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堯
摘要:文學史寫作也是“歷史化”的一種手段或一個環節而非終結。我們需要著重整合那些影響當代文學史論述和作家作品闡釋的史料,并不斷調整當代文學史論述框架和內涵。當代文學史研究并未形成相對完整的文學史觀念,更不必說文學史哲學。無論作為文學史的當代文學研究,還是作為批評的當代文學研究,都要聚焦到歷史之中當代文學經典的生成和闡釋。文學史研究和寫作的“歷史化”,是返回而不是遠離人文學科的特點。當代文學史寫作的文體多樣性,應該是當代文學學科成熟的另一種標志。
關鍵詞:當代文學史;文學史觀;文學史文體
無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存在多大分歧,關于當代文學能否寫史的爭論即便沒有失去意義,也束縛不了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實踐。事實上,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中國當代文學作為史的研究和寫作一直不斷,也出現了若干為學界接受和肯定的文學史教科書著作。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在新的語境和知識譜系中,對原生態的文學史的認識不時發生變化甚至是重要的變化,當代文學史的研究和寫作如何完善甚至突破現有的已然形成但尚未理論化的文學史觀和廣為流行的文學史著作框架。
關于當代文學能否成史的爭論中,最大的分歧或許是當代文學仍然在“現在時”,還缺少歷史化的過程。其中被疏忽的一點是,文學史寫作也是“歷史化”的一種手段或一個環節,任何一種文學史著作,特別是當代文學史著作,都是歷史化的開始而非終結。在這個意義上,當代文學史著作在可以預見的時間里不會出現具有經典性的文本,雖然不少當代文學史著作對當代文學史研究和當代文學的知識生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些著作都是文學史研究歷史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我們所有的學人,其實只是在陳述自己的理解,而不推銷自己的結論。這是文學史研究長時間累積的過程,它是敞開的、民主化的過程。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當代文學史的研究者并不否認文學史寫作的“歷史化”問題,因而約定俗成將當代文學研究分為作為文學史的當代文學研究和作為批評的當代文學研究。前者將當代文學史的下限大致截止到20世紀90年代,后者則側重21世紀以來的文學思潮和文學創作研究,并由此區分出研究者的“學者”或“批評家”身份。但這個下限是移動的,前者不斷下移,后者不斷上溯,這種模糊的、游動的邊界,反映的并不是文學研究體量的增加,而是歷史整體性視野的拓展。對于作為批評的當代文學研究和作為文學史的當代文學研究,學界似乎更看重后者。我們在判斷學術的含量時,自然而然認為文學史更具有學術分量。我在幾篇文章中都談到這個問題,現在想進一步說的不是再次確認這種觀點的錯誤或偏見,顯而易見,當代文學史的論述基本是建立在即時性的文學批評基礎之上的;我在這兩者之間,更想思考的重點是,我們同時需要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也需要作為批評家的文學史家。這兩者在文學史研究和寫作中需要融合,從而解決“文學”的歷史問題。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史料學”轉向,是近幾年來學界對一種研究現象的評估,也被視為當代文學研究“歷史化”的一部分。能否用“轉向”這個概念尚需推敲,轉向的前提是之前確立了一種研究范式,現在要轉向另一種范式。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不宜把當代文學研究對史料的重視視為一種“轉向”。中國當代文學史作為獨立的學科形成于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后,當時出現了一批總結新中國文學十年的論著,如邵荃麟《文學的十年歷程》、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稿》等,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直沿用的新文學逐漸分為“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以撰寫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為主的學科建設,在今天看來也可以當作歷史文獻。從那時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和寫作逐漸進入學術上的成熟階段。我們一方面看到,60年代初出版的各種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觀念上的陳舊,另一方面,這些著作作為一種學科建制又對80年代以后的當代文學史研究和寫作產生了深刻印象。換言之,今天我們使用的文學史著作仍然沿襲了60年代文學史著作的體例。我覺得從初始到現在的以文學史著作編撰為主的學科史需要梳理和研究,從而厘清中國當代文學史基本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文學史研究和著作以何種觀念和方法呈現與闡釋了這些基本問題。其實這樣的學術史反思雖未形成系統,但從未間斷過。其中有一種觀念促使了一部分學者重視當代文學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即觀念和思想都可能過時,史料的價值并不會因語境的變化而沉浮。應該說這種觀念的產生有其歷史原因,但錯誤地理解了觀念、思想和史料的關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和寫作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重要變化之際,“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書便開始籌劃和編撰,近40年各種當代文學大系和史料選本也不斷出版。可以這樣說,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和寫作是建立在史料基礎上的,特別是關于當代文學的歷史敘述。但史料之所以進入文學史的論述系統,恰恰是因為研究者和寫作者的觀念和思想的選擇與激活。我們習慣說論從史出,但同時還要強調史因論生,這兩者在關聯中融合成文學史著作的基本面貌。因此,從來沒有單一的、孤立的文學史料整理與研究,文學不是簡單的文獻,文學史不是簡單的文獻復述。在史料被不斷發現和整理后,我們需要著重整合那些影響當代文學史論述和作家作品闡釋的史料,并不斷調整當代文學史論述框架和內涵,拓展當代文學史研究的邊界。
