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慶 雷云茜
【摘 要】高校美育所涉及的范疇不僅僅只是傳統的經典文藝,當代美育的發展還應順應時代要求進行不斷革新。在眾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以其強烈的鄉土特色、多樣的民族元素和濃厚的煙火氣息,為當下高校美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審美價值的豐富源泉。高校通過課程結構改革、創新內涵與形式、引入“活化”傳承理念等方式進行美育實踐探索,有助于對當代大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審美情感的喚起以及審美精神的塑造。地方非遺文化元素的融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育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對于新時代青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和培養審美趣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遺;高校美育;臨武地方戲;融合
【中圖分類號】J825;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109—03
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高校美育能激活學生個體發展的動力性因素,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尤其對創造力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隨著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出現,非遺項目申請和非遺文化保護的興起,具有地方性、民間性和民族性特色的非遺文化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融入當代高校美育當中,是一種改革與創新,既豐富了審美教育的內容范疇,又能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一、地方傳統非遺文化與高校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包含美學理論、美的價值教育、情感教育、美感教育、藝術教育。美育與一般的理論知識、藝術、技術教育又不同,美育更強調的是文化素質的提升。而高校美育應有其特殊的表達,在高校的特定環境下,美育應與思想政治教育上進行有效結合,如美學家朱光潛所說,“美育是德育的基礎”[1]。“隨著中國開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進程,當代美育研究也應該在繼續放眼世界的同時,更加重視從本土傳統中汲取豐富思想資源,以建構具有時代特征和本土性格的美育話語體系”。[2]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美育的傳統,儒家思想代表孔子曾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觀念,從文學、藝術、傳統禮儀等方面強調塑造人的道德品質。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而通過審美教育能夠使大學生人格變得健全、克服感性沖動、走向理性,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不僅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創造了燦爛奪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不是一件具象的文化產品或者文藝作品,它是一種文化精神和文化現象的概括,具有抽象的意境,也具有可見、可參與生活的獨有特性。例如湖南省南部的臨武縣,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特別是傳統戲劇、曲藝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臨武縣堅持民族文化自信,創設湖南省級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非遺,創新性傳承民族文化,取得了矚目的成果。臨武戲曲主要有花燈小調、祁劇、絲弦、竹馬、漁鼓、鬧春鼓等。臨武特色祁劇2008年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劇自清朝道光年間從祁陽傳入臨武,經過不斷繼承和創新發展,在祁劇藝術的傳統表演形式和內容上,融合郴州語系、臨武官話等地域特色,在祁劇的念、唱的基礎上,進行表演程式上的融合與革新,配樂上進行改良,在打擊樂上加入臨武的戰鼓、班鼓、大鑼、虎音鑼等,形成了臨武特色的祁劇。其表演形式與內容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社會教化價值和傳播價值,塑造積極正面的藝術形象,反應時代生活,表達民眾心聲和愿望,陶冶人的心靈。欣賞祁劇既是提高審美和自然思辨的過程,又是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過程。
高校美育所涉及的范疇不僅僅只是傳統的經典,在當代新時期發展的路程中,響應時代的要求,類型還應拓寬。在眾多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以其強烈的鄉土味道、地方民族特征和濃烈的煙火氣息,在高校“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上提供了價值性源泉,是高校美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豐富其美育內涵的同時,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彌補青年大學生因民族文化認知缺失導致民族情感匱乏的現狀,提升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民族審美教育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地方非遺元素的融入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育有效結合的當代創新性實踐。
二、臨武非遺戲曲文化的美育價值
(一)審美趣味的培養
審美趣味的提高是審美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審美對象、風格、情調等審美情趣的培養而形成,在培養路徑上受個人的興趣、偏好的影響。培養高尚而健康的審美趣味,需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汲取營養。非遺當中的臨武地方戲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表演內容和形式上集古代的禮、樂、舞、曲、詩、畫等文化藝術元素,符合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情趣和審美習慣。以地方戲融入高校美育,弘揚民族精神,堅定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趣味。
