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臨到作文,總認為自己的生活很平常,不值一提。這是對作文的誤解。中年人有時會說“一天又一天”,老年人則說“一年又一年”,很正常,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日子”。可是,因為有人的活動,生命和時光該是多么豐富啊!
我很愛看學生所說的“日子”。有些段落,雖然像是流水賬,因為含有人的心情,往往一句話就勾起一件事的漣漪,描出一幅畫的絢爛。
有位同學寫“這一年的遺憾事”:巴爾扎克小說,只讀完兩本,還有一本沒能讀完,時間太少,這種書要慢慢看;一首詩斷斷續續寫了兩個星期,被連續的測驗攪得詩興中斷;爬山活動遇雨取消,可是,解散后兩小時,雨停了……
另一位同學寫“本學期比較愉快的事”:參加了繪畫班,連續聽了美術老師的系列講座;適應了住校生活,宿舍有了自助洗衣機;感覺課外時間比以前多了;多次在英語課上大聲領讀;爸爸說每天晚餐后能散步一小時;媽媽說,近幾個月家里有富余,合適的時候可以換一臺好一些的筆記本電腦……

作為語文教師,看到學生這樣寫自己的“日子”,我也受到很多啟發,甚至覺得他或她的作文已經不再需要我教了。他們熱愛生活,能在生活中有所發現;他們珍惜時光珍愛生命,否則不可能有那樣的發現。教育的目的是“立人”,從他們關注的事物中可以看出,他們“立”起來了。
如果有類似“時光”“歲月”的作文任務,同學們若“一觸即發”,把想到的鋪陳出來,思緒可能會有跳躍性,不太可能先去考慮分類或是主次,因為那是自然的反應。如果作文條件有限定,比如,“寫出本學期三件最愉快的事”,或“從家、學校和個人三方面寫出自己覺得遺憾的事”,則需要對材料做進一步的選擇。
這類“一觸即發”的鋪陳能看出個人思想情感的真實和豐富。其實,每一句話,都可以展開講述,都可能激發一番感慨,甚至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擴展至一千字。怎么能說這些事不重要呢?怎么能說沒東西可寫呢?
如果“依次寫出”,則可能需要做些斟酌:究竟哪件事最令人遺憾?哪件事特別快樂?有這樣的思考和比較,你對生活的認識就不會是雜亂無章的。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同學一旦下筆,想的全是“大主題”“大題材”,而且一定要和學習有關,仿佛不這樣就不像學生,這是對生活的誤解。
還有位同學的作文中有過一組語句:昨天放學時,走在前面的物理老師忽然轉身問我每天晚上幾點鐘能睡覺。內科診室那個外地口音的患者,其實只想知道“可能得了什么病”,可是醫生一句話也不肯多說,不知為什么。今天的午餐很好,如果每天……不,只要每個星期有一兩次“很好”,那就該滿足了。早上,數學老師進教室時有點害羞,因為他以前理發比較隨意,今天的似乎比較考究,教室里忽然響起掌聲,老師也不好意思地笑起來了……
每天的生活,往往是由諸如此類的“碎片”組合的。凡人瑣事,有社會,有人生,還有態度。這些內容,未必要用“意義”去衡量,因為這就是生活,美好而正常的生活。
參考上面的例子,能從自己的生活中寫出一兩組句子嗎?想一想,能不能把每一則擴充為二百字?“一天又一天”,如果每天寫二百字,一年就有七萬多字呢,而且全都是鮮活的“日子”。
王棟生
別名吳非,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等,參加統編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