讀蔚然成風。鄭綺救父、孝母、重操守、恤族人等故事被時人傳頌,為鄭氏贏得了孝義之家的美名。為了將家業發揚光大,讓家風代代相傳,鄭綺倡導全族共財同食。鄭綺的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鄭氏家族此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他也成為浦江鄭氏累世同居的第一代。
鄭氏家族的第二個重要人物是五世祖鄭德璋,他在家族史上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當時社會動蕩,盜匪橫行,百姓深受其害。鄭德璋組織家族力量自保,并協助朝廷對付匪盜,受到朝廷表彰。他推動家族管理制度化,每天早起敲鐘,聚集族眾拜謁家族祠堂,申之以戒令;每月農歷初一和十五,向族人宣讀《戒詞》,以示告誡。鄭德璋還在當地東明山上建立家族私學——東明精舍,主要用于教育本族子弟。東明精舍后改為東明書院,不僅為政府輸送了大量品學兼優的人才,也為淳化鄉邑風俗、提高民眾文化素質作出了貢獻。
元至大四年,鄭氏家族被旌表為“孝義門”。至元四年,鄭氏再次被皇帝旌表為“孝義鄭氏之門”。明代初期,鄭氏家族屢次被朝廷表彰,根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親口褒稱鄭氏為“江南第一家”。
鄭氏家族制定了嚴密的治家方略作為制度保障,這就是《鄭氏規范》和《鄭氏家儀》,《鄭氏規范》被稱為“家族法”,有168 條。
鄭氏家訓注重家族教育,早在鄭德璋掌家時就斥資建立東明精舍作為家族義塾,其規模之大、環境之美、設施之完備不亞于一般縣級官學。《鄭氏規范》第68 條:“子弟年十六以上,許行冠禮。須能暗記四書一經正文,講說大義,方可行之。”第117 條:“小兒五歲者,每朔望參祠講書,及忌日奉祭,可令學禮(入小學者,當預四時祭祀)。
每日早膳后,亦隨眾到書齋祇揖。”
《鄭氏規范》中有不少條款針對出仕當官的人,強調勤政廉潔。第86 條:“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任滿交代,不可過于留戀;亦不宜恃貴自尊,以驕宗族。仍用一遵家范,違者以不孝論。”第88 條:“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從宋、元到明、清,鄭氏家族累計有170 多人為官,尤其是明代出仕者達47 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禮部尚書。令人驚嘆的是,鄭氏子弟中沒有一人因貪墨而罷官,可見優良家風的影響。
據人民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