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哲:立足出版主業 促進媒體融合
遼寧美術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身處數字技術進步的洪流之中,美術專業出版單位在堅守出版初心與使命的前提下擁抱變化,“立足出版主業,促進媒體融合”,才能在藝術出版與技術迭代交叉的時代中站穩腳跟。
如何推進藝術圖書的轉型和創新?首先,推進數字化的前提是出版社要擁有數字版權資源,這就要求編輯在策劃選題時要充分考慮選題的后期開發形態,簽訂盡可能完備的數字版權。其次,充分發揮內容資源與媒介形態的融合,將一種內容資源作為一個IP進行立體化建設,如打造集視、聽、交互于一體的富媒體電子書,碎片化后進行數據開發等。
最后,融發展,打造出版物的多元化發布渠道和運營空間。一是可以自建數據庫、數字平臺,二是借助圖書館渠道和已經成熟的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與傳播。
如何打造國際視野的精品選題,并利用科技為之“賦能”?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多元共存的現實,打造精品選題,就要立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中國藝術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美術圖書本身就是藝術表達的一種形式,它在內容與藝術展示上具有改善閱讀體驗的元素。在新媒體數字技術的助力下,這些元素無限放大,可以說數字內容為美術圖書擴容。如,將美術技法圖書與美術慕課相結合、藝術畫冊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相結合等,均實現了美術圖書出版的跨界“破圈”,使內容價值延展升級。
另外,在出版界擁抱互聯網、擁抱數字技術的同時,作為出版人及時考慮數字媒體出版下的版權保護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要用技術手段對美術類數字出版物中出現的高清圖片、藝術畫作與視頻等進行加密保護,還要防范一些作者運用AI技術進行藝術創作涉及的侵權問題。
葛艷聰:利用科技助力藝術圖書多元擴展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社長
數字技術乃至人工智能對于藝術類圖書的沖擊是巨大的,藝術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有可能將被重新定義,藝術類圖書的出版必然也要順應這一潮流。視覺藝術在數字時代呈現創新性和多樣性:數字化媒介、互動性、跨界合作、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以及數據可視化等都為藝術家和觀眾提供了新的創作和體驗機會。
藝術類圖書在新的環境下,必然要強化與數字的區別,同時要與數字媒體積極融合,才能在新的環境下保持長久的活力。一方面,藝術圖書要利用新的技術提升圖書的品質,突出其實體的特征,這也是藝術類圖書與數字媒體的本質區別,在書的紙張、印刷材料、設計方面進行提升,將圖書本身也按照藝術品來創作,才能形成與數字媒體的區別特質,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不被取代。另一方面,藝術類圖書要善于利用數字技術和媒體,尋找新的選題,嘗試新的商業邏輯,利用數字媒體為紙質圖書增值,將圖書內容進行多元的擴展,利用多種新媒體進行宣傳等。
隨著數字化閱讀時代的全面開啟,藝術圖書精品選題必須具有更高的視野,尋找具有中國鮮明特色的內容,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利用國家搭建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聚集、提煉、升華、創新。“聚集”是從中國以及留存海外的中國藝術中尋找靈感;“提煉”是將內容中的特色進行總結,將其藝術特點概括出來;“升華”是去粗取精,對內容進行反復的篩選論證,保證在藝術的高度上具有獨特性;“創新”是在產品的形式上進一步突出藝術的特點,使用戶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通過參與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建設“古籍圖典數據庫”,為文化元素的提取與創新提供了新的工具與手段。
同時,通過利用科技的力量提升藝術圖書的藝術價值,激發讀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拓展藝術圖書的邊界和影響力。例如將藝術類圖書數字化出版,增加圖書的可訪問性和便利性。數字化出版還可以與多媒體元素結合,如音頻、視頻和互動插圖,提供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將藝術圖書的內容呈現為沉浸式的虛擬環境或與現實世界交互的增強圖像;通過互動技術,如觸摸屏、傳感器和手勢識別等,使讀者能夠與藝術圖書進行互動;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將藝術作品中的數據信息可視化展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讀作品。此外,還可以將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文化背景、藝術風格進行分析和呈現,進一步深化對藝術作品的認知;同時,利用科技的創新,如交互式裝置、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化技術,為藝術圖書注入新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方法。
徐可:出版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總編輯
盡管藝術圖書的出版因專業、審美的特殊屬性,使其與普通圖書的出版有一定差異性,但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藝術類圖書與其他品種的圖書一樣,轉型和創新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首先,紙質與數字的融合出版方式是藝術圖書出版轉型的主要趨勢之一。雖然藝術圖書配有大量的圖片資源,但電子書、有聲書越來越成為藝術普及類——如藝術史、藝術鑒賞、藝術家傳記、藝術創作筆記、藝術入門教程等圖書的標配,尤其青少年讀者、大學生成為數字藝術圖書的主要消費者。除去與傳統紙質書同步的電子書、有聲書外,普及類的藝術圖書、藝術教輔可以通過一書一碼等形式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讀者提供音視頻等增值服務;而大型藝術圖書、多卷本的藝術文獻整理類的圖書則常常與專業數據庫、藝術文獻庫等數字出版類型相匹配。
