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題為《長達三十年的周期性無線電瞬變活動》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發現,從1988年開始,地球不斷地接收到一種神秘的外太空無線電波,電波的性質并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理論和模型。
澳大利亞西部默奇森郡的沙漠,是全球人煙最稀少的地區之一,當地政府建立了一片廣闊的無線電靜默區,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面向宇宙接收著信號。2022年7月至9月,國際射電天文學研究中心(ICRAR)的科學家們使用默奇森廣域陣列射電望遠鏡掃描銀河系。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神秘的外太空來源,以每次脈沖持續5分鐘、間隔17分鐘的周期不斷發出無線電信號。以往,這一信號淹沒在海量信息中,沒有引起人們注意。這次,研究人員在仔細分析后,發現了它的不同之處。
發出信號的天體是GPM J1839-10,位于Scutum星座,距離地球約1.5萬光年。有了GPM J1839-10的天體坐標和特征,該團隊開始搜索它的觀測檔案。“美國的甚大陣列(VLA)的觀測可以追溯到1988年。”對長達35年的觀測數據進行計算后,研究人員得到了精確的脈沖時間,“源頭就像時鐘一樣,每1318.1957秒產生一次,誤差為十分之一毫秒。”然而,這一信號波與此前在地球上看到的都不同,也不符合目前存在的任何理論。
這個信號的源頭是什么?研究人員首先考慮的是“脈沖星”,這是一種旋轉的中子星,也是最常見的外太空重復信號來源。脈沖星在旋轉時發出無線電波,類似燈塔光束一樣忽明忽暗。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在脈沖星的磁場足夠強,并且旋轉速度足夠快的情況下,這些信號才能在穿過地球時被捕捉。不過,這一理論尚未得到證實。
(摘自《現代快報》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