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運城護理職業學院,山西 044000
小兒腹瀉屬于中醫學“疏泄”的范疇,是兒科常見消化道疾病。目前中醫對小兒腹瀉的認識是從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來[1-2]。現代中醫根據傳統中醫“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和“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認為小兒腹瀉是疏泄日久導致氣液虧損,氣陰兩傷,則陰傷及陽,演變為陰竭陽脫的特點[3]。在治療上,中醫措施較多,包括藥物、推拿及穴位敷貼,以上措施均需要患兒和家屬充分配合才能達到效果[4]。患兒年齡較小,依從性差,容易影響康復效果。中醫循證護理在基于中醫護理基礎上,將循證護理措施步驟和作用,作用于臨床,能提升依從性,輔助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基于患兒年齡較小的特點,在推拿敷貼治療基礎上進行中醫循證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中醫門診診治的腹瀉患兒97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成對照組(n=45)和研究組(n=52)。納入標準:1)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關于小兒疏泄診斷標準;2)患兒及家屬知情同意;3)符合西醫《兒科學》[6]中關于腹瀉診斷標準;4)年齡≥5歲。排除標準:1)心臟病患兒;2)急腹癥患兒;3)肺炎患兒;4)原發感染灶體征患兒;5)白血病患兒。兩組病人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兒均接受推拿、敷貼治療。1)穴位敷貼。敷貼藥物組成:茯苓、紫蘇皮、藿香均10 g,白芷、陳皮、法半夏及白術均6 g,厚樸及甘草均3 g。將所有藥物研磨呈細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叮囑患兒平躺,用溫熱毛巾對患兒肚臍部位進行清潔,將藥膏固定在肚臍,每日睡前敷貼,第2天清晨取下。2)穴位推拿。每日推拿患兒腹部中脘、天樞和丹田穴,每次3 min;三字經流派,每日1次。兩組治療5 d。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包括按時測量體溫、增加飲水量。做好家屬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做好環境護理,叮囑用藥等。研究組患兒接受中醫循證護理干預: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小組成員工作時間≥2年。小組開會討論,確定小兒疏泄治療及護理中存在的循證問題,收集近10年中醫小兒疏泄(腹瀉)護理措施,尋找需要解決的問題。2)循證支持。小組成員分工檢索數據庫,以“中醫護理”“小兒疏泄”“小兒腹瀉”“推拿敷貼”為關鍵詞進行檢索,記錄有用的知識。根據我院患兒特點制定出最佳護理方案。3)循證運用。在科室大廳、病區連續播放腹瀉中醫發生機制、治療原理和護理的重要性。護理人員積極與患兒和家屬溝通,獲得患兒及家屬理解與支持。在微信群內推送相關知識,及時解答家屬疑惑。對家屬進行健康知識一對一講解,提升家屬對中醫腹瀉認知能力。在患兒接受治療時可以與患兒進行游戲互動,減少患兒對治療的注意力。嚴格患兒洗手步驟,不厭其煩地指導患兒和家屬洗手與健康飲食,保持良好的衛生與飲食習慣。同時,叮囑家屬在其腹瀉緩解后可喂一些易消化、清淡、營養類食物,如粥、豆漿等,確保食物干凈衛生;針對因寒氣侵襲而誘發腹瀉的患兒,需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腹部;針對細菌或病毒感染而誘發的腹瀉,需叮囑家屬認真遵從醫囑使用藥物;針對飲食不當而誘發的腹瀉,叮囑家屬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喂養患兒,同時,確保飲食干凈、衛生,勿食用生冷、硬、刺激性食物。
1)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統計兩組患兒止吐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和住院時間。2)中醫證候積分:在干預前1 d及干預后1 d由護理人員參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評估兩組患兒中醫證候。評估指標包括大便次數、大便性狀、腹痛及肛周疼痛,按照無、輕度、中度及重度進行評分,分別計0分、2分、4分、6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3)免疫功能:在干預前1 d及干預后1 d抽取患兒外周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后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IgA、IgG及C3水平。4)護理滿意度:在干預后1 d由患兒家屬匿名填寫護理滿意度評價表,采用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進行評價。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單位:d
