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不熟悉手機、不掌握拍攝技能的老通訊員們,我們應如何在保證印刷質量的同時,更好地幫助他們做好宣傳工作。本期編讀茶座,通訊員與編輯交流有文沒圖那些事。

編輯同志你好:截止到昨天下班,我把能征集到的所有照片都登錄在我的微信上了,因為鐵姑娘團隊的主要負責人,都在偏僻牧區,加之語言溝通實在困難,臨時找的熟人翻譯水平也很一般。你說的照片不小于500 KB,我問了好多人也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能找到這些也是盡我所能了。
我74 歲了,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10 多年,之前也曾寫過一些報道,但還是第一次收到你們的邀稿,我非常激動。多年來我們一直想在《中國火炬》上有文字刊登,但沒能實現,現在有了這次機會,我們非常珍惜,由于能力有限,圖片可能不好,在后期制作方面還請編輯們多費心。
機會難得,我與你們說幾句心里話。今年我們這里是近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大旱之年,可喜的是昨天晚間開始下雨了!昨天收到你們的約稿信息后,我是冒著雨高高興興回家的,澆得像個落湯雞,老伴兒看著還樂呢!雨還沒停,我準備雨小點就去辦公室,把所有的圖片都打上文字發過去供選用。人年齡大了,好啰嗦,但我還是要感謝你們對我們這個北疆小鎮關工委工作的關注。謝謝!


編輯在郵箱里,發現了李玉生主任的稿件,說的是20 世紀70 年代當地成立了幾支“鐵姑娘”突擊隊。50年后,這些當年的“鐵姑娘”成立了“鐵姑娘‘五老’志愿者關愛團”,繼續在草原上捐資助學。很好的線索,非常適合“關工歲月”欄目。經過近一個星期的溝通和圖片收集,我們發現當地保存的相關圖片都只有幾十KB,像素太低。但老通訊員的努力讓我們非常感動。雖然確實達不到印刷標準,但我們還是把這個版面做了出來,致敬“鐵姑娘”和老通訊員們。
再次提醒大家,文章配圖一定不要小于500KB,否則很難保證印刷清晰。

我擔任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四甲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兼四甲初中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近30 年,今年86 歲,我為《中國火炬》寫稿20 多年,可近年錄用率越來越低,主要是我拍攝不靈,多數稿件都打回票。我想向編輯們討“救兵”,圖片這個問題到底怎么辦?

雜志改版后,我們在約稿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稿件有新聞價值卻沒有相關圖片,聯系作者補充圖片時發現沒有保存“原圖”造成圖片像素極小無法印刷。很好的新聞線索不能上刊,我們覺得非常遺憾可惜。許多老同志不懂手機、不會拍攝,但他們對關心下一代工作是真摯的。我們認為通訊員和編輯都要在內容挖掘上多角度思考,才能解決現實問題。

我特別注重對歷史老圖片的收集,無論當時能否用上,都會分門別類把原圖保存好。我從事過新聞工作,知道留存高清圖片的重要意義。
舉個例子,天津墾荒隊副隊長杜俊起保存的歷史老圖片,都是用當年135 老相機拍攝的珍貴照片。2010 年,我征得老人同意,把這些老照片逐一用相機翻拍,又用掃描儀掃描一遍,確保圖片質量萬無一失,現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
在這個讀圖時代,作為一個通訊員,我認為,首先,要在思想上牢固樹立留存好歷史資料的意識;其次,要多實踐拍攝;最后,要學習簡單實用的PS 制作技術,為美化圖片服務。

我們想了一些辦法,歡迎廣大通訊員與我們一起討論,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首先,圖片存在困難的老通訊員們可以多投一些不需要高清照片的欄目,比如關工資訊、信息互動。
第二,如果一定要投關工人物這類需要高清圖片的欄目,可利用文章主人公參加關工委活動的機會,請關工委工作人員或記者幫忙拍攝,并收集好相機或手機拍攝的原圖。
第三,重視原片的收集存儲。不會攝影沒關系,資料照片也可以重新挖掘,老照片掃描、資料圖篩選,能出很好的關工歲月的選題。
我們還特別邀請了一位在圖片存儲方面非常有經驗的通訊員跟大家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