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浉河港鄉地處河南省信陽市,是信陽毛尖最核心產地之一,位處中部但處南灣湖畔上游極具江南水鄉風韻,產茶質量上乘又名為“茶王之鄉”。浉河港毛尖茶歷史悠久,不僅曾遠銷海內外還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現代轉型時由于工藝復雜、傳承人缺失、茶文化被稀釋,經濟效益下降等等因素遭遇傳承與發展困境。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分析浉河港鄉毛尖茶的價值所在及其當前傳承與發展問題,提出浉河港毛尖茶在合理引用現代化工具、提高福利吸引傳承人,結合當地茶文化底蘊打造品牌、發展綠色生態茶旅游業,實現推動浉河港鄉產業、人才、文化、經濟與生態振興。同時在一定程度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新傳承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遺文化;浉河港鄉;毛尖茶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067—03
鄉村傳統特色手工藝成為開啟鄉村振興之路的一把鑰匙,不僅創造就業崗位解決貧困還傳承傳統技藝保存歷史文化。[1]2022年11月29 日,我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確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我國部分產茶鄉村提供振興發展新思路。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幫助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價值,以浉河港鄉毛尖茶為例,分析其價值,研究其現狀,探究其傳承發展新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浉河港鄉毛尖茶的價值
(一)記錄鄉村歷史脈絡
浉河港鄉又名為“茶王之鄉”,百年以前已開始專產高質量毛尖茶,其依山傍水,淮河最大支流浉河橫穿全境,氣候適宜,土壤弱酸,茶山間云霧繚繞,毛尖質量極高,加之鄉民采用傳統炒制毛尖茶手工藝,使其深受喜愛曾一度以地方特產被列入貢品。已有數百年產毛尖茶歷史的浉河港鄉至今仍保存著歷史的痕跡與積淀。浉河港鄉彭洼村觀印山仍舊保留清末原始茶園約300畝;浉河港鄉雷山村震雷山(今屬平橋區)仍舊保留建于清光緒29年(1903年)的“元貞茶社”,此茶社也是信陽市在產茶歷史中的第一個有組織的茶葉生產社;浉河港鄉也曾在民國戰亂時組建過“廣益茶社”,史料記載其在國內動蕩時期仍至多產茶約2000斤,遠銷國內外獲利約700銀元。浉河港毛尖茶生產在百年歷史中緩慢發展從未間斷,直至改革開放,浉河港鄉毛尖茶作為當地支柱產業被重視,茶園面積迅速擴大,茶葉品種不斷優化升級。浉河港鎮黨委、相關部門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還茶工程,開展殘次林改造,對邊膀地和久旱田全部改種茶葉,發展新茶園。毛尖茶的歷史基本記錄了浉河港鄉的歷史發展脈絡,為浉河港鄉成為“茶王之鄉”鋪墊歷史依據。傳承與發展浉河港鄉毛尖茶制作工藝不僅喚醒其歷史記憶與歷史身份,更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手工藝重要切點,創造新的歷史實踐。
(二)內含鄉村文化底蘊
鄉村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是根基,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浉河港鄉毛尖茶蘊含豐富茶文化,茶文化增強鄉民文化認知與自信,甚至蘊含鄉民行為邏輯,構成鄉民基礎生活。首先,“以茶會友”“以茶代酒”等相關俗語名言體現鄉民待客之道,備茶是鄉民乃至中國人招待遠方來客,表示歡迎與尊敬的重要方式;其次,俗話講“柴米油鹽醬醋茶”,蘊含早期鄉民把茶納入最基本日常生活,體現鄉民知茶、愛茶、懂得品味茶韻于日常生活之中。[2]再次,歷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體現中國人以茶為媒介開始與外界進行貿易通商,在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茶葉同樣占據不可或缺的貿易份額,在國家層次上實現茶文化對外交流及茶產品商業輸出。自2022年,44項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彰顯我國傳統茶技藝及茶文化深受認可及其在國內國際上重要應影響力。茶文化影響一代又一代茶農,是產茶鄉村最具特色與價值的文化底蘊,浉河港鄉民世代深受茶文化熏陶,展現茶文化美麗,汲取茶文化精神力量甚至依靠茶技藝與茶文化生存與發展。
(三)振興鄉村經濟產業
