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風 朱亦晴
(1 上海市金山區呂巷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上海 201517;2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上海 201508) *為通信作者
呂巷鎮位于上海市金山區中北部,為金山區的農業重鎮,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為1 200 hm2。近年來,在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下,呂巷鎮主栽水稻品種由原先的常規稻‘秀水114’‘秀水134’及雜交稻‘秋優金豐’逐步向優質稻‘南粳46’‘金農香粳1267’‘滬軟1212’等轉變,然而,隨著優質稻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稻瘟病逐漸成為了呂巷鎮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在此背景下,筆者擬在總結分析呂巷鎮稻瘟病發生情況及發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對稻瘟病的具體防治措施,以期提高呂巷鎮稻瘟病防治水平,達到稻米優質、穩產和農民增收的重要目標。
稻瘟病是我國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通常表現為苗瘟、葉瘟、穗頸瘟),在上海郊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稻瘟病的危害程度因水稻品種、栽培技術以及氣候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危害程度一般時,會造成水稻減產10%~15%,危害程度嚴重時,則會造成水稻減產30%~50%[1]。
在2018年及其之前,稻瘟病在呂巷鎮鮮有發生,在2019年—2021年,由于優質稻在呂巷鎮的大面積推廣種植,再加上氣候適宜病害發生等,導致稻瘟病在呂巷鎮個別水稻品種上發生嚴重,造成較大的產量損失。
在2018 年以前,呂巷鎮主要種植常規稻‘秀水114’‘秀水134’及雜交稻‘秋優金豐’等,這3 個水稻品種的合計種植面積占比高達98%;自2018 年開始,呂巷鎮逐步推廣種植優質稻‘南粳46’‘金農香粳1267’等,這2 個水稻品種的種植面積合計約為266.7 hm2,種植面積占比約為21%。但在2018年及其之前,呂巷鎮水稻田間未查見葉瘟,僅在個別年份個別品種上查見過零星穗頸瘟,稻瘟病對當地水稻產量無明顯影響。
2019年,優質稻品種‘南粳46’‘金農香粳1267’‘滬軟1212’在呂巷鎮的種植面積提高至358.0 hm2,種植面積占比約為28.5%。據調查,在2019 年7 月中旬,‘滬軟1212’有葉瘟發生,病株率為3.2%;在該品種生長后期,穗頸瘟發生明顯;該品種最終定案調查,稻瘟病病株率為31.2%,造成產量損失約為16%?!暇?6’‘金農香粳1267’等優質稻品種也發現有零星穗頸瘟發生,但病株率不足1%,對產量的影響較小。2019年,呂巷鎮優質稻品種的稻瘟病發生面積為119.2 hm2,占優質稻種植面積的33.3%。
2020 年,呂巷鎮優質稻‘南粳46’‘金農香粳1267’‘滬軟1212’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提高至485.7 hm2,種植面積占比約為40.5%。據2020 年9 月4日(水稻抽穗揚花期)調查,在呂巷鎮水稻種植田查見了穗頸瘟(植株出現白穗),病株率為5.7%;據最終定案調查,呂巷鎮水稻稻瘟病發病面積為363.0 hm2,發病田塊的平均病株率高達54.17%、病情指數為36.97,造成產量損失38.76%。2020 年稻瘟病發病覆蓋面積之大、產量損失率之高,均為呂巷鎮歷史罕見。
由于2020年稻瘟病在呂巷鎮優質稻生產上發生嚴重,故2021年呂巷鎮優質稻品種的種植面積有所減少,種植面積降至442.7 hm2,種植面積占比約為38.1%。據調查,在2021 年7 月中旬出梅后,呂巷鎮個別優質稻種植田查見葉瘟,且葉瘟病出現了明顯的發病中心,病害擴散速度較快,發病嚴重田塊的葉瘟病病株率達到30%。為此,呂巷鎮首次在水稻分蘗末期統防時加入防治稻瘟病的藥劑,對該病害的控制效果較好。據最終定案調查,稻瘟病病株率為2.5%~11.5%,病情指數為1.5~6.8,優質稻發病面積占比仍高達82%,但是由于穗頸瘟發病遲(多發生在水稻灌漿后期),且病情指數較輕,未造成水稻明顯減產。
