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 中國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大會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商務部原副部長錢克明,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王秋實,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張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步濤,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明紅,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樊勝根,大北農國際集團副總裁、大食品產業高級副總裁傅培政,中國電信集團農業農村事業部總裁、中國電信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白云東作主旨演講。以下為發言主要內容。
2022 年以來,國際形勢呈現出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復雜、動蕩的變化,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政治形勢持續緊張,全球安全、經濟、金融、能源、糧食面臨多重挑戰,并且相互疊加。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實現了經濟平穩運行、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的良好局面。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平穩的發展,特別是農產品貿易持續發力,進口和出口均保持正增長。在這樣不利的大環境下,非常來之不易。我們農產品繼續保持大進和小出的貿易格局,與全國商品貿易增速相比,農產品的出口和進口分別要高出5%和3.5%。農產品貿易在這么不利的環境下,比其他產品的貿易更充滿活力。
入世20 多年以來,中國有效應對了全球多次糧食危機、金融危機、疫情危機,應對了多重挑戰,參與全球農業競爭和糧農治理的能力顯著增強。在開放中得到發展,在應對中保持穩定,在競爭中得到提升,我國農業競爭能力大幅提高。
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農業和農村發展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軟肋,比如農產品貿易,入世前我們農產品出口常年高于進口,貿易基本保持順差,但入世以后,特別到2004 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從2004 年到2021 年,農產品的貿易逆差由不到50億美元,增加到1353.8 億美元,年均增長將近60%。增速遠高于同期出口。當然,進口的增長,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消費結構升級,生產供不應需。另一方面,有些產品并不是我們生產不出來,而是因為國際競爭力低,導致大量廉價的國外產品涌入。有人說,我國人均耕地和水資源都匱乏,之后只能靠進口,不能推動出口。這個觀點值得商榷。日本曾提出一個策略,大量進口大宗農產品,出口精品農產品,甚至他們有一個目標——通過出口高附加值農產品來彌補進口大宗農產品造成的貿易逆差。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業強國有很多衡量指標,有兩條很重要:一條是看能不能滿足國內需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高附加值農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另外一條,要看國際競爭力。即使國內能生產出來,但是如果沒有國際競爭力,仍然是不行的。
農業品牌建設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農民增收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實現鄉村振興重要的抓手。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農業品牌建設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我們在現有基礎上鞏固已有的發展成果和優勢,瞄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著力突破發展的難題。我從提高農業競爭力出發,對農業品牌建設談幾點初步的認識:
一是強化品牌意識,深入推進品牌強農。以品牌為引領,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共同努力。從政府層面來說,關鍵抓好兩方面的問題。宏觀上,政府主要是建立一個農業品牌發展的機制,讓市場高效配置資源,引導產業鏈各參與主體能夠積極參與品牌建設。從政府、企業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到農民,都各自有責任。同時,培育打造一批產業集中度高、生產標準高、出口附加值高、品牌認可度高、綜合服務度高的外貿骨干力量。通過與國內外市場雙向有機銜接,把國際要素、先進理念、市場渠道、品牌效應傳導到國內產業鏈上中游,實現以外促內,提升中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的整體國際競爭力。
二是強化品質意識,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從產業鏈的角度看,農業企業要在深加工方面下工夫,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倉儲、配送等各個環節的科技含量,讓產品和產業的價值轉換成市場的價值和消費的價值。針對國內外產品標準以及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注重現代化發展,尤其是深度加工工藝發展,加快生物技術、機械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全面提升品牌農產品各個鏈條的品質。
三是強化國際意識,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要積極借鑒國際品牌建設以及管理的經驗,形成國際化戰略意識和國際洞察力。國際農業品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尖端與特色的競爭。尖端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加以支撐。特色主要源于民族、文化。只有充分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提升競爭力,才能在引進來和走出去雙輪驅動下不斷叫響民族品牌,才能在高手云集的國際市場中書寫中國農業品牌的輝煌歷史。
2023 年,全球經濟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均衡性和不可持續性,充滿了風險和挑戰。時代賦予農業品牌更大的歷史使命。新時期強化農業品牌建設,推動品牌興農,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農業素質,弘揚優秀農耕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中華文明是根植農業的文明,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講好中國農業,塑造我國農業良好的國際形象,進一步提升國際開放水平,不斷擴大我國農業在全球貿易中的號召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