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寧
近日,一條關于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陽光學校突然倒閉的消息在網絡刷屏,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3 月25 日,仲愷高新區宣教文衛辦公室回應,學校400 多名學生已經全部按照就近原則安排到區內公辦學校就讀。幾乎同一時間,河南武陟縣北街小學也傳出“不能開展正常教學活動”,當地政府立即成立工作專班,現場組織開展學生分流工作。
(3 月27 日《新安晚報》)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5 萬所,其中,普通小學14.91 萬所。如此數量可觀的學校,保障了孩子的受教育權。然而這幾天卻接連傳出兩所民辦學校倒閉的消息,令人對受影響的學生、老師的合法權益感到擔憂。譬如,武陟北街小學讓家長繳納的“助學金”數額巨大,校方能否全部退還給家長,是個未知數。而惠州陽光學校倒閉后,拖欠老師幾個月的工資,還能否全部補發,也有待觀察。對事件后續發展,我們持續關注。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創立與倒閉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在教育領域,倒閉的民辦學校其實也不少。2020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 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8.67 萬所,比上年減少4820 所。從這個角度而言,上述兩所民辦學校倒閉,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不過,學校畢竟不是企業,其倒閉產生的不良影響更大,尤其是學期中間突然倒閉,讓學生、家長、教育部門措手不及,不是小問題。
為確保民辦學校“不倒閉”,我國《民辦教育法》中有多項防范措施,比如第十條規定,舉辦民辦學校,應當按時、足額履行出資義務。民辦學校存續期間,舉辦者不得抽逃出資,不得挪用辦學經費。再如,第二十七條規定,民辦學校應當設立監督機構。監督機構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學校章程對學校辦學行為進行監督。如果這些法律規定落實到位,恐怕民辦學校不會輕易突發倒閉。
在法律如此設防的情況下,民辦學校無論是減少的總數,還是倒閉的個案,都讓人很吃驚。是否有必要調查探究民辦學校倒閉的內因外因,是否需要進一步加強設防,這個問題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