(二)審美情感的喚起
英國美學家赫伯恩(R·W·Hepbum)在論述審美情感時特別重視“情感喚起”的作用。所謂審美“情感喚起”是由對象直接感受到的“意象”轉化為個人審美情感的過程。表達情感是審美藝術的本質特征,臨武地方戲也不例外。《禮記·樂記》中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在欣賞臨武地方戲的過程中,這種帶有獨特的地方民俗的藝術表演內容和形式,帶給主體對象感受所產生的情緒和意象,即是審美情感的原始喚起。在高校審美教育中以此喚起審美情感,對增強大學生民族情懷,喚醒中華民族血液里的民族精神基因起到重要作用。
(三)審美精神的塑造
高校美育的基本特征是以情感人,臨武地方戲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在臨武地方戲中處于中心地位,地方戲中人物、故事的美感力量具有對人的精神塑造和道德升華的作用。在其曲目中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形象不僅生動,而且個個性格鮮明。有古代歷史記載的正直、孝忠的英雄人物關云長、也有聰明賢惠的三娘、心地善良的羅氏仙娘等。富有地方生活情趣的表演,表現百姓對生命的訴求,展現了人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年豐人壽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受眾主體與表演者在精神世界上產生共鳴,融為一體,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悅與洗禮,在高校美育中,對大學生的民族精神起到一種振奮、鼓舞、凈化、升華的作用。
三、臨武非遺戲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實踐路徑
(一)通過融入非遺戲曲的課程改革,在課堂中實現美育
對于高校美育來說,地方非遺文化資源的引入要以培養和健全大學生的人格、道德品質為目標,而不只是學習非遺項目的具體表演和程式。充分運用本土地方戲曲資源,納入美育的教學課程和內容中,顯然不能局限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和傳統教材。通過課程改革和整合資源,以民族文化核心來構建新時代高校美育體系,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互嵌,而不是單獨進行美感教學,抓住其辯證關系,打造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課程結構,使地方非遺戲曲文化走進課堂。如將美育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的必修課程,將地方非遺戲曲文化的內涵融入到現有的文學、優秀傳統文化、社交禮儀、音樂、戲劇、美術、舞蹈、建筑等選修課程當中。使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夠了解非遺文化知識、培養審美情趣、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二)通過組織非遺戲曲的文化活動,在課外實踐中實現美育
地方戲曲作為鄉土民間文化,其最本質的表達即是“原生態”,體現的是活生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紀實。在實踐中感受、發現非遺的美學內涵,挖掘其在高校美育視角下的美學價值與美育功能。對此,不能僅僅停留在校園課程教學的范疇,帶領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鄉村、走進劇團、走進“傳承人”,參與到地方的民俗活動當中,以田野考察、參演等方式感受這種最原始的意蘊,而這種“沉浸式”的審美教育更符合高校美育的目的和初衷。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發揮創造性思維,為非遺文化的發展和高校美育注入新的活力。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應當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在實踐中參與創新編排地方戲戲曲劇目,將富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地方戲曲與美育找到契合點,與校外民間劇團和傳承人進行有效對接融合,加強地方戲曲文化師資隊伍建設,學習和實踐雙重并行。
(三)通過創新非遺戲曲的傳播媒介,在活化傳承中實現美育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慢速”的生活節奏逐漸被“加速”,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作為主體接觸審美對象的范圍極大地拓寬,“快速”文化的流行制約了傳統地方戲的市場和受眾,對非遺文化的推廣和傳承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黨中央指出,“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那么偏于一隅的地方戲“活化”一方面要突出其“體驗性”,通過更多層面的平臺展現其美學價值,多元化的體現地方戲的趣味性、藝術性。在功能上重視服務性,與地方文旅進行融合,在空間、地域、文創產品上下功夫,以貼近生活的形式出現在青年學生和人們的視野當中,在潤物無聲中發揮出非遺的美學價值和美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借助“自媒體”的力量。當代青年大學生攝取外部信息的最大平臺來自各種自媒體、融媒體,非遺戲曲文化與自媒體進行“聯姻”,使地方戲與受眾主體兩者之間交叉互動、學習交流空間的再生和擴展,為地方戲獲得更多的青睞者,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之外,也是弘揚和發展傳承非遺文化地方戲曲的有力推動。
四、結語
非遺文化獨特的美學內涵為新時代高校美育提供了豐厚滋養,在非遺話語中,其民族性、地方性、藝術性的融入豐富了高校美育的形式和內容,拓展了大學生的多元化視野和感知空間。地方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健全人格、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修養·談美感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2]楊旭.非遺傳承視閾下高校美育教學的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0(17).
★通訊作者:雷云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湘南學院科學研究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地方應用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項目編號:2018XJ74)成果。
作者簡介:唐國慶(1988—),男,漢族,湖南永州人,本科,湘南學院物理與電子電氣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訊作者:雷云茜(1989—),女,漢族,湖南郴州人,博士,湘南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