坦率說,我們關于當代文學史研究并未形成相對完整的文學史觀念,更不必說文學史哲學。各種文學史觀念支離破碎地散落在研究者身上,研究者又各自以這些觀念去結構自己所理解的文學史。這也是我雖然想寫文學史而最終沒有落筆并且強調文學史專題研究的原因。80年代以降,關于文學、文學史、意識形態的觀念紛呈,這改變了幾代學人的研究中國文學的思想與方法。但80年代是“未完成”的,幾代學人的思想與方法在90年代以后又遭遇了挑戰和重組。伊格爾頓所說的“理論之后”的困境,也伴隨著我們。支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核心思想是“五四”啟蒙主義文學觀,然后我們各自添加了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這相當有效地應對了不斷變化的中國當代文學。但目前所有的思想和方法并沒有形成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文學史思想。我們都知道,韋勒克認為文藝復興以來出現過六種類型的文學史:作為書的歷史的文學史;作為知識歷史的文學史;作為民族文明歷史的文學史;作為社會學方法的文學史;作為歷史相對論的文學史;作為文學內部發展歷史的文學史。不妨說,這六種文學史的思想和方法都影響過我們,從文學內部研究文學史的思想和方法更是盛極一時。
文學史哲學的匱乏是當代文學史研究和寫作中的一大問題。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學識或理論修養問題,但任何一個學者知識體系都有其特點和局限。在我看來,如果分而述之,在文學史研究中,我們首先缺少的是認識當代中國歷史的能力和識見。如果我們承認當代文學是“國家—文學”,如何認識當代中國無疑是認識中國當代文學的前提或者是緊密關聯、密不可分的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就時間而言,1956年、1966年、1978年以及1992年,都是當代中國發生重大變化的節點。在這個節點上“文學中國”的變化是深刻的,所謂反思,便是重新認識當代中國。第四次文代會重新處理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這也是文學對當代中國認識變化的一個部分。文學史研究和寫作是在這個基礎上往前發展的。如果對當代中國的認識是簡單和膚淺的,便無法理解當代文學與當代中國的復雜關系。這是文學的外部研究的重要內容。
韋勒克的文學史理論深刻影響了當代文學研究和寫作。但如果我們要從文學內部研究文學史,則無法繞開外部研究。我們這里暫且不去討論相對主義與歷史主義、自律與他律,在實際的研究中,許多悖論也在不斷消解或調節。無論是否意識到,我們都是帶著某種觀念、思想和方法閱讀和沉浸在文學史之中的,然后我們試圖發現和呈現文學史的基本問題并加以論述。但如何在宏觀、微觀上形成自己的論述并去結構文學史著作,取決于我們對文學史結構本身的理解。我在這一點上是困惑的,如果文學研究分為外部和內部研究,那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和文學作品審美結構的差異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兩者如何重疊?當我們用各自的價值判斷去呈現外部與內部結構及相互關系時,我們對當代文學規律性的認識究竟是什么?這些呈現出來的規律是文學史本身的內在邏輯,還是我們思想的演繹?我個人覺得,文學史研究和寫作還缺少這樣的“總體性”。因而當代文學史的“結構”在研究者和寫作者那里仍然是破碎的,它并不因為研究者寫作者的布局謀篇而改變。我們今天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結構是什么?
從外部到內部研究或者外部與內部研究的結合中,“文學制度”可以成為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的“中介”。我們現在的文學史著作在形式結構上基本是由文學制度和作家作品兩大部分組成,外部的影響在文學制度的研究中得以呈現,這是90年代以來文學史研究和寫作的一大特點。將政治、文藝的方針政策、組織機構、文學出版和文學教育等納入到文學制度中研究,有效呈現了“國家—文學”的關系。但仍然需深化研究的是,作為文學的制度是如何影響到文學的審美結構的。現在我們無論是做作為文學史的當代文學研究,還是作為批評的當代文學研究,都要聚焦到歷史之中當代文學經典的生成和闡釋。現在無論是哪種研究,都缺少“藝術家”的批評和研究,文學史的一般論述和作家作品的一般概述都遠遠大于文學的內部結構分析。所以我堅持認為,文學史研究和寫作的“歷史化”,是返回而不是遠離人文學科的特點。
在這樣的思路中,何謂當代文學的“文學性”以及何謂當代文學的“當代性”就成為十分關鍵的問題。我說文學史的總體性尚未形成,其中面對的事實是,革命文學和啟蒙文學的價值觀在當代文學史研究中并沒有得到整合。它們顯然是有差異的,如何在承認差異性的同時建構相容的文學史秩序,確實是一個難題。這里就存在用一種文學定義另一種文學的思路。討論文學的革命敘事時,常常是分化的兩極,或以崇高否定悲劇,或以悲劇否定崇高。在這里,我認為將革命文學和啟蒙文學,革命敘事和現代化敘事納入到社會主義文學大框架中討論或許能夠得到有效處理。社會主義文化包含革命文化和其他先進文化,而當代文學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想象與實踐,它不是狹隘的,而是廣闊的。
在漢語寫作的傳統中,思想表達的形式是多樣的。現在的當代文學史寫作基本以教科書文體為主,這也是有待改變的。當年讀“美國文學史論譯叢”和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讓我對敘事體文學史充滿了興趣。前幾年讀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通識讀本之一《英格蘭文學》,我對這樣的文學史論著作十分震驚,深刻意識到我們在處理文學史論述時的局限。《英格蘭文學》以從前、界定、開端、英語研究、歷史分期與運動、英格蘭詩人、莎士比亞與戲劇文學、英格蘭小說和英格蘭文學中的英格蘭性來論述英格蘭文學,這樣的視角和結構足以激發我們在教科書文體外創造其他文學史著作形式。當代文學史寫作的文體多樣性,應該是當代文學學科成熟的另一種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