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靜 季浩 原源 蔡小昂 程彬彬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1403) *為通信作者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學術論文發表數量、質量顯著提升,但是也暴露出了科研失信等問題。2017 年的“翟天臨事件”將學術不端帶入了大眾視野,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此后的多起國內學者論文被國際學術期刊撤稿事件,更是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形象。因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與《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提出了28 條意見與“零容忍”政策[1-2]。
在農業領域,一旦出現科研失信,不僅會危及農業科技發展,而且會衍生出重大的民生問題。因此,農業科研院所要積極開展科研誠信管理。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科研院所可通過科研誠信管理平臺建設,實現科研誠信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從而規范科研行為,提高科研機構信譽,帶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加強農業科研院所的誠信管理,筆者擬對農業科研院所科研誠信管理平臺的建設方案和保障措施進行介紹,以期為實現高效、規范、透明、實時的農業科研信息化管理提供參考。
在我國,農業科研院所是農業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目前,國內很多農業科研院所的科研誠信管理存在監督主體不明、法律意識淡薄、誠信考核缺失、誠信教育不足等問題,而創建科研誠信管理平臺不僅能系統地解決相關工作難點,還能構建科研誠信管理制度體系。農業科研院所科研誠信管理平臺的創建需求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我國的相關科研管理條例規定,由科研知識產權所屬人的主管機構負責調查、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各科研機構鮮有設置專門的部門監管科研誠信,各研究領域也缺乏固定的科研誠信監督共同體或協會機構,更沒有相應的專業委員會制定相關的學術不端處罰條例。由于監管主體及其監督權力的不明晰,導致科研誠信監督一直處于松散狀態。因此,農業科研院所若能構建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會有助于關聯各機構,將監督權責分配到人,并能依據不同科研類型搭建監管流程,從而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監管機制。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處罰科研失信的刑法、民法等法律,導致被侵權者常常申訴無門、舉報無效,而相關科研失信者只受到較輕的行政處罰,由此說明,僅僅依靠部分科研誠信相關的行政性、地方性規定已無法滿足當下科研誠信的發展需求。另外,作為科研人員,既要了解科研誠信的規范,又要檢測科研成果是否有重復,這無疑增加了科研人員的工作量。因此,相關農業科研院所若能構建科研誠信管理平臺,且在科研誠信管理平臺中嵌入相關法律條款,并提前預留法規普及、誠信檢測、違法舉報等通道,這樣既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減輕一定的查重工作量,又可以幫助科研人員養成科研誠信的良好習慣[3]。
目前,科研院所的人才職稱晉升、獎勵制度均是以發表論文、申報項目等為主要評級依據,而對知識產權、學術誠信等的關注較少,這就導致部分科研人員形成了“唯論文”“唯項目”的價值觀,忽視了科研誠信的建立。因此,相關農業科研院所若能構建科研誠信管理平臺,且個人科研誠信是公開、可查詢的,則不僅學術委員會可以依據相關章程約束學術不端行為,而且人才考核部門可以從平臺上獲得個人科研誠信記錄,并將其作為人才職稱晉升等的考核依據。
近年來,科研院所雖然重視科研誠信,但是仍存在忽視科研誠信宣傳教育的情況,尤其是對于一些剛入職的青年科研人員,科研誠信是學術行業的首要規范,需要在第一時間傳授給青年科研人員。而在現實中,很少有科研院所在青年科研人員的“第一課”中講授科研誠信專題,也缺乏實時的互動教育。因此,相關農業科研院所若能構建科研誠信管理平臺,不僅能第一時間給青年科研人員宣傳科研誠信的相關內容,還能在農業科研院所形成系統、實時的科研誠信宣傳教育體系。
2.1.1 構建跨機構的行政管理體系
科研誠信管理平臺建設是一項系統工作,不僅需要農業科研院所內的各機構分工合作,還需要明確相關責任主體,故需先構建跨部門的行政管理體系。具體內容為:由農業科研院所自己確認本單位的權責結構,對認領和自行提交的成果進行分級審查和管理。一般情況下,這項工作由院(所)級紀檢監察管理部門和科研管理部門主導,并給單位內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員分配不同的管理權限。例如,科技人員主要是編輯個人信息和成果信息,管理員主要是對科技人員提交的信息進行審核,院(所)級科研管理部門主要是審核全院(所)的所有信息,相關科研活動記錄、科研檔案則由院(所)級人事、檔案等部門專職負責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不同農業科研院所之間可以溝通達成統一的管理分類共識。例如,可根據科研人員、相關機構、組織等進行分類,形成統一的信息分類標準,這樣不僅有利于各農業科研院所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有利于將地方信息匯總到全國平臺,便于科研人員誠信檔案的統一管理。同時,農業科研院所在構建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可根據自身的需求,在平臺中預先加入不同性質的用戶角色,例如,項目承擔人員、咨詢評審專家、項目管理專業機構、項目承擔單位、中介服務機構等相關責任主體都可以獲得特定的身份,加入到科研誠信管理平臺中,從而形成跨單位的行政管理體系。
2.1.2 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
