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榮
(山東省萊陽復健醫院,山東 煙臺 265299)
大橫通便摩方出自《小兒推拿講稿——廣意派傳承錄》,為柳少逸先生所立方。柳少逸(1943—至今)為柳氏廣意派小兒推拿代表性傳承人,膠東柳氏醫派集大成者,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民間療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小兒推拿外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小兒推拿講稿——廣意派傳承錄》是柳氏廣意派小兒推拿代表性專著,為柳氏廣意派小兒推拿臨證之圭臬。該書以講稿體例著述,以中醫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拓展熊氏《推拿廣意》,立“摩方”百余首,為小兒推拿創新之作。筆者運用《小兒推拿講稿——廣意派傳承錄》摩方于臨床,每獲良效,茲介紹大橫通便摩方治療小兒便秘驗案兩則,以饗同道。
”便秘”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言:“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指出熱病后耗傷津液可致便秘。便秘以大便干結,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為臨床特點。中醫認為,小兒飲食不節,易損傷脾胃、腸道而發為便秘;或因先天不足,氣血虧虛,大腸傳送無力而便秘。臨床上小兒便秘以熱秘和虛秘較為常見,治法以益氣健脾、潤腸通便為主。
柳少逸在《小兒推拿講稿——廣意派傳承錄》中指出:“大橫通便摩方,適用一切大便秘結者?!盵1]大橫通便摩方選穴:大橫、大腸俞、天樞、上巨虛、下巨虛。方義解析:大橫位于腹中部臍旁4寸,左右各一,為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交會穴,主治便秘,具有通腑化濁、理氣止痛之功。大腸俞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為足太陽膀胱經穴、大腸經背俞穴,為大腸經氣敷布于腰部之處,具有疏通大腸腑氣之功,主治大腸經病;其與本經募穴天樞相伍,成募俞配伍,具有疏通調節三焦氣化、敷布津液潤腸之功。天樞位于腹中部臍旁兩寸,為足陽明胃經脈氣所發之處,又為大腸經募穴,治主腹部疾患,并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該穴處于臍旁,為上下腹之界畔,可通行中焦,斡旋上下,職司升降,具有調和胃腸、益氣健脾之功,常用于治療食積、腹脹、嘔吐、大便秘結等癥。上巨虛位于小腿前外側,當足三里穴下3寸,左右各一,為足陽明胃經穴、大腸下合穴,主治大腸腑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有“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之論。柳少逸在《經絡腧穴原始》中指出,上巨虛“伍大腸經募穴天樞、俞穴大腸俞,則調和胃腸之功倍增,三穴灸之有固腸止瀉之功;刺之有理腸通便之能”[2],故易刺法為摩法,便秘、腹瀉皆可用之。下巨虛位于小腿前外側,當上巨虛穴下3寸處,左右各一,為足陽明胃經腧穴、小腸下合穴。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功能失調,即見腹脹、腹痛、嘔吐、便秘等濁氣上泛之證,或清氣在下之便溏、泄瀉,故下巨虛既可治療便秘,又可治療泄瀉。《小兒推拿講稿——廣意派傳承錄》又言:“實秘用瀉法,虛秘用補法,寒秘加灸法。若因熱結而致便秘者,可佐曲池、合谷,以泄大腸之熱;氣滯而致便秘者,可佐支溝以通三焦之氣機,佐中脘以通降腑氣,瀉行間以疏肝理氣。”[1]此外,氣血虛弱之便秘者,可佐脾胃之背俞穴,以健補中氣,成后天生化之源。相關研究表明,小兒推拿輔助治療嬰幼兒功能性便秘療效確切,可通過經絡傳導,使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并能輔助調節肝腎功能,從而有效祛除胃腸濕熱,滋潤腸道,加快腸蠕動,促進糞便推出[3]。