鄉村的發展離不開興旺發達的產業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問題。振興鄉村經濟是幫助協調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需求與農村產業不發達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振興鄉村經濟需要因地制宜。只有突出鄉村特點、發揮獨特市場優勢,形成居于市場競爭力又能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鄉村才能有活力。浉河港鄉毛尖茶綠色生態,具有豐富鄉村特色,質量上乘且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是實現因地制宜的好示例。浉河港毛尖茶經濟價值豐富支撐起浉河港鎮經濟半壁江山,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浉河港鄉現已有文新、豫信、嘉木飲、車云頂峰等4家大型茶企,形成多個“茶葉市場”,[3]浉河港鄉民基本全部依靠毛尖茶創收,都證明浉河港毛尖茶本身具有極大經濟銷售價值。其次,浉河港毛尖茶公司化產業化相對較輕,仍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負責自家茶園,春茶季時需要大量外來勞動人口輸入以滿足采茶需求,每年到浉河港鄉采茶務工外地人員超過10萬人,浉河港毛尖茶不僅自身銷售價值極高,還創造就業崗位帶動周圍城鎮鄉村經濟發展。繼續挖掘浉河港毛尖茶價值,發揮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生價值,有利于推動浉河港鄉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浉河港鄉毛尖茶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一)炒制過程繁瑣人工量大,面臨繼承人缺失
浉河港鄉毛尖茶制作工藝復雜,11道工序,分別為鮮葉采摘、篩分、攤放、殺青、揉捻、解塊分篩、理條、初烘、攤晾、復烘、包裝,制成的毛尖干茶外形細圓勻整、白毫顯露、色澤顯翠綠、鮮潤、滋味濃醇,味道鮮爽。浉河港毛尖茶主打特色獨芽,在采摘階段,工人只取每一枝叉上的芽尖,相比其他茶葉采摘一芽一葉或是一芽兩葉等要更加困難費時,采摘階段人工需求量巨大。在炒制階段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夠熟練掌握運用浉河港毛尖茶炒制技巧,時刻監控毛尖溫度、濕度、炒制均勻程度,注重茶葉風味還注重毛尖外形、色澤。傳統制茶工藝現在依舊沿用木柴起火熱鍋,人工翻炒茶葉,炒制后攤晾還需大量人工剔除黃片、小葉、破碎的茶條、炒茶把斷碎的竹枝等。新鮮的毛尖從不隔夜,炒茶師傅傍晚收茶即刻開炒,春茶期間整個浉河港鄉夜間燈火通明,茶香四溢。完整炒制一批茶葉耗時至少一整夜,且復烘到包裝還需一段時間晾曬。這種復雜工序雖保留傳統但人工成本問題有待重視并改進。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是依賴傳承人的活態傳承。可如此耗費人工時力的炒制過程對傳承浉河港毛尖茶炒制技藝產生重大影響,炒制毛尖屬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現在卻面臨繼承人缺失,隨著現代生活發展,鄉村相對于大城市的弊端凸顯,社會對于毛尖炒制較低的關注度都沖擊新一代年輕鄉民淡化放棄傳承手工技藝的茶炒制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年事已高,年輕一代的青年紛紛求學轉行,剩余中年一代炒茶師傅恐失去傳承人,成為熟練炒制浉河港毛尖茶的最后一代。
(二)創新與宣傳不足,整體效益下降
首先在經濟效益上,隨著現代化生產方式不斷推進,浉河港毛尖茶面臨沖擊。由于傳統手工炒制人工成本較高,毛尖茶一直售價較高,毛尖茶春茶一斤裝售賣價格可達千元以上,并不符合絕大多數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時市場上流入各式各樣速成毛尖茶,以較低的價格搶占浉河港毛尖茶市場份額,總成交量下降經濟效益降低。浉河港毛尖茶此前缺失對價格較高的解釋,缺失對傳統手工炒制技藝的宣傳,導致一些獨特的毛尖留香手工藝鮮為人知,毛尖茶價格遭誤解。
其次在文化效益上有兩方面問題,一是忽視傳承茶文化,浉河港鄉具有特色茶文化歷史底蘊,但隨著毛尖茶商業發展,漸漸被忽視其文化認同價值。鄉村社會是傳承文化遺產的最主要載體,鄉土特性與鄉土文化結合最為緊密。茶文化與浉河港鄉共生發展,源于其歷史實踐,融入到鄉民日常生活中。在毛尖茶嶄露頭角時它代表一種隨性自然的生活、一種文化,現側重追求毛尖茶商業價值而忽視其作為非物質文化茶文化的傳承。二是忽視毛尖茶產業與茶文化結合,茶文化與毛尖茶市場化不沖突,本質上相輔相成,茶文化為毛尖茶提供豐富內涵與價值底蘊,毛尖茶實現現代產業化市場化更能宣傳茶文化,吸引人從知茗、品茗到懂茗。浉河港鄉對茶文化振興缺乏創新投入,在發揮毛尖茶文化效益上與毛尖茶經濟效益結合不足,尋找結合創新的方式實現二者雙線發展是毛尖茶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浉河港鄉毛尖茶傳承與發展策略