傳統的科研誠信管理在利用大數據處理問題時,具有耗時長的弊端,若在構建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引入區塊鏈、AI、數據云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則能幫助管理平臺高效地分單元處理事件,從而提高管理效率[4]。例如,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用戶角色分類,用戶角色可分為科研成果申報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學術委員會審議員等,且不同用戶的權限、責任、使用流程、檢驗細則等均有所不同,有利于提高用戶個人的平臺使用效率,同時,不同角色之間可以通過信息采集、記錄、評價、應用等操作,實現學術誠信的及時審查[5],從而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2.1.3 形成規范科研行為的制度文件
科研行為的主體通常包括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管理專業機構以及學會、協會、研究會等社會團體。一次獨立的科研行為要求具備設計項目、立項評審、實施研究、結題驗收和外審評估等一系列步驟。因此,農業科研院所在建設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應明確本單位的科研活動范圍與行為,形成規范科研行為的制度文件。同時,該文件應通過相關學術委員會的討論與決議,最終納入單位章程、員工行為規范、崗位說明書等內部規章制度及聘用合同中,從而有效地規范科研行為。
2.1.4 明確“科研管理”的雙向責任
農業科研院所在建設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可成立學術委員會,并明確學術委員會的科研誠信工作任務、職責權限。一方面,科研人員在日常的科技計劃項目、創新基地、院士增選、科技獎勵、重大人才工程等工作中需簽署由學術委員會擬定的誠信承諾書,并上傳至平臺待查;另一方面,學術委員會要與相關科研人員簽署監督責任書,并上傳至平臺備案。這樣既落實了科研誠信的責任主體,也明確了科研誠信的監督責任人。
2.1.5 對違規者采取“零容忍”政策
針對學術失信等問題,農業科研院所要堅決落實“一票否決”和 “零容忍”政策,并加大懲罰力度。同時,要設立專門部門負責強化科研誠信審核,不僅要有院(所)內的科技計劃管理部門審核,也要有院(所)外的省(市)級別的項目管理專業機構輔助管理。一旦發現有學術不端行為,審核人員應及時將學術不端者加入管理平臺的失信行為記錄名單中。
2.1.6 維護用戶知識產權與數據安全
為尊重個人隱私、保障個人信息安全與知識產權,農業科研院所在建設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可采用用戶登錄密碼加密等方式來確保平臺數據的安全,但是不可收集與科研誠信考核無關的個人信息。同時,要與用戶簽署文件協議,聲明以任何手段竊取平臺其他用戶信息、論文數據等行為均屬違法行為,一切法律后果自行承擔。此外,平臺可以以彈窗、超鏈接等形式呈現相關法律文件,幫助用戶知法、懂法、學法、用法,自覺遵守相關法律職責。
2.2.1 數據采集功能
目前,國內大多數農業科研院所依舊采用傳統的紙質檔案管理方法進行科研誠信管理,這樣不僅無法將分散的檔案數據進行整合分析,而且無法形成完整的科研誠信管理體系,很難對學術不端現象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處理。因此,農業科研院所在建設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搭建信息化網絡系統,對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與分析。若農業科研院所尚未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可以考慮依托維普數據平臺等商業學術數據平臺,同步數據與內容,幫助農業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并完善科研評價體系。此外,科技人員可以通過平臺的數據采集功能進行科研成果的查詢和認領,并建立個人信息庫,從而規避重復統計、漏報、誤報等傳統問題,有效提高了科研誠信管理效率。
2.2.2 抄襲判斷功能
農業科研院所科研誠信管理平臺需具備抄襲判斷功能。以發表的農業科技論文為例,農業科研院所在建設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可根據《CNKI 科研誠信管理系統使用探討》劃定的重復率層級,構建相關的智能檢測系統。智能檢測系統以相關數據庫為基礎,對農業科技論文進行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等不同層次的檢測;同時,鑒于很多農業科技論文有不同格式的圖表,為識別內容相同但表現形式不同的圖表,智能檢測系統需引入基于全文的圖表識別檢測工具,通過對圖表輪廓、造型、色彩、數據等多元素進行識別,將其轉化為可量化內容與其他已發表的農業科技論文進行比對,最終形成一份抄襲判定結果報告[6-7]。
2.2.3 信息共享功能
建設科研誠信管理平臺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科研誠信信息共享,故為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科研誠信信息共享,農業科研院所構建的科研誠信管理平臺需具備信息共享功能,并要在地方科研院所完成科研誠信管理平臺建設后搭建全國性的科研誠信管理平臺。因此,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農業科研院所在建設科研誠信管理平臺時,要共享真實、可靠的數據給全國平臺,這樣不僅有利于實現全國層面的資源優化配置,還有利于地方農業科研院所及時了解全國其他地區農業科研院所的真實情況,實現資源信息共享。
2.2.4 實時在線學習功能
近年來,國家與各?。ㄊ校┫嗬^發布了有關科研誠信的管理文件,為加強對這些管理文件的宣傳,農業科研院所的科研誠信管理平臺需具備實時在線學習功能。具體為:(1)以新聞、公告等形式,及時公布國家級、省級、市級、院級出臺的有關科研誠信的政策法規、法律條文、學術規范等,保證政策傳達的實時性和有效性。(2)定期在平臺專欄上發布相關政策和文件的解讀,并配以學術失信的案例報告,正反對照相結合,提升教育實效[8]。(3)提供誠信承諾制度、科研過程可追溯制度、科研成果檢查和報告制度等規章制度的下載鏈接,方便用戶隨時查閱和學習。(4)構建學術誠信考試庫,考題可以小游戲、小練習等形式呈現,讓用戶在娛樂的同時了解科研誠信的具體細則,使廣大科技人員樹立科研誠信的意識。
在農業科研成果規??焖贁U大的今天,科研誠信問題屢見不鮮,如果不能及時解決科研誠信管理工作中的難題,將會制約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農業科研院所亟需構建具有農業科研單位特色的科研誠信管理平臺,這樣不僅有助于從技術、制度、宣傳等多維度對科研誠信系統進行完善,還有助于實現農業科研過程的全程檢測、不同院所之間的互相監督、各學科的創新發展,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