3.1 病案1 患兒,男,3歲8個月,2018年10月6日初診。患兒1年前患胃腸型感冒,加之飲食失調,導致大便稀薄,每日2~4次,腹瀉持續月余,經多種中西藥物治療,泄瀉痊愈,但此后大便干結。曾于某三甲醫院就診檢查,排除肛腸等器質性病變??滔掳Y:大便3~5d1次,努掙難下,口氣臭穢,挑食,納呆,體瘦乏力,面色干黃無華,語聲低,舌淡,苔薄,脈沉細,指紋色淡。腹部X 線平片、鋇灌腸檢查及肛門指檢均未見異常。西醫診斷:功能性便秘。中醫診斷:便秘(虛證)。辨證:脾胃虛弱,氣血虧虛,腸失濡潤,傳化失司,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治法:健脾益胃,益氣養血,滋陰潤燥,通便導滯。處方:大橫通便摩方化裁。選穴:雙側大橫、大腸俞、天樞、上巨虛、下巨虛、中脘、脾俞、膏肓俞、足三里、太白,以及脾土、大腸、脊柱、腹。施術要領:于大橫、大腸俞、天樞、上巨虛、下巨虛施以揉法、補法,每穴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揉300次。于中脘施以揉法、補法,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揉300次。于脾俞施以揉法、補法,穴位于背部第11 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揉300次。于膏肓俞施以揉法、補法,穴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左右各一,揉300次。于足三里施以揉法、補法,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中指,左右各一,揉300次。于太白施以揉法、補法,穴位于足內側緣,當足大指本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左右各一,揉300次。于脾土施以推法、補法,穴位于大拇指橈側面,左右各一,從指尖推向指根,直推500次。于大腸施以推法、瀉法,穴位于食指橈側面,左右各一,從指根推向指尖,直推500次。于腹施以摩法、瀉法,穴位于腹部,順時針摩300次。于脊柱施以捏法、補法,穴位于脊背正中,從大椎至長強捏7次。每日推拿1次,治療6d后休息1d。推拿5次后,患兒大便改善,兩日1次,質較前變軟;推拿7次后,患兒大便正常,每日1次,排便通暢。
按語:本案患兒所發便秘為虛實夾雜之證,因感外邪,損傷脾胃,大腸受病所致。胃失受納腐熟,則食欲不振、納呆。脾主運化,為氣血生成之源,脾胃虧虛,氣血生成不足,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津少不能滋潤大腸而致大便干結,努掙難下。大便秘結,腑氣不通,濁氣上逆則口氣臭穢。體瘦乏力,面色干黃無華,語聲低,舌淡苔薄,脈沉細,指紋色淡,皆為氣血虧虛之征,故施以扶正祛邪、攻補兼施之治法。本案中,筆者以大橫通便摩方為基礎方,加用中脘、脾俞、膏肓俞、足三里、太白等穴。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會穴,又為任脈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交會穴,具有較強的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功,是治療小兒胃腸道疾病常用穴位。脾俞為足太陰經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能健脾益氣、生津潤腸、通大便。膏肓俞為膀胱經循行于背部的腧穴,《千金要方》言其“無所不治”“無所不取效”。膏肓俞具有益氣補虛、調和氣血、寬胸利膈、寧心安神之功,為治療小兒臟腑功能失調之要穴。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合穴,又為人身四總穴之一,具有健脾胃、補中氣、調氣血、通經絡、健脾和胃之功,可用于腹脹、腹痛、納呆等癥。太白為脾經原穴、輸穴,揉之可健脾益氣、促運化?!缎和颇弥v稿——廣意派傳承錄》言:“脾經原穴太白,可促進脾之功能,達到有疾治病,無疾養生之效?!薄鹅`樞·九針十二原》云:“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痹ㄊ侨梭w元氣集中的地方,故臟腑經絡的病變在原穴上的反應也較敏感。故而揉太白是脾胃虛弱病的必用穴位。在小兒推拿手法中,緩推為補,急推為瀉,補脾經次數宜多,手法宜輕柔緩慢,用力不宜過猛,故補脾經500次。燥屎結于大腸,以通為用,清大腸以蕩滌下焦邪熱積滯,除便秘、口臭。腹部為腸之居地,順時針摩腹可通便,逆時針摩腹可止瀉。腹部為任脈、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所過部位,在側腹部還有足少陽膽經循行,所以摩腹不但可治療大便異常,尚有健脾胃、補肝腎、調氣血之用,可促進小兒生長發育,為兒科保健常用穴。關于捏脊,《小兒推拿講稿——廣意派傳承錄》言:“自下而上捏脊,能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是小兒保健常用手法之一……本法操作時亦可旁及足太陽膀胱經脈左右4條循行線,有安和五臟、通達六腑、調和營衛、疏通經絡、寧神益智的作用。”故選之。