(一)革新炒制技術推動科技興茶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是振興鄉村經濟的關鍵,浉河港鄉應積極推動傳統炒茶適當革新,引入現代自動化器械協助炒制,打破傳統與現代的隔離。現代加熱系統對于溫度濕度控制更為穩定可以保證更為穩定的火候控制,對于分篩茶型、挑揀枝叉等耗時但單一的活動都有相關器械,能夠提高毛尖茶炒制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但這一過程要保持毛尖茶原有質量,推廣器械清潔化、標準化工作。確保機械為輔,傳統工藝為主,規范機械加工工藝,杜絕完全依靠自動化而失去原有風味。炒制茶葉要不定時參加國家級檢查,堅持做符合國家地理標準的現代毛尖茶。
(二)提高福利引入人才傳承茶技
浉河港鄉毛尖茶現代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興茶,要擴大福利吸引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人才在茶產業各處發揮專業特長。首先,浉河區相關部門在過去幾年著眼于長遠發展已經設置8處正式編制崗位,引入茶學碩士到茶辦工作。[4]但是浉河港鄉隨著毛尖茶市場擴大,需要更多專業的人才,相關部門理應學習區相關部門增加對口崗位,吸納人才。其次,宣傳炒制茶手工藝與茶文化作為非文化遺產的價值,提高傳承者地位與社會認知與認可度,吸引大批年輕專業的人才傳承浉河港鄉毛尖茶。給予傳承人優惠政策,提高傳承人生活待遇,積極幫助解傳承人面臨問題,注重茶非遺文化在鄉土中延續,激發傳承人對繼承非文化遺產的自豪感與使命感。
(三)結合茶文化底蘊打造特色茶品牌
消費者觀念隨著產業現代化推進一直不斷變化,趨向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為了使浉河港毛尖茶滿足大眾新的消費需求獲得特色市場,理應結合茶文化底蘊打造浉河港鄉茶品牌,打造鄉村特色品牌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打造茶品牌需蘊含浉河港鄉獨特茶文化歷史背景,收集當地茶歷史故事、茶歷史人物、茶神話傳說展現茶傳統手工藝與茶文化人文內涵。浉河港鄉可以借鑒區相關部門開展茶文化交流節,加強民間茶文化資料整收集。將民間茶文化內涵挖掘融入到當地茶品牌中,塑造一個具有豐富歷史人文意蘊的地域品牌。另外在打造品牌過程還包括視覺一體化設計,門店與包裝設計等等,將特色茶文化內涵滲透在打造品牌的任一環節。
(四)發展茶園旅游推動生態與經濟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經濟不僅要穩步提升,更要注重生態可持續。與旅游業相結合是振興鄉村的傳統方式,但浉河港鄉結合茶非遺文化,結合綠色生態茶園,能夠創新一條具有鄉村特色的旅游道路。首先積極維護茶園產區的生態保護,規劃建設“百里茶廊”旅游工程。其次學習借鑒其他茶葉園區積極參加并舉辦大型茶事活動,組織關于茶文化歷史故事文藝表演,拍攝鄉村茶園風景宣傳片展現鄉村綠色狀態,拍攝毛尖茶炒制過程紀錄片展現毛尖茶傳統手工藝,宣傳美麗浉河港鄉吸引游客。最后生態宣傳注重與新數字媒體相結合,新數字媒體傳播性強、時效性高、覆蓋范圍廣等優點,結合數字媒體在各大平臺注冊官方賬號采用更新生態旅游宣傳視頻、文藝表演視頻或者直播茶園風景的方式擴大宣傳。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積極振興鄉村生態,促進生態與經濟振興雙線發展。
四、結語
浉河港鄉毛尖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不僅承載鄉民具鄉土特色的文化情感,還記錄了浉河港鄉部分的發展歷史反映出鄉村獨特的原始生活記憶。隨著毛尖茶的市場化發展,浉河港鄉傳統毛尖茶手工藝與茶文化為浉河港鄉民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浉河港鄉毛尖茶的傳承與發展對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經濟與生態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融合現代發展方式創新宣傳,積極開辟一條更利民的鄉村振興道路。
參考文獻:
[1]馬知遙,劉垚瑤.鄉村振興與傳統工藝類非遺保護和發展路徑研究[J].文化遺產,2020(2).
[2]陶德臣.習近平關于茶文化論述的內涵及意義[J].農業考古,2021(2).
[3]國家林草局林業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課題調研組.信陽毛尖 譽滿天下——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茶產業發展調查[J].國土綠化,2023(2).
[4]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人民政府.浉河區茶產業發展主要經驗和做法[J].中國茶葉,2010(12).
作者簡介:曾麗麗(1998—),漢族,女,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傳統文化與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