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近一個月來,10 歲的康康十分沉迷于手機游戲,學習興趣明顯降低,在家也是沉默寡言,晚上還失眠,整個人悶悶不樂、撒謊……康康媽媽跟孩子談話后,沒收了手機,設立了獎懲制度等,但是康康的異常行為仍未改善。
康康與媽媽一起進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說,我們通過讓康康繪畫的方式,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在他的畫作中,有個機器人想通過打怪證明自己有能力保護世界,但卻遭到了隱者、機器人或者壞人的打壓。他的畫作反映了他與媽媽的相處模式。”
原來,媽媽用管理企業員工的方式管教他,要求高,將他的生活學習安排得像工作日程表,不許出錯。媽媽只關注到他抗拒的行為,而忽視了他的承受能力。久而久之,他關閉了與媽媽交流的窗戶,只能通過畫畫這種象征性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怒與對抗。而康康的行為問題正是個人情緒、內心沖突被壓抑的表現。
通常,厭學、撒謊、沉默、過度使用手機等行為問題最容易被家長注意到。這是因為,首先,孩子的表達方式尚未成熟,只能通過“對抗”“吵鬧”“沉默”“指責”“哭泣”“失眠”“厭學”“沉迷網絡”“攻擊”“不合群”“暴飲暴食”“坐立不安”等行為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緒;其次,孩子的行為問題會對家長形成干擾。
這些會讓家長將自己的情緒、感受、期待、想法、需求等混為一體,將自身的情緒、壓力等轉移到孩子身上,并用指責、妥協、忽略等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讓雙方的關系受到影響,問題不能真正解決。
因此,家長要重視孩子的行為問題,更要關注孩子的行為所表達的需求(被愛、被關注、被認同、被接納、自由、歸屬感、安全感和獨立、價值感等)。以下一些問句可以幫助我們走近孩子的內心:“我看到你最近……(行為),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嗎?”
“ 發生這個事情你感覺怎么樣呢?你是覺得很……(情緒:傷心/開心/憤怒)嗎?”
“你覺得很……(情緒:傷心/開心/憤怒)是因為你想……(期待)嗎?”
如果孩子沉默也要允許他沉默。創造接納、不批判、尊重、開放的交流氛圍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孩子的信任。如果孩子的情緒問題已經超過兩周并且嚴重影響到生活、學習、人際關系,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