3.2 病案2 患兒,女,4歲3個月,2020年4月10日初診?;純浩綍r喜食肉蛋,少食蔬菜,大便時常干結,近期大便干結加重,大便3d一行,小便短赤,面赤身熱,口臭喜冷飲,胸脅痞滿,納食減少,苔黃燥,脈弦,指紋色紫。腹部X 線平片、鋇灌腸檢查及肛門指檢均未見異常。西醫診斷:功能性便秘。中醫診斷:便秘(實證)。辨證:胃腸積熱,大腸液虧,燥屎內結,腑氣不通。治法:理氣導滯,清熱通便。處方:大橫通便摩方合照海支溝熱秘摩方化裁。選穴大橫、大腸俞、天樞、上巨虛、下巨虛、足三里、中脘、照海、支溝,以及大腸、六腑、內八卦、腹、七節骨。施術要領:于大橫、大腸俞、天樞、上巨虛、下巨虛施以揉法、瀉法,每穴揉300次。于足三里施以揉法、瀉法,揉300次。于中脘施以揉法、瀉法,揉300次。于照海施以揉法、補法,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凹陷處,揉300次。于支溝施以揉法、瀉法,穴位于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左右各一,揉300 次。于大腸施以推法、瀉法,從指根推向指尖,直推500次。于內八卦施以運法、平補平瀉,穴位于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周,左右各一。離卦位于近中指處,巽卦位于近食指處,坤卦位于無名指側,自乾卦經坎、艮、震、巽、離、坤運至兌卦,運300次。于六腑施以推法、瀉法,穴位于從斗肘處至大橫紋頭,即前臂尺側,陰池至斗肘成一直線,自肘推向腕300次。于腹施以摩法、瀉法,順時針方向摩300次。于七節骨施以推法、瀉法,穴位于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線,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300次。每日推拿1次,治療6d后休息1d。推拿3次后,患兒大便改善,每日1次,質較前變軟;推拿6次后,患兒大便正常,每日1次,排便通暢。
按語:本案患兒為實熱便秘,因飲食失調致胃腸積熱,損傷津液,大腸干燥,而發便結。小便短赤、面赤身熱、苔黃、脈弦、指紋色紫皆為熱盛津傷表現。大便干結,腑氣不通,氣滯不行,故見胸脅痞滿,納食減少,口臭喜冷飲。實熱便秘,以通為用。故以大橫通便摩方為基礎方,合“照海支溝熱秘方”治之。照海支溝熱秘摩方為治療熱結腸腑大便秘結者之用方。照海為足少陰腎經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蹺,導腎元之氣通達于八脈。腎開竅于二陰,血海充盈,腸腑得濡,則大便通暢?!夺樈浿改稀分^照海主治“大便不通”。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經穴,通利三焦,布津于六腑,而潤腸通便?!侗怡o神應針灸玉龍經》云:“大便閉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醫士有神功。”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有健脾胃、調氣血、通腸腑之功,與支溝配伍而泄熱通便。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是小兒胃腸道疾病常用穴位。清大腸可以蕩滌下焦邪熱積滯;順時針摩腹以通便;運內八卦自乾卦經坎、艮、震、巽、離、坤運至兌卦,能安和五臟,通和六腑;退六腑能清熱涼血解毒而通便;推下七節骨可泄熱通便而治腸熱便秘。
小兒便秘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在臨床上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飲食調整、排便習慣訓練及手法協助治療。飲食調整為增加液體和富含纖維膳食的攝入量。排便習慣訓練為定點、限時、規律排便?;颊呙咳粘科鹱闩?排便時間控制在5~10min,并使用正確方法排便,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手法協助治療為通過肛門指診、栓劑或洗腸等刺激排便[4]。中醫常用治法包括藥物內服、藥物熏洗、穴位貼敷及小兒推拿等,其中小兒推拿療法具有操作方便、安全無毒副作用、患兒易于接受、效果好等特點,深受患兒及家長青睞,值得臨床推廣運用。此外,便秘患兒平時應合理搭配飲食,切不可亂用瀉藥,以防造成腸道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