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蘭
兒子12 歲后,我跟他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往往是我說東,他往西,我讓他做這,他非得做那:氣得我跳腳。
一天,我把自己的困境跟閨蜜傾訴。閨蜜問我:“是不是覺得自己現在‘口才變好了?”還真別說,跟兒子講話,你說一句,他頂三句,你只能說更多的話。閨蜜又問:“是不是言語里常常夾槍帶炮?”是啊!為了讓孩子服軟,總是翻出他最糟糕的事,孩子不但聽不進,甚至反感至極。閨蜜再問:“你是不是一見到孩子就是挑毛病,講道理?”就是,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希望能跟他講更多道理,可他哪聽得進去,簡直關上了那雙耳朵。
閨蜜看到我喋喋不休的樣子,無奈地搖頭,并嚴肅地對我說:“現在孩子將要進入青春期,你最該做的是說孩子期待的話,做孩子期待的事。”于是,她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公明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不僅能作曲還善于彈奏。一天,他背著古琴去戶外彈奏。天氣晴朗,他心情異常好,自我陶醉于美妙的琴聲中。
不遠處,有一頭牛正在悠閑地吃著青草。他想,牛是否和他一樣,也陷入在美妙的琴聲中?于是,他彈奏起自己最喜歡的那首《清角》。他彈得很投入,并深深地沉浸在優雅的琴聲中。可牛無動于衷,根本不停下來看他一眼。公明儀見牛聽不懂高雅的琴聲,就以蚊子的嗡嗡聲和失群牛犢找母牛的哞哞聲臨時作了一首曲子。當這首曲子奏響時,原本正在吃草的牛頓時垂下尾巴,豎起耳朵,邁著小步仔細聆聽。牛聽不懂音樂嗎?不,它只是喜歡聽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曲子。即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合其耳,方能聞。”這道理也可以用于教導孩子。孩子喜歡聽的話語,他才能感興趣,才能聽入耳,才會把感情和信任投遞給你。這讓我醍醐灌頂。我打著為兒子好的旗號,做了許多愚蠢之事,說了許多傷他的話而不自知。于是,我認真審視我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并逐步加以改進。
此后,我在與兒子的相處中,每當交談進入敵對狀態的時候,我都閉上嘴巴,尋找他語言背后的需要和期待,然后一點點引導。慢慢地,我跟兒子重新建立起信任,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