近年來,由于供種體系的改革以及上海市民對優質大米的需求不斷提升,呂巷鎮優質稻品種的種植面積不斷提升,而優質稻品種普遍對稻瘟病的抗病性不高,故從種植常規抗病水稻品種轉變為種植不耐(抗)病優質稻品種,是近幾年呂巷鎮稻瘟病發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稻瘟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適溫、多雨、寡照氣候是稻瘟病發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以2020年呂巷鎮穗頸瘟大發生為例,9 月水稻抽穗及灌漿期呂巷鎮以陰雨天氣為主,日平均溫度穩定在25 ℃以上,陰天時間占比為16.7%,小雨及中雨、大雨天氣時間占比為43.3%,這為穗頸瘟在9 月的持續擴展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21 年呂巷鎮雖然在7 月即查見葉瘟,但是在7 月之后,呂巷鎮以高溫少雨天氣為主,這有效遏制了菌源的擴散,穗頸瘟的發生時間明顯推遲,發生程度也比較輕。
以2020年為例,呂巷鎮在水稻抽穗期的降雨時間較長,這延長了稻瘟病的防治周期,極易錯過最佳防治時間,而當田間發現稻瘟病后再進行防治,防效已不佳。同時,呂巷鎮前幾年稻瘟病普遍發生較輕,未能有效開展稻瘟病防治藥劑篩選試驗,再加上目前呂巷鎮水稻普遍開展綠色認證,導致目前可用于稻瘟病防治的藥劑較少,防治藥劑選用受限。
呂巷鎮種植戶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普遍偏重施用氮肥(個別種植戶的單季水稻每667 m2純氮施用量甚至高達25.9 kg),不僅會造成水稻植株碳氮比下降,抗病性降低,還會造成水稻植株葉色較深(戀青)、葉片披垂,這極有利于病菌侵染[2],最終極易造成稻瘟病發生大流行。
稻瘟病是我國水稻生產上的新三大病害之一,對水稻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3]。由于呂巷鎮多年來未發生稻瘟病,種植戶普遍忽視對稻瘟病的防治。例如,個別種植戶在水稻植株出現因穗頸瘟而引起的白穗時甚至誤以為是螟害造成,而不進行病害防治。
種植抗病性強的水稻品種是目前控制稻瘟病發生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故要選育出稻米品質優良且抗稻瘟病性強的優質稻品種,并加以推廣,以減輕稻瘟病的發生。同時,要合理布局水稻品種,避免種植單一品種而增加感病風險。
要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避免偏施氮肥而加重稻瘟病的發生。因此,呂巷鎮要提倡科學施肥,即將每667 m2純氮施用量控制在20 kg 以內,氮肥前后期用量比例控制在8∶2以內,肥料用量比例氮∶磷∶鉀建議為1∶0.20~0.25∶0.25~0.30,通過科學施肥來提高水稻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
4.3.1 種子處理
晚稻帶病種子是水稻秧苗葉瘟病發生的初次侵染菌源之一,故在播種前,應進行稻種消毒[4],一般每1 kg 稻種采用17%殺螟·乙蒜素可濕性粉劑10 g 加水2 kg 進行浸種。
4.3.2 大田防治
具體方法為:(1)做好苗期、分蘗期的葉瘟防治,以控制稻瘟病菌源基數。即當田間發現有葉瘟發生時,每667 m2用75%三環唑水分散粒劑27 g進行防治。(2)做好穗期的穗頸瘟防治。建議在穗期進行2 次防治,即在破口始期(破口5%左右)進行第1 次防治,在第1 次施藥后7 d 進行第2 次防治,每次每667 m2用40%稻瘟靈乳油100 mL 或40%三環唑懸浮劑50 mL 進行防治,要求藥劑交替使用,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5]。
鎮(村)級農業技術人員、水稻種植規模戶是水稻病蟲害防治預警的基礎力量,要提升這些人員的病蟲害綜合測報及防治水平,能對病蟲害做到早發現、及時報、能干預,且能靈活選擇用藥方案,進行精準防治。同時,要積極開展相關病蟲害防治培訓,以解決種植戶無法識別病蟲害、無法把握防治適期、不能針對性使用農藥等問題。
綜上所述,呂巷鎮優質稻的大面積推廣種植為當地稻瘟病的流行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積累了一定的菌源基數后,在氣候、人工栽培、防治等外因的影響下,極易造成稻瘟病流行發生而導致水稻減產。而近年來隨著稻米產業模式的推廣,優質稻種植仍將是呂巷鎮水稻生產的主導。因此,對稻瘟病的監測和防治將是呂巷鎮水稻生產上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可通過推廣種植抗病品種、運用健身栽培管理模式、及時進行田間調查監測、適時施藥防治等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降低稻瘟病的發生程度,為水稻穩產打下堅實基礎,最終實現呂巷鎮稻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