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關工委 陳克鈞



游雨萱在校園里讀譚爺爺的來信

暑假期間游雨萱收到了譚爺爺的來信

“五老”譚發南到校看望游雨萱同學
“雨萱,假期里更要科學利用時間,照顧好自己身體的同時,并對各科學業進行查漏補缺,有困難隨時聯系我……”暑假來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花溪鎮中學的游雨萱同學,又一次收到了譚爺爺的來信。5 年來,她已接到這樣的來信共計200 多封。小雨萱口中的譚爺爺叫譚發南,是鼎城區衛健局的一名“五老”。
2018 年,已經退休在家的譚發南,得知區關工委要招募一批“五老”志愿者充當“飛鴿老人”,用書信的方式對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子女等進行心理關懷和疏導。譚發南有些好奇,一個區能有多少這樣的孩子,需要這樣大張旗鼓地招募“五老”志愿者?再說,作為孩子,正處在無憂無慮的年紀,能有多大的心理問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譚發南開始嘗試了解這些孩子。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嚇一跳。鼎城區共有上述特殊未成年人共計6000 多人。他們中,大部分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輕則自卑消極,重則有厭世、暴力傾向。譚發南感到很震驚,迅速報名成為一名“飛鴿老人”。
在區關工委的統籌安排下,譚發南和當時正在讀小學的游雨萱成功結對。兩人第一次見面時,雖然在關工委辦公室同志和奶奶的反復引導下,小雨萱勉為其難地叫了一聲“譚爺爺”,但游離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地面。不管譚發南怎么主動接近她,小雨萱始終躲在奶奶身后一聲不響,仿佛周圍的一切與她無關。
奶奶介紹說,在小雨萱8 個月大的時候,母親離家出走。為了生計,父親常年在外務工,全靠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她。她從小孤言寡語,學習成績也不理想。面對有點抗拒的小雨萱,譚發南感覺無從著手。關工委的同志提醒譚發南,像小雨萱這類孩子,作為一個陌生人想通過一兩次的正面接觸,是很難打開他們心扉的,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書信,這也是關工委發起“飛鴿傳書”的初衷。接下來的日子里,譚發南開始嘗試用書信和小雨萱溝通。剛開始寄出的信件,全都石沉大海。但譚發南沒有氣餒,堅持隔三岔五給小雨萱寫信。
不久后,小雨萱迎來了認識“譚爺爺”后的第一個期末考試,成績還是不盡如人意。等到放假后,譚發南將小雨萱和她奶奶接到家中,只字不提考試的事,整天帶著祖孫倆到大街小巷體驗各種新奇的事物,想盡辦法讓她們開心。待小雨萱完全放松后,譚發南結合大量的勵志故事,給她講起了“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的道理,鼓勵小雨萱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到,一定要勇敢。
在譚發南耐心細致地引導下,小雨萱開始和他溝通起來。她說也很想把成績趕上來,可每次上課都會無緣無故地恐慌,不是怕老師提問,就是怕老師叫她在黑板上做題,再就是怕同學看不起自己,老師真正講了什么根本不清楚。一字一句間,譚發南看到了在小雨萱這個年齡階段不該有的自卑和迷茫。
在后面很長一段時間里,譚發南主動和小雨萱的老師接觸,互通孩子的心理動態,并不斷利用書信告訴小雨萱,老師其實很關心她,告訴她要主動向老師請教自己不會的問題。一封接一封的書信終于叩開了小雨萱的心門,最重要的是,她開始回信了,很多以前不敢對人說的話都開始在信里向譚發南傾訴,書信成了二人溝通的橋梁。
譚發南在一次回信中發現,小雨萱堅定地認為是媽媽拋棄了自己,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媽媽深深的恨意。他開始引導小雨萱,世界上沒有一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媽媽離開家只是和爸爸之間出了問題,但這并不等于媽媽不愛她。譚發南通過溝通發現,小雨萱對媽媽的恨,來自于身邊人對她媽媽的評價,所以在引導小雨萱的同時,又勸說小雨萱的爺爺奶奶,要在孩子面前客觀評價她的媽媽,不能用成年人的恩怨影響孩子。通過多方努力,小雨萱的恨意逐漸消減,并變得開朗起來。看到小雨萱已經愿意和自己交流,同時也不想她因為寫回信耽誤時間,譚發南開始學習使用智能手機和她交流。一來一往之間,小雨萱口中的“譚爺爺”逐漸溫潤起來。
為了進一步拉近和小雨萱的距離,每逢寒暑假,譚發南一家一如既往地接她和奶奶到家中住上幾天,并帶她們上街吃各種美食,到各個公園游樂場游玩,到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體驗學習等,讓她感受生活的美好,重拾對生活的信心。每次小住回家,一家人都會給她買書籍、衣物、奶粉等學習生活用品。
潤物細無聲。在譚發南一家的精心幫助下,小雨萱逐漸變得開朗起來,學習成績也開始逐步提高,現在已經躍進年級前幾名。學生大會的發言臺上、演講大賽中、運動會上,她的身影開始頻繁出現。在家里,小雨萱開始主動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學校,不管有誰需要幫助,她都會第一時間伸出熱情之手,多次受到學校表揚。在一次演講中,她堅定地告訴老師同學,將來要做一名老師或醫生,要像譚爺爺一樣幫助他人,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