干預前,兩組患兒大便次數、大便性狀、腹痛及肛周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兒大便次數、大便性狀、腹痛及肛周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單位:分
干預前,兩組患兒IgA、IgG及C3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兒IgA、IgG、C3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5 兩組總滿意度比較
小兒腹瀉在中醫學中主要有6種類型:傷食瀉、風寒瀉、濕熱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及泄瀉遷延難愈,導致氣陰兩虛[8]。但朱澤荃等[9]認為小兒腹瀉應分為4種類型,分別是傷食型、暑濕熱型、脾虛型、脾腎陽虛型。可見在小兒腹瀉中醫分型上意見未能完全統一。目前,關于中醫治療小兒腹瀉方法較多,不僅有內治法還有內外結合方法、中西結合方法等,均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10-12]。其中推拿、敷貼較常用。推拿手法中用三字經流派操作簡單,能促進穴位腹部血液循環,疏導阻滯,減少疼痛。而藥物敷貼能將中藥送至患處,刺激局部吸收,從而達到調節臟腑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但是患兒年齡較小,依從性較差,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哭鬧、拒絕治療等現象,從而影響了臨床效果。因此,給予積極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重要。中醫循證護理是現代中醫基于傳統中醫護理和循證護理學發展而來,通過查閱相關知識,確定護理措施,達到針對性、循證性護理目的[13-14]。謝童如等[15]發現,中醫循證護理能明顯改善疾病疼痛,縮短住院時間,與本研究結論相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推拿敷貼聯合中醫循證護理干預研究組患兒的止吐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大便次數、大便性狀、腹痛及肛周疼痛的評分下降。分析原因為推拿敷貼作用腹瀉患兒能驅邪扶正、散寒止痛,局部用藥又可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改善了因脾虛型、脾腎陽虛所致腹瀉癥狀,縮短了住院時間。中醫循證護理模式下患兒和家屬積極配合治療,重視飲食衛生,輔助提升了治療效果。同時,研究組患兒機體免疫功能及患兒家屬滿意度較好。中醫循證護理中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積極溝通,獲得家屬支持,在敷貼和推拿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保證治療順利完成,這也有助于敷貼和推拿功效持續性;因患兒家屬積極支持,不厭其煩與患兒溝通,故能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尤其是在推拿過程中,因穴位推拿會產生酸脹及輕微疼痛,患兒皮膚嬌嫩,痛覺敏感,若護理不當,治療難以進行。中醫循證護理中護理人員充分考慮了患兒實際情況,評估了在以往推拿過程中患兒容易出現的問題,并提前制定了解決措施。護理人員根據患兒依從性采用針對性護理措施,包括轉移患兒注意力、健康宣教、密切關系等,使患兒在不知不覺中配合醫生完成治療。基于當前中醫干預腹瀉現狀而言,很多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會與病人積極溝通,尊重病人自我意愿,了解病人心理特點,進行開導。尤其是在手法治療時,醫生會全程照顧到病人自我感受,不斷解答疑惑,鼓勵病人積極治療。醫生從單純施救者變成臨床救治與護理干預雙重工作者。故而在很多疾病中臨床救治與護理密不可分,治療的過程也是護理過程,護理過程也是治療的過程,腹瀉中醫治療正是體現了這點。
患兒腹瀉與自身免疫功能有直接關聯,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患兒腹瀉首先屬于疾病反應,提示其胃腸道功能與代謝功能較弱,調節此類功能還受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臨床把患兒腹瀉分炎性腹瀉和非炎性腹瀉,非炎性腹瀉主要為飲食不當、消化不良、食物結構成分等而導致。此狀況與自身免疫力關系較小,但炎癥性腹瀉則與免疫功能有直接關系。患兒年齡小,各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故感染外界細菌病毒等易誘發腹瀉,微生物侵入人體后,會隨著人體腸內容物運行到胃腸黏膜,針對消化系統的免疫功能主要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其為消化防御功能的主要成分,故人體免疫功能與腹瀉有直接關聯。本研究通過評估患兒免疫功能也可達到評估療效的目的,體現出中醫循證護理結合推拿敷貼干預的優勢。
綜上所述,推拿、敷貼聯合中醫循證護理用于腹瀉患兒能獲得較理想的效果,包括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依從性,改善中醫證候,緩解臨床癥狀和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