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食物系統包括從生產之前的科研,生產中儲藏、加工、運輸、消費,再到把健康營養的攝入轉化成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理想的食物系統應該是營養、健康、安全、高產和高效、環境可持續和氣候智能的、包容性的。
目前,中國食物系統依舊面臨眾多挑戰。生產方面,農業生產率增長放緩,小農仍然占主導地位,消費前環節食物損失及浪費嚴重,農業食物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仍不容忽視,占總量的8%~10%。從消費端來看,生產跟消費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這也給農食系統造成巨大的挑戰。一方面,農產品質量風險隱患依舊存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城鄉居民對高端優質農產品需求增加,更加注重營養健康和食品安全,但高質量農產品供給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的下滑與不足,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大宗農產品全面凈進口、優勢農產品出口動能衰減。同時,疫情等突發事件沖擊,迫切需求農食系統轉型。
農產品品牌創新有助于推動農食系統轉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有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研究表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貢獻系數達到0.36,對農民增收的影響貢獻系數達到0.39。品牌有助于通過提升產品的價值來區分產品,超越其功能屬性。可以建立與其他競爭產品相比的更高的吸引力,從而創造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品牌產品通常能夠為生產者獲得更高的價格,并能導致品牌忠誠度,從而形成強大的客戶群并使生產者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實踐證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單價比注冊前都大幅提高。品牌農產品生產的大規模優勢可以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為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可信賴性,其生產方式會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轉變。
農產品品牌創新有助于滿足消費需求,建設有能力的、可持續的、有韌性的農業食物系統。品牌農業可以通過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有關他們購買的產品的信息來改善食物系統;同時也幫助消費者獲得更低的產品價格并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農產品品牌化在發展中國家的出現和發展,可以幫助小農戶跳過中間商直接對接消費者,將營銷環節和售后服務內部化,既減少了流通環節,又促進了信息收集、以銷定產以及農戶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這使發展中國家小農戶可以突破傳統市場發育不完善的限制,成為獲得國內和國際市場準入的一個新途徑。
在推進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政府是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引導者和保護者,企業是品牌的使用者和連接者,行業協會是品牌的管理者和監督者,農戶是品牌的建設者和支持者。電商技術是一個關鍵因素,不僅中國,全球都進入了一個數字化世界,不用新媒體的話品牌就沒辦法參與競爭。
農產品品牌建設創新的國際經驗。法國以“農產品品牌認證制度和認證體系”為基礎,實行了嚴格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以及農產品包裝與標識發放管理制度,堅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防控。近幾年來,法國政府加大了信息技術在“農產品品牌認證制度和認證體系”和“農產品可追溯制度和體系”中的應用,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和體系中的數字化技術。
美國注重以科技促進“從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發展。一是科技創新水平與科技實力提升品牌價值。美國是最早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的國家,其以“精準”為特征的數字農業發展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的信息化、數字化管理,為農產品數字化標識與品牌戰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技支撐。二是以聯盟與協會專業化經營助力品牌創建。三是用高額廣告投入營銷提升品牌知名度。
日本注重以標準化生產程序打造高端品質的品牌農業,建立了“一村一品”品牌化發展戰略、“本場本物”制度、各種形式的認證制度以及農產品與食品的追蹤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