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晶晶,林嘉玉,羅艷梅,李 琳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 350001
燒傷可導致人體皮膚大面積受損,而皮膚作為人體與外界接觸的屏障,受損后可導致人體對外界的抵抗能力降低,極易受病毒、細菌侵襲,引起其他并發癥,而疼痛是病人最直觀的感受[1]??謩影Y主要指因人體遭受疼痛性損傷,導致病人疼痛敏感度增強,對身體活動產生過度恐懼的心理現象[2]。燒傷病人因懼怕疼痛,身體不敢大幅度動作,包括咳嗽、翻身等運動,導致病人發生肺不張、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風險增高,嚴重影響病人康復進程[3]。因此,為確保病人順利康復,減輕病人恐動癥是十分必要的,臨床對于燒傷病人恐動癥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燒傷病人恐動癥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
選擇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燒傷病人85例,全部病人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經體格檢查確診為燒傷,且燒傷面積>1%體表總面積(TBSA);年齡≥18歲;意識清楚、認知功能正常;病情穩定,且無嚴重并發癥。排除標準:合并精神性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85例燒傷病人中,男51例,女34例;年齡24~52(38.48±5.22)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或中專17例,??萍耙陨?6例。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燒傷總面積、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專、??萍耙陨?、婚姻狀況(已婚、未婚/離異/喪偶)、致傷原因(火焰、化學物質、熱水、其他)。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4]評估,總分10分,分值越高,病人疼痛程度越重;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SAS評分分界值為50分,SDS評分分界值為53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應對方式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6]評估,量表包含消極應對(8個條目)、積極應對(12個條目)2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0~3分評分法,消極/積極應對分值越高,表示病人更趨向于該應對方式。
采用恐動癥量表(TSK)[7]評估病人恐動程度,量表包含17個條目,采用1~4分評分,總分為17~68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恐動程度越嚴重。其中TSK評分>37分表示病人存在恐動心理,將TSK評分>37分的病人納入發生組,將TSK評分≤37分的病人納入未發生組。

本研究85例燒傷病人中,有46例(54.12%)發生恐動癥;有39例(45.88%)未發生恐動癥。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將基線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賦值,將燒傷病人恐動癥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未發生=0,發生=1),賦值情況見表2。經Logistic回歸分析,燒傷總面積大、VAS評分高、焦慮、抑郁、消極應對是導致燒傷病人發生恐動癥的影響因素(OR>1,P<0.001)。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燒傷病人恐動癥發生的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燒傷病人即使在靜止狀態下也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導致其擔心運動會刺激患處,甚至加重損傷程度,進而對身體活動產生恐懼心理[8]。部分病人甚至因恐懼疼痛而拒絕換藥,從而造成病人康復效果不佳。因此,為促進病人康復進程,對燒傷病人產生恐動癥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85例燒傷病人中,有46例發生恐動癥,占54.12%,可見燒傷病人恐動癥發生率較高,臨床需予以重視。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燒傷總面積大、VAS評分高、焦慮、抑郁、消極應對是燒傷病人發生恐動癥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燒傷面積。燒傷總面積越大,病人在咳嗽、翻身等運動時疼痛更劇烈,更不愿運動;且病人常會擔心運動會導致愈合的患處破損,加重傷勢,從而更不愿意活動[9]。另一方面,燒傷面積越大,身體活動越受限制,病人越害怕牽連身體其他部位,恐動癥發生風險較高。建議護理人員強化對燒傷病人的宣教,告知病人康復期注意事項,并向病人強調適當運動可促進身體康復,鼓勵病人在可耐受范圍內進行肢體活動。2)疼痛程度。疼痛是人體對于機體損傷后產生的主觀感受,而持續的疼痛不僅會影響人體生理狀況,還會導致病人產生畏懼心理[10]。病人燒傷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而身體活動后產生的疼痛感更加劇烈,導致病人潛意識抵制任何可能加劇疼痛的行為,刻意減少身體活動度,誘發恐動癥,而恐動癥會引發其他并發癥,加重病人身體的負擔,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病人更加抗拒活動[11]。建議護理人員通過宣傳手冊、動畫視頻等形式向燒傷病人講述燒傷康復期疼痛與身體恢復的關系,糾正病人對于身體活動與疼痛關系的錯誤認知,使其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3)焦慮、抑郁。皮膚大面積受損會影響燒傷病人的個人整體形象,極易導致病人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會降低病人的康復依從性,使其不愿活動;同時,燒傷病人的康復時間較長,且康復期自我護理禁忌較多,稍不注意極易引發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影響病人健康,這會導致病人過度擔憂康復效果,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進而更加抗拒身體活動,誘發恐動癥[12]。建議護理人員主動與燒傷病人溝通,了解病人的內心想法,對于存在焦慮、抑郁的病人可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通過引導病人冥想、音樂療法、注意力轉移法等緩解病人的負面情緒,促使其積極配合各項護理措施,降低其恐動癥的發生率。4)應對方式。不同應對方式能夠體現病人面對挫折時的心理狀況,同時也關乎病人的康復態度。積極應對的燒傷病人為了盡快適應自身變化,常會主動尋找能夠幫助自身恢復的方法,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他人的幫助,進而消除自身對于活動的恐懼;而消極應對的病人負面情緒多較重,病人常會因擔心活動產生新的疼痛、害怕他人的歧視等而產生逃避心理,抗拒身體活動[13]。建議護理人員主動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叮囑病人家屬多關心、鼓勵病人,使其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從而積極應對康復期治療與護理;叮囑病人遇到困難要勇于尋求家人或朋友的幫助,以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燒傷治療。
綜上所述,燒傷病人恐動癥發生率較高,可能與燒傷總面積、疼痛程度、心理狀況、應對方式等因素有關,建議臨床可據此進行針對性干預來降低恐動癥的發生率。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因研究者精力有限,未對更多燒傷病人的恐動癥發生狀況進行探究,未來可增加樣本量,對此展開進一步探究,從而為燒傷病人的護理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