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溪
我去接閨蜜健身時,她正在給兒子小宇布置任務:寫完讀書筆記,寫一頁口算題卡……小宇拍著胸脯保證:“媽媽放心吧,你回來之前肯定寫完。”我也囑咐他:“快點寫,回來接上菲菲一起去吃飯看電影。”
我們健身完去接小宇,進門就看見小家伙一溜煙兒跑進房間。閨蜜進屋打探情況,出來后心平氣和地說:“作業沒完成呢,改天再約吧。”自從上次體檢,閨蜜查出了乳腺結節后,對待孩子像變了個人,以往這種情況沒有“暴風雨”也得“電閃雷鳴”一陣。
見我狐疑,閨蜜解釋道:“我在育兒課上學到一個詞——預判,就是把可能出現的狀況提前想象一下,然后客觀分析。比如這次,小宇愛看書,一看書就忘了時間。他平時讀書筆記就寫得慢。我預判到他可能寫不完,提醒自己用最有效的方式解決,心平氣和地告訴他——因為他沒有按時完成,導致不能和你們吃飯看電影,然后讓他自己去權衡,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怎么做。”
回家路上,我想著閨蜜的話,又想起女兒菲菲今天奧數測試分數該公布了,就試著先預判了一下:她說她最少能考95 分,但是她參加奧數班才兩個月,很多題型掌握得并不扎實,我應該把要求降低一些,80 分吧。還有,她如果考得不好,一定會找各種借口,我要忍住不發脾氣,心平氣和地引導她去找自己的原因。
果然,菲菲只考了84 分,我回憶自己的預判和對自己的要求,絕口不提她夸下的海口。她噘著嘴說:“其實這次考試挺難的,我們班還有不及格的呢。”我極力把情緒往預判的情境中拉,于是,我安慰她:“已經不錯了,你才學兩個月,難免會跟不上。”
“其實我會,媽媽你看。”菲菲邊說邊把卷子拿出來,把錯題一一講給我聽。聽著她思路清晰地講解,我鼓勵她:“84 分也好,你還有這么大的進步空間,媽媽相信你的目標在更高的地方,慢慢來。”只是一句安慰的話,小丫頭竟流出淚來,蹭到我懷里說自己下次一定會考好。
我開始把預判當成習慣,盡管有時還是會失控,但已經大大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暴怒和不客觀的懲罰,更重要的是我更理智地設定標準,讓我有時間站到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明白孩子所謂的犯錯都不是有意的,他們比我們更希望自己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