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涵 關松林 宇海鵬


摘 要:隨著環保意識被廣泛推廣,現代道路規劃和設計正走向生產發展,綠色生態共生,綠色道路設計理念在綠色發展中被提了出來。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應用植生混凝土能夠有效提高路面質量以及使用壽命,并且還能改善生態環境。所以,將植生混凝土應用到道路工程建設當中能夠更好地落實綠色道路設計理念。
關鍵詞:綠色道路;設計理念;植生混凝土
中圖分類號:TU741;X171.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3)06-0102-03
0 引言
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應用植生混凝土,能夠有效提高路面質量及其使用壽命,還能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綠色環保、生態和諧等新型建筑材料逐漸被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對促進建筑行業的穩定、持續地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為保證建筑行業的發展與時代要求相符,建筑行業需要強化創新,拓展綠色生態節能技術的應用,進而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
1 城市道路建設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
1.1 對周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
1.1.1 對土壤造成了影響
道路建設會使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本身具有良好的通氣性和透水性,還要具有一定的保水力和透氣性。但道路建設為了適應運輸的要求,需要堅硬的土壤,在設計的限度內抵抗壓力,這正好和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相反。因此,道路建設時必須考慮到植被和土壤環境之間的關系。道路建設需重復進行土壤夯實、排氣等工作,使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且影響非常大。
1.1.2 對大氣造成影響
道路建設對大氣的影響通常表現為兩階段。一是在施工期間,廢水、廢渣、粉塵以及煤灰的排放,對大氣造成污染,嚴重地影響了空氣品質。在道路施工過程中,需要建立專用通道,土壤經過多次大負荷的碾壓之后,顆粒會越來越小,在風的作用下進入大氣,影響空氣質量。二是在道路正式運營后,汽車排放的廢氣、揚塵及其他嚴重污染了大氣[1]。
1.1.3 對聲環境造成影響
聲環境受到的影響主要有汽車輪胎與地表進行摩擦所產生的噪聲,以及汽車發動機自身所產生的噪聲,這些都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高速公路修建時大量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會導致地面上形成一層較厚的水泥漿層,從而降低空氣濕度,使大氣壓降增大而加劇大氣污染。統計表明,在城市的噪聲中,交通工具產生噪聲的比例為78%。因此,為了降低車輛運行過程中因噪聲帶來的不利影響,必須要做好交通噪聲控制工作。
1.2 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1.2.1 對植被造成影響
路改變了土壤環境,而植物生長對土壤的需求很多。因此,土壤環境改變,植被生長受到較大影響。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交通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的進步,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城市交通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機動車噪聲污染。另外道路也可以改變生態環境系統的狀況,給植被帶來群體性沖擊和損害。
1.2.2 對動物造成影響
在道路的建設過程中,因為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導致動物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對動物的正常生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由于大氣中CO2濃度的升高,導致大氣溫度也隨之上升,進而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導致植物的生長情況發生改變。此外,道路建設還會使地形、地貌發生改變,個別植物或者水源可能會消失不見,對于居住在這一區域的動物而言,常常是一種致命威脅。
1.3 對景觀環境造成影響
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視角看,道路屬于空間走廊,道路改變了周圍環境。隨著城市和鄉村公路的發展,許多原來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都被改造成為了新的居住地,這些地帶由于地勢平坦,植被繁茂,交通便利,逐漸成了人們活動的場所。
2 綠色道路設計理念植生具體技術分析
公路勾連了原本不相干的部分,導致其物種發生流動,這樣很可能會給一些種類及群體帶來天敵,導致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因此在城市建設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城市道路兩側的綠化問題。若公路兩側綠化缺少設計,無法和周圍景觀遙相呼應,協調統一,或生態環境不良,將導致植物萎蔫、枯死,并會對景觀環境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
3 植生混凝土技術的應用狀況
3.1 植生混凝土的技術水平還不夠
與國外對生態混凝土研究比較,國內的研究起步比較晚。日本在生態混凝土植生領域開展得比較早,就科研技術水平而言,在施工技術及其他領域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而我國在這一領域同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3.2 對植生混凝土技術缺乏了解
在傳統的設計思想中,設計人員缺乏對綠色道路設計理念的正確理解,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解。具體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的設計思想對綠色道路設計理念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綠色道路設計理念缺少統一的法律法規。所以,在設計與實物的轉化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各種差異。此外,在氣候、人文環境以及地域環境的影響下,關于植生混凝土技術的具體運用,目前尚存疑問。
3.3 對于植生混凝土技術缺少法定規范
