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亮,武鈺欣,羅宇璇,陳志霞
(六盤水師范學院 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
城市化建設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遠離鄉村,缺乏與自然的接觸,學生更是缺少切身體會科學和實驗的機會。借助農業相關院校的農場栽培基地,建設城市“共享農場”,可以更好地承擔學校傳播專業知識、智力服務社會的責任。可以為遠離鄉村的人們開辟一方凈土、為學生們提供實踐生物相關實驗的場所。共享農場側重于在實踐中鞏固、擴展理論知識,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也可為家長、學校、社會人員提供共同學習、共同體驗、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平臺。將農業生產實踐與生物教學相結合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由于共享農場建設于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學生安全的同時,還提供了更好、更自主、更專業的農業實踐平臺。
項目設計思路主要以中小學教材中相關知識為切入點,將生物學、科學課程的知識點與農場操作相結合,提供種植平臺與采收服務、家庭小農場、植物標本制作等體驗活動,為城市居民提供“共享農場”,共同體會生物之美。項目基地根據需要劃分區域建設和管理,包括蔬菜區、花卉區、扦插區、果樹區、學生認領土地等五大區域。在不同的區域進行適宜的實踐活動,同時考慮不同年齡的學生特點、接受能力等開展相應活動,讓每一個參與實踐的學生都能親手進行操作,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同時,引導學生產生對生物的興趣,為日后生物學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開展蔬菜栽培實踐活動之前,引導學生辨認不同類別蔬菜種子,熟悉常見蔬菜作物種子特點。嘗試開展不同種子播前處理,幫助學生理解種子萌發過程及需要的條件。在學生種下蔬菜后,組織學生定期在項目基地觀察成長結果,記錄不同階段蔬菜生長的特點。蔬菜成熟后引導學生適時采摘蔬菜,分辨蔬菜可食用的部位。
在此區域開展花卉種植實踐活動之前,引導學生辨別不同類別花卉的種子和種苗,提高學生對不同花卉種子和種苗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在種植過程中,幫助學生開展分苗、定植、修剪的操作,提醒學生栽培注意事項,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栽培才能存活,并將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自己動手移栽花卉植物帶回家里每天觀察。在花卉開花后,帶領學生觀察花結構,認識雄蕊、雌蕊、花托、花萼、花冠、花梗、花被、花粉囊、花絲、柱頭、花瓣等結構。
在利用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進行扦插從而形成獨立植株的繁殖方法,叫扦插法。帶領學生選擇容易扦插成活率高的植株,掌握扦插注意事項,在扦插時該進行如何處理,成活過后觀察扒開土觀察扦插苗根的生長,同時帶領學生借助解剖鏡觀察、區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根毛區等結構。
扦插法根據栽培基質的差異可分為土培法、水培法,根據扦插材料可分為枝條扦插、葉插等。
枝條扦插:土培法。選取20厘米長的帶兩個以上芽的一年生枝條,用剪枝刀剪成斜口45度的馬蹄形;扦插時可以直接使用泥土,盡量選用疏松透氣的沙質土。先用筷子插一個洞,然后把修剪好的扦插條放到孔內。按緊周圍的泥土,一次性澆足水;泥土中可以摻加蛭石,提高基質的保水性,且里面不易滋生細菌、不易侵染植物的根部。
枝條扦插:水培法。水培法更加方便而且干凈,很多家庭都可以這樣來繁殖植物。把植物的枝條剪下來,然后插在水里面,溫度在15~25℃,10~15天生根,生根以后就可以移栽到基質中進行正常的養護。
葉扦插:比如多肉類植物或者仙人類的植物就是用葉扦插,像蟹爪蘭就是取上部分的葉片,先把葉片晾干4~5小時以后,再進行扦插,扦插以沙或者蛭石為宜。
高壓扦插:這種扦插法,任何季節都可以進行,把植物有筷子狀的枝條,環切一圈把皮去掉,然后覆蓋泥土,用塑料袋進行包扎,約15天生根,生根以后再移栽,埋入土中正常養護。
在這個區域開展關于果樹實踐活動,帶領學生移栽果樹,待果樹成活以后,選擇其中幾顆樹苗嫁接。嫁接法是無性生殖方式,通過根接法、枝接法、芽接法的方式繁殖。帶著學生先學習理論嫁接理論知識,對嫁接不同方法有一個簡單的認識,采取每一種方法進行1~2棵進行嫁接。
果樹高位嫁接:高位嫁接的最佳時間為3月至4月上旬。嫁接前應嚴格挑選優質接穗,要求用健壯成年樹上的優質結果枝的作為枝條接穗。待嫁接果樹需提前做好修剪,去除多余枝條,注意保持樹體應有的主干。嫁接方法一般采取“撬皮嫁接法”,在開砧時要選擇培肥拇指粗強壯枝條,在光滑無節處剪斷,將切接刀向上輕飄一刀,刀刃架在木質之間,向下徐徐切下,使切開的皮上不帶白木,木上不現青皮,切面長1.5厘米左右。削穗要在穗芽下平削長1.2~1.5厘米的削面,再反刀削斷削面,要求切口平滑,接穗下半部節間長的可削單芽接穗,節間短的2~3芽做一接穗。嫁接后要加強樹體的培肥管理,盡快恢復生長。
該區域主要用于教孩子播種、施肥,收獲季節時讓學生去園區親手采摘,讓學生感受豐收的喜悅。讓學生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讓孩子變得更加珍惜糧食,養成不浪費的習慣。每次實踐活動都要保護參與學生的安全,危險操作堅決不能讓學生操作,只能由工作人員演示。
在實踐活動設計過程中,活動內容應與中小學教學高度切合,還要充分動員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每次實踐活動結束過后,對該家庭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并請家長對我們項目基地提出寶貴意見,針對意見進行改進,不斷完善項目基地建設。
第一階段:進行共享農場的分區布置,設置果樹種植區(嫁接區)、蔬菜栽培區、花卉種植區、扦插區以及學生領地等五個領域。第二階段:聯系中小學,先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喜好購買相應的蔬菜及花卉種子,之后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進行種植。第三階段:種植前先將學生集中進行統一教學,傳授學生相關的蔬菜和花卉的種植知識,之后由專業人員輔助同學們進行相應植物的種植。帶隊老師隨時關注學生活動情況,并作相應的觀察記錄。第四階段:管理措施,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管理由專業老師進行指導,田間雜草每個周由各個小組成員進行相應的清理。第五階段:采收,到蔬菜花卉的采收期,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產品的采收,學員可將采收的成果帶走。對于采收后的花卉,可惜開展插花藝術的培訓,并進行作品評比。
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農場實操對學生的吸引力,農場需要設計更多的實踐項目,聯系更多的中小學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共享農場可以作為課外實踐活動的平臺,學生除了果蔬種植以及花卉種植,還可以根據方案開展生物多樣性的調查,開展植物辨認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以及提高動手能力。
除了中小學的常規種植植物,還可以為高年級的學生開展一些探究性的實驗活動,比如植物缺素培養及后續觀察,葉綠素的提取,還可以根據生物學課本進行光合效率、呼吸速率的測定。學生選擇想要測定的植物進行一系列實驗。
現有的共享農場規模,只能局限在果蔬、花卉種植,這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需要擴大農場的規模,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實踐活動。后續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調整后,考慮與旅行社、家庭農場、企業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