其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為藝術類圖書賦能也是其出版創新的重要趨勢。智能化,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發展為藝術類圖書提供了最佳的呈現方式,利用VR和AR技術,將藝術類圖書中的內容與它們在博物館、展覽等真實場景的呈現內容結合起來,進行交互式數字化還原與展現,為讀者提供更加真實的、豐富的、多元的閱讀體驗。同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大型圖片庫、知識庫進行知識萃取,加快編輯周期,提高出版效率;建立云端閱讀平臺,將藝術類圖書集中存儲在云端,方便讀者隨時隨地獲取和閱讀,從而降低出版成本。
第三,利用數字手段參與藝術類圖書選題策劃。通過對讀者的閱讀行為和偏好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市場調研了解市場趨勢和競爭情況;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調查和交流;利用數字化閱讀平臺,通過觀察讀者的搜索和瀏覽行為,了解讀者的興趣和需求,從而精準定位選題。
第四,結合目前人工智能的模型水準,人工智能輔助美育教學也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結合教學內容(藝術圖書內容)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學生的作品并提供反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以及如何改進;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為每個學生提供定制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協助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提供創作靈感、設計元素和顏色搭配等建議;提供藝術史方面的知識和背景,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流派等。
數字時代下,尤其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出版方式的轉型與創新也將提速,依附于大平臺、大數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出版形式將徹底改變藝術類圖書的出版。
黃嘯:提高藝術圖書的附加值
湖南美術出版社黨總支書記、社長、總編輯
移動互聯網時代,加速了藝術圖書出版向寬度、深度、速度的邁進。湖南美術出版社通過拆分搭建“藝術步行街”,積極應對數字時代藝術圖書出版的升級。一是將擁有的海量自有版權資源在圖書館分類標簽的基礎上,根據美術與書法門類的特色,通過關鍵詞標簽,建立圖片數據庫,方便編輯根據主題和內容的需要快速地編排出新書。二是隨著短視頻的快速崛起,搭建了幾個攝影棚,著力短視頻的拍攝與制作,在比較重要的圖書中會通過二維碼嵌入相關視頻,使紙媒的圖書更為立體,方便讀者多方位的閱讀。三是在微信小程序中建立益畫平臺,將圖書的一些內容通過視頻或其他方式免費對讀者開放,以提供更好的服務。四是在畫冊出版上,把它作為一件藝術品來看待,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確保畫冊的品質達到極致。
積極應對AIGC時代的到來。一是注重版權溯源,積極推動原創視覺藝術中心的建設;二是添置專門的設備,依憑已有的圖片數據庫和視頻數據庫,利用AIGC的技術,生產大量的AI插圖,應用在一般圖書和教材中;三是建造數字美術館,抓取圖書內容通過數字技術轉換成立體、虛擬的美術館中的場景,推高了藝術圖書的閱讀空間和附加值。
劉蓓 :積極進行數字出版探索
榮寶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榮寶齋出版社社長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藝術出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順應時代潮流,實現藝術圖書與數字媒體的深度融合,是每一家出版單位、每一位出版人都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以數字化出版為代表的新出版業態是大勢所趨,數字時代為藝術圖書的轉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數字化技術,藝術作品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現,豐富的媒體元素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為直觀、多維的體驗。數字平臺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藝術圖書可以隨時隨地被讀者獲取和分享,擴大了作品的傳播范圍,促進了文化的多元交流。藝術家和創作者可以通過數字技術來創作更具個性化和互動性的藝術圖書作品。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藝術圖書在呈現方式上也得以突破了傳統的平面限制,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藝術作品的魅力。
面對數字化時代的變革,首先出版社要抓住機遇,積極進行數字出版探索。近年來,榮寶齋出版社開發了圖書的VR數字版本、融媒體交互書、有聲書、有聲課等數字產品。讓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加具象可感,給讀者帶來了沉浸式、互動式的全新閱讀體驗。
另一方面,內容質量是立社之本。無論是紙質還是數字化的藝術圖書,對內容的嚴格把控和精細制作始終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現階段,榮寶齋出版社在積極拓展數字出版業務的同時,繼續扎實做好傳統紙質書的出版,不斷提升自身的品牌和專業影響力。堅持“精品”理念,加大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專業性和學術性的高品質藝術圖書,并與藝術家、學者、文博機構、權威媒體廣泛開展合作,在內容生產和出版質量上深耕細作,滿足了讀者對藝術圖書內容品質的需求。
如何順應潮流,實現藝術圖書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每一家出版單位、每一位出版人都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出版社將以創新謀發展,不斷加強自身數字化建設,提升數字化能力,培養專業的數字出版團隊,優化數字出版的效率和質量,努力為讀者帶來更豐富、更多元的藝術閱讀體驗,為藝術家和創作者提供更廣闊的創作和展示平臺,在打造“專”“精”“特”“新”的藝術出版之路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