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燕
主題導語
誠信,是牢記初心使命、恪守職業道德,以醫者仁心全情守護群眾生命健康;誠信,是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自覺踐行“誠信為民”經營理念,為經濟社會發展默默奉獻;誠信,是重信守義、自強不息,身處困境仍堅持努力、不背承諾。
對個人而言,誠信是一種品質,一種責任,一種高尚的人格力量;對集體而言,誠信是聲譽,是財富,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對國家而言,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維系和諧的紐帶,是社會進步的基石。人與人之間只有坦誠互信,才能互助、團結、進步。
李桂科:一個承諾,用近半個世紀來兌現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山石屏村的前身,是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的麻風病??漆t院——山石屏療養院。1981年4月,24歲的李桂科走進住著181名麻風病患者的山石屏療養院,同患者休戚與共,數十年如一日踐行著醫者仁心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剛到山石屏的日子里,李桂科每天在黑潓江邊換上防護服再進療養院,從療養院出來又在江邊脫下防護服,晚上回到住所再進行蒸煮消毒。接觸患者一年后,掌握了麻風病的傳染規律,李桂科就再沒穿過防護服。醫護人員按聯合化療方案向患者發放藥品,為患者做清創手術,李桂科還刻蠟版編制講義、到周邊鄉鎮培訓鄉村醫生。1990年,洱源縣境內的麻風病患者全部治愈。2000年,李桂科從健康區搬進療養院,全身心投入到患者的社會康復、心理康復和山石屏村的建設工作中。
“外界的匠人不愿來,大伙就自力更生建家園。山石屏沒有路,我們就動手挖出一條3公里的土路;黑潓江上沒有橋,我就帶著他們造船、架溜索。后來,又從鐵索橋變成了現在的水泥大橋……”山石屏村幾十年來一點一滴的變化,都傾注著李桂科的心血。
如今,療養院的老人們已年逾古稀,公共飯堂每天保障魚肉蛋奶、水果和蔬菜供應,床頭安裝呼叫鈴,每天有社工為他們進行血壓監測。逢年過節,附近村子的婦女常來陪伴老人們,和他們一起包粽子、烙餅、表演節目。已退休5個年頭的李桂科依舊往返于山石屏村,他籌集資金還原了山區白族的木垛房,展出20世紀50年代以來麻風病人制作的生活用具,撰寫文字介紹,整理各個時期拍攝的照片,建成了全國首個麻風歷史博物館。
●素材解讀
他用40多年的堅守,詮釋醫者仁心;他用40多年的陪伴,書寫大愛之心;他用40多年的耕耘,踐行入黨初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用真情譜寫大愛,奉獻一生,只為村民的健康”——這就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李桂科人生的真實寫照。
40多年來,他給麻風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貧,帶領康復人員過上美好生活,讓“麻風院”變“幸福村”。他把山石屏療養院當作自己的家,把麻風病康復者及家屬當作自己的親人,成為麻風病康復者心中的“好醫生”、孩子們心中的“好老師”、康復者心中的“孝子”、村民們心中的“好家長”“好干部”。
豆碧珍:做海島上一支真誠守信的“槳”
2023年4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發布了2022年“誠信之星”。湛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海硇洲島回春藥店店主豆碧珍入選。
豆碧珍一直以來始終遵循誠實守信、奉公守法、顧客為上的諾言,以藥店為紐帶,把愛心融入海島,用善心維系著與島民的深厚感情。
豆碧珍接手父親創辦的藥店30多年來,一直傳承父親奉公守法、顧客為本的傳統,把誠信經營作為立業之道、興業之本。
