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初二學生小靜經常悶悶不樂。朋友詢問后得知,和她的家庭有關。
小靜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工作辛苦、收入不高,他們在生活上非常節省,吃穿用度都很簡單,但對小靜很舍得。
每次父母對自己很節省,把最好的留給她時,她的心情都很復雜:一方面,小靜希望父母自己過得好一點;另一方面,小靜感覺到父母付出背后的期望,父母經常對她說:“我們辛苦沒關系,就是想把你培養成人,你好好學習,以后就能有更好的生活。”小靜努力地成為優秀的人,但上初中后,她發現同學都比她優秀。
“我是個平凡無奇的人,我對不起父母的付出,請父母不要對我這么好。”你是否有和小靜類似的困擾,想讓“自己的優秀”配得上“父母的付出和期望”,卻在現實中受挫和懷疑自己。該如何調整?來聽聽長沙市長郡雙語洋湖實驗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郭倩倩的分析與支招。
小靜遇到的問題是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惑。小靜父母這份愛對于孩子來說有些沉重,其實孩子也希望父母能過得好一點,希望自己足夠優秀對得起父母的付出,因此無形中會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如果一直順利還好,若一旦受挫了,現實和期待不符,就容易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產生愧疚的心理。如何破解這種局面呢?
1、理解父母的過度付出
父母過度付出的背后原因可能很復雜,可以嘗試從家庭和時代背景去理解。父母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有遺憾,因此他們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少些遺憾,少走些彎路,少吃點苦;此外,小靜可以觀察一下,或許祖父母就是這樣對待父母的,父母在無形中學習了這種教養方式,認為“做父母的就是要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因此他們無意中成為了這樣的父母。
2、正確認識自我,建立合理的自我期待。
小靜是一個懂事和懂感恩的孩子,她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付出,因此想努力變得優秀讓父母欣慰,但也給了自己過高的期待。合理的期待應該建立在客觀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否則過高的期待反而會給自己帶來打擊和傷害。
建議:
1、嘗試和父母溝通,化解煩惱。
人際交往中,很多困擾源自溝通不足,良好的溝通能解決很多煩惱。小靜可以嘗試跟父母溝通,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訴父母,也聽聽父母的想法。
2、正確認識自我,區分信心和自信。
如果生活中有人一遇到挫折就自我懷疑,可能是和自信心有關,但是“自信≠信心”。自信建立在認可能力的基礎上,信心是能完成某件事必定成功的信念。自信是積累的能力,信心是認識自我的反省狀態,兩者相輔相成。有人成功了就會產生自信,失敗了就會不自信,這是缺少自我認同的表現。他人的評價不會在根本上影響一個完整的個體自我認同。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期待過高,要求自己什么事都做到最好,就容易喪失自信,合理的自我認識和期待有助于建立自信。
3、學會自我關懷。
研究表明,78%的人對別人比對自己好,但自我關懷會讓我們更加友善地對待自己,也會更有力量面對困難和挫折。自我關懷,首先要停止批評自己,擁抱和鼓勵自己;其次,把注意力專注在此刻,認真感受生活,感受人際的溫暖,對生活保持一份覺知。
青春的煩惱是烏云鑲著金邊,煩惱讓我們困擾,但也是我們認識自我和成長的契機。愿你我都在解決煩惱中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