雖然一些國家陸續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標準,推動綠色發展,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進而推動資源節約型以及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態,但其側重點通常限于整體規劃與設計,缺乏對植生混凝土技術的實際施工標準與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建設。
國內諸多學者在領域內進行了多次深度研究,卻未形成統一化的指導意見。由于缺乏標準的制約使策劃、設計、施工等各方面均無可借鑒之處,導致在實際項目中,植生混凝土的可靠性依然需要多方論證,嚴重了影響了植生混凝土的研發進程[2]。
3.4 現場踏勘調研不夠嚴密細致
在道路的規劃設計中需要開展實地的踏勘和研究,但是設計人員常常忽視了綠色道路的要素。在技術層面上思考,不能實現科技和綠色的結合,就不可能在實際工程建設中實現植生混凝土的合理應用。特別是西部地區,生態系統相對薄弱,若道路規劃設計中沒有更多地考慮綠色道路,給生態系統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3.5 缺乏對植生混凝土技術應用的意識
相關管理人員或者工作人員對于綠色道路、綠色建筑等缺乏正確的認知。綠色道路不僅僅包括了花草植被,還需要保證道路具有環保、節能以及生態等諸多特點。在錯誤的觀念中,往往認為綠色建筑、綠色道路需要過高的成本和高端的技術,某種意義上限制了植生混凝土的發展與應用。植生混凝土的優勢眾多,既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與透水性,又能起到降噪、減震的效果。相比于普通混凝土,在造價方面更加節約,植生混凝土是一種經濟環保的新型材料。
4 發展植生混凝土技術的有效途徑
4.1 科學設計道路
在道路設計中,橫斷面設計處于中心地位,在設計時,有必要在道路的各種交通功能上融入綠色設計的道路理念。植生混凝土可以增強路面整體穩定性、透水性能,用它做道路面層,不但能有很好的透水性,還能起到很好的吸音、吸塵、消波減震作用。特別是特殊的天氣,路面和車輛之間會因為植生混凝土多孔設計結構而增加摩擦力,確保行車安全。
4.2 科學應用在護坡、護岸
在傳統的工程建設與設計活動中,通常以工程的安全性為出發點,忽視對四周環境造成消極影響,導致環境與道路之間缺少和諧性。而植生混凝土在護坡、護岸工程中的有效應用,既能夠提高環境與道路之間的統一性與協調性,還能提高綠化面積的占有率,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合理改善,提升整體的綠化效果。特別是河道邊坡防護中應用植生混凝土,能夠起到凈化水質、加固防護,以及提升水體環境效果的作用,如圖1所示。
4.3 合理應用中間帶、綠化帶、道路排水設施
植生混凝土通常運用在綠化帶、中間帶以及道路排水設施等方面,不僅能獲得良好的綠化效果,還能起到保持水土、吸音,凈化空氣、吸塵以及消波減震等作用,進而促進生態循環,改善道路負荷。
立足于道路設計,要積極地發揮設計者的主觀能動性。在路拱橫坡上設計淋雨裝置,并將多余的用水運送到綠化帶、中間帶以及道路排水設施當中,使自然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使綠化帶、中間帶等獲得充分的水資源。
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中間帶與綠化帶的高度差,使路面排水在綠化帶、中間帶以及道路排水設施中匯集。這樣不僅實現了路面不被雨水侵蝕,還能保證綠化帶、中間帶以及道路排水設施良好的灌注效果,進而節省道路的養護經費,強化綠色道路設計理念。植生混凝土在綠化帶中的運用如圖2所示。
5 促進植生混凝土技術發展的措施
5.1 技術水平應與本土的發展狀況相適應
植生混凝土技術尚未大范圍推廣的原因有,一是在植生混凝土理解的問題方面,植生混凝土的可靠性存疑。二是技術水平的成熟程度是提升植生混凝土的技術水平的關鍵,優勢程度與經濟效益之間正相關,才能使其主動地選擇植生混凝土。這表明植生混凝土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但唯有增加市場需求,才能使植生混凝土技術能得到全社會的大力推廣和應用。因此,實施綠色發展,既是政府的政治舉措,也是一項惠民工程[3]。
5.2 適應國家政策與時代要求
在社會體制的發展與改革過程中,推動綠色道路規劃的發展,不僅要適應國家政策,還要適應時代的要求。體系的健全是綠色道路設計與開發的前提,反映出國家重視綠色發展,引導植生混凝土的實際應用,為現實生活提供便利。
5.3 改變傳統的觀念
為了實現人類生活環境與品質的提升,一定要革新傳統的綠化觀念,創新傳統設計理念,從根本上提升相關企業與工作者的認知。在建筑與綠色生態相融合的原則下,增加對植生混凝土,拋棄了原來的“城就是城,綠色就是綠色”的認知,把兩者融合在一起。緊跟時代步伐,在方法、觀念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創新,通過對優秀成果的借鑒,把新的思維和新的觀念、新方法付諸實踐。
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加強對創新技術組織形式的創新,傳統方式相對單一、孤立以及封閉,各環節無法實現協調化、整體化以及系統化。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種專業各種技術之長處,既能提高辦事效率,也能達到功能要求。所以只能走集優的路線,為了使各方面的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才能較好地達到植生混凝土的推廣應用。
5.4 采取因地制宜措施
在道路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多方的合力下完成。在實際的規劃過程中,設計和建設時,一定要嚴把勘探關,確保因地制宜,保證各個環節都能與綠色道路設計理念相符,積極應用植生生態混凝土,確保資源規劃的科學性。加強對植生生態混凝土的合理配置,完善周圍地區,可獲得悅目之效,給人以和自然群落相協調,相和諧的氣氛。在生態混凝土的調配中,需要根據地域的自身條件因地制宜,選擇性地融合植生混凝土技術和地方特色。對植物品種選擇而言,宜視各地地形地貌而定,合理安排氣候條件[4]。
5.5 引進先進技術
在植生混凝土的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獨立自主的科研,攻關關鍵技術,還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建立示范項目,以示范項目為引領,帶動更多地區參與到其中,進而走出符合社會的綠色發展模式。
6 結束語
未來道路規劃設計,在運營管理期間就要將綠色道路和道路設計重視起來,對生態學的原理給予全面的尊重和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植生混凝土,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于一體,讓道路交通在自然環境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構建真正綠色生態,走可持續發展綠色之路。
參考文獻
[1] 郭志明.用于礦山邊坡生態修復的植被混凝土技術研究[J].內江科技,2022,43(12):43-44.
[2] 吳蒙.河道整治工程植生生態混凝土最佳配合比研究[J].地下水,2022,44(6):133-135.
[3]? 鄒宇峰,陳錚,祝小靚,等.基于正交試驗法的植生型生態混凝土性能試驗研究[J].中國建材科技,2022,31(5):22-25.
[4] 申思.植被混凝土技術在礦山邊坡生態修復中的實施[J].綠色環保建材,2021(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