硇洲島上的物資供應全靠內陸運送補給,成本高,但回春藥店所有藥品價格都控制在合理區間。2020年初春,口罩一度緊俏,島內外個別藥店也打起了囤積漲價的主意。但回春藥店作為硇洲島上最具規模的藥店,前后賣了數萬只口罩,不但沒漲價,而且每只口罩比島外藥店還便宜1毛錢。豆碧珍還無償把3000多個口罩送給渡輪船上的員工、醫防人員以及上門購藥的群眾等。
豆碧珍也曾有過困難的時候,她的丈夫遭遇兩場大病,豆碧珍為籌藥費四處找親戚朋友借錢。但就算是在這般困難的情況下,豆碧珍經營的藥店,上千種藥品都沒有漲過價,相反還做了不少賠本買賣。
豆碧珍始終堅持要為賣出去的每一粒藥把好質量關。她帶頭與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簽訂安全責任書,建立藥品檢驗及銷售臺賬制度,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貨,堅持親自驗貨、收貨,杜絕不合格藥品進入藥店。店里進了一批心腦血管藥,因島上需要此類藥的人不多,放置一段時間后,豆碧珍擔心藥效有變,便下決心將這批藥全部銷毀。她還把藥品出廠時間寫在藥盒上,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凡過期藥品,一律下架銷毀?;卮核幍贲A得了島民的心,得到島民的充分信任。
●素材解讀
30多年承諾踐諾,30多年誠信經營。豆碧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辦藥店要讓利給島上群眾,要立足為民便民,不要賺自己心里不安的錢,那樣晚上睡覺都不踏實。”樸實的話語,讓人感到春天般的溫暖。豆碧珍作為一名普通的個體經營者,堅持誠信為本、誠信做人,為島民的健康保駕護航,如一支真誠守信的船槳,溫暖、激勵著一代代島民建功海島,是當之無愧的“誠信之星”。
鄒廣陽、鄒廣周兄弟:一句話的承諾,五代人的堅守
“同學們,沒有老紅軍打下的江山,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在盤州市勝境居委會龍家溝的一座墓碑前,給前來祭掃的師生講述紅軍烈士故事的人叫鄒廣陽,今年74歲。他從父親鄒學孔手里接過接力棒,守護紅軍烈士墓,至今已有40年。
1936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戰士趙文榮在戰斗中負傷,鄒學孔冒著生命危險接他到家中養傷,但因傷勢嚴重,加上缺醫少藥,趙文榮壯烈犧牲,那時還不滿20歲。
“我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收留紅軍,沒有醫療條件,就找點草藥給他包扎,大概10多天,紅軍就去世了。”鄒廣陽告訴記者,“我父親就買了口棺材,把趙文榮埋在這個半山上,從此以后,每年都要給他上墳掃墓。我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帶著我們來,他說,趙叔叔就是我們的親人?!?/p>
1983年,鄒學孔去世,彌留之際給鄒廣陽、鄒廣周兄弟倆留下了“為趙叔叔守墓”的遺囑。從那以后,“先祭英烈,再拜祖宗”便成了家訓。兄弟倆還把紅軍烈士趙文榮和他們家的故事講給子女、孫輩聽。每到清明、除夕,或是子女返鄉相聚,鄒家兄弟都要帶著一家老小到墓前祭拜、清理雜草。
“一年帶著這些小孩要來七八次,帶些水果,給他磕個頭,給他掃墓。”鄒廣周說到。如今,第五代掃墓人也加入進來,11歲的鄒皓軒在讀小學五年級,他多次將紅軍墓的故事寫進作文里。
“守好趙叔叔的墓,是我們全家的責任。”鄒廣陽說,“它不僅僅是我們的家事,也是一種精神延續,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p>
87年來,鄒家五代人接力守護著一座紅軍墓。每年清明、除夕,“先祭英烈,再拜祖宗”已是幾十年來不變的家訓。
●素材解讀
一句承諾,春去秋來,風雨無阻,鄒家用87年的堅守,詮釋著對英烈的敬仰。墓碑旁的松樹高大挺拔,見證著這一家“誠信守諾”優秀家風的傳承。山常青,水長流,心永在,情不斷。鄒家守護紅軍墓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