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依莉
青春,是多么鮮活而明亮的字眼,然而沒有信仰的青春常常迷茫而頹廢。
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與成長的跨世紀老人——鄭培光,是一個黨齡六十多年的中共老黨員,生前無數次說起那些引導他走上革命道路,卻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為國捐軀的杜蓉、劉家祥、金芳云烈士,她們那為共產主義信仰所渲染的青春,永遠在共和國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1939年,鄭培光家住在花溪河畔貴陽清華中學門口的街上,斜對面不遠處就是花溪車站,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這年2月4日日本飛機轟炸貴陽后,市中心一片瓦礫,市民死傷無算。杜蓉烈士家同很多貴陽城內的人家一樣疏散來到花溪,也住在這條街上。鄭培光和杜蓉烈士的弟弟杜毅仁便成了花溪小學的同班同學。那個時候街坊四鄰大都是清寒人家,年齡相當的孩子們很快成了玩伴,鄭培光便常常去杜家玩。在他的記憶中,杜蓉大約十六、七歲的年紀,體型微胖、常穿著淺黃色軍裝一樣的校服,烏黑的過耳短發上常別著兩枚黑夾針,圓圓的臉龐上時時都洋溢著笑容。小孩子們都很喜歡她,叫她杜蓉姐。杜蓉姐當時正在從市區搬到花溪石頭村的省立貴陽女子中學讀書。她大半時間都在學校,在家里的時間很少。但是只要在家,熱情開朗,有著一副好歌喉的杜蓉就會教鄰居的孩子們唱歌,給他們講故事。很多年以后,鄭培光才知道杜蓉當年教他們唱的那些歌曲是《棠棣之花》,是《長城謠》……那些故事是高爾基的《童年》,是魯迅的《狂人日記》……阿廖沙的苦難遭遇和魯迅筆下的狂人都被杜蓉講得活靈活現,這群孩子在對日本侵略軍累累罪行憤恨中,為阿廖沙的苦難身世嘆息中,為狂人有沒有真正吃了妹妹的肉的爭論中,不知不覺受到了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洗禮。
不久后,杜蓉從女中畢業,考入貴州大學歷史社會系,不到半年就因為腿疾休學,她們家也遷回了市區。新中國成立后,鄭培光才知道杜蓉在貴陽女子中學讀書的時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筑光音樂會的積極分子,她和同學們一道教四周村寨的群眾唱抗日救亡歌曲;她在農村識字班里宣傳侵華日軍的累累罪行,傳遞進步思想;她女扮男裝登臺演唱山歌劇《送郎打日本》……在腿疾惡化,不得已截除了雙腿后,身為中共貴陽特別支部領導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的重要成員,杜蓉更加堅定了對革命的向往和對真理的追求,幾乎每個星期六都會在堆滿了書籍的家中組織青年學生聚會。抱病臥床的她常和大家一起朗誦臧克家的詩句:“十月的天空布滿了雁行,排成人字,飛向溫暖的南方……”聲音清朗,談笑風生。1949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了杜蓉,在獄中她飽受折磨,雙眼被挖去,身上留下全是被燒烙的斑斑傷痕。
1940年初,因為街上的房租漲價,鄭培光家不得不搬到了稍微偏僻些的花溪石頭村。那時貴州大學、貴陽女子中學都在石頭村辦學,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筑光音樂會的歌聲時常在這里響起,可以說當時的花溪石頭村是一個紅色區域。其時,鄭培光已進入貴筑縣立中學讀初中,他的母親是一位和藹慈祥的家庭主婦,雖不識字卻非常看重讀書人,常常義務幫貴大和女中的窮學生們縫縫補補。為此,他們在課余時間會來家里給鄭家的幾個孩子輔導功課、講故事。鄭培光記得經常來的有劉家祥烈士、金芳云烈士等。
記憶中劉家祥烈士看起來比別人要大一些,大家都叫她二姐或祥姐。鄭培光一度以為她是女中的老師,其實她是貴陽女中學生自治會的負責人,經常組織女中筑光音樂會的同學練歌,也常常教住在附近的孩子們學唱歌,鄭培光就是在那時學會了《黃河大合唱》《亡國奴當不得》等歌曲。祥姐最喜歡給孩子們講魯迅寫的《補天》《奔月》《鑄劍》等故事,告誡他們不管將來做什么謀生,一定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無愧民族、無愧家國的人。晚上常看到她提著一盞馬燈到周邊的柏楊寨、麻窩寨等寨子辦農村識字班,教授農民文化知識和抗日救亡的道理。鄭培光后來才知道她很早就入黨了,當時是貴陽女中黨支部書記。6月的一天,貴陽女中筑光音樂會會員到花溪小學參加《黃河大合唱》排練,遭到特務包圍,逮捕了好幾個學生。劉家祥也被學校勒令退學。鄭培光從事黨史工作后知悉她去皖南參加了新四軍,1949年6月回到貴陽開展工作時,與丈夫王啟霖烈士、一歲的女兒一起被捕。在獄中,劉家祥多次遭受酷刑,仍堅貞不屈,大義凜然。
金芳云烈士和劉家祥烈士的關系很好。她那時大概十六、七歲,溫婉沉靜的樣子,在花溪青巖的省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她是烏當人,很少回家,周末時不時會來石頭村找劉家祥,也常常一起來鄭培光家,記不清是什么緣故,鄭家的孩子都叫她四姐。從四姐那里鄭培光知道了《家》《春》《秋》等等書籍,劉家祥被學校勒令退學后,金芳云就不來了。后來得知,金芳云烈士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49年7月被捕入獄。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才知道就在1949年11月11日,年僅二十一歲的金芳云和時年二十七歲的杜蓉、劉家祥等24位革命烈士一起被國民黨貴州反動當局殺害于貴陽北郊沙河橋和南郊馬家坡。而這一天距離貴陽解放僅僅只有四天!她們的熱血青春伴隨著共產主義信仰永遠停駐在人們心中。
時光荏苒,在為新中國成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千千萬萬烈士中,杜蓉、劉家祥、金芳云烈士僅僅是其中的三個,但對鄭培光來說她們卻是人生的指路明燈。鄭培光十六歲參加革命,二十五歲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一生聽黨的話、跟黨走。終其一生不負她們的諄諄教誨,做了一個堂堂正正、對家國有用的人。
注:
鄭培光,生于1933年2月,逝于2018年10月,享年85歲,是花溪為數不多的六十年黨齡的中國共產黨員。老先生1949年11月參加工作,經歷了新中國建設的各個階段,并長期從事花溪地方歷史和黨史工作,一生筆耕不輟,人們稱之為“花溪黨史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