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超

如詩如畫的新疆雪山和湖泊
無人機作為新時代極具代表性和適用性的科技產品,其前景有目共睹。據官方統計,2021年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達1605.48億元,較2020年增加了612.08億元,同比增長61.61%;2021年中國個人民用無人機用戶71.8萬個,較2020年增加了22萬個,同比增長44.18%。不論是職場、單位、私人需要,還是行業、商業、市場需求也在使用無人機,從無人機與日俱增的銷售量和持無人機拍照的海量作品看,對攝影的多元化、多樣化繁榮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但從理論上研究航拍創作的學者和攝影人卻寥寥無幾,筆者希望能有更多專家學者去拓荒研究無人機創作,為新興的攝影門類開創堅實而可遵循的理論基礎。

廣闊的田野

上帝視角下的大地,美如油畫
新聞攝影有了突破性新視角。以往絕大部分新聞圖片固守傳統的視角拍攝采訪,使讀者幾十年一貫制閱讀似曾相識的圖片樣式,缺少新視角觀看與多維思考的現場感觀氣息。無人機不僅可超前進入事件發生現場,還可以俯拍全景,高中低維度記錄場景內容與人物情緒狀態,增加了新聞事件的陌生感、事件脈絡的透視感與事件主客體的內在表達感染力、沖擊力。特別是自然災害、火災、污染等危險性大的新聞事件。
攝影專題有了從宏觀到微觀的多樣化敘事結構,使古文明、古村落、古長城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攝影、風景攝影由審美疲勞的記錄性復制品轉向多視角、多縱橫、多樣化寫真與寫意相融合的創造性藝術品。
多門類攝影有了全景式、立體的多維創作空間。俯瞰的景致、抽象的元素、氣勢的架構、點面的結合、高遠的意境,給紀實攝影、藝術攝影、創意商業攝影,以及多流派、多元化的創作帶來無窮無盡、新穎奇特的想象力、新鮮感與創新的空間,豐富了攝影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攝影創造性轉化的可能。
視頻攝影有了廣闊而拓荒的創作思路和攝影的新走向。本來相機上就有拍動態視頻的功能,但只有極少數人問津,而無人機在功能與質量設計上就優化了動態視頻系統。筆者認為作為無人機作者在熟練掌控拍好靜態圖片基礎上,再拍好短視頻,甚至是微電影將成當代攝影人應該掌握的基本功,未來從家庭到客戶、從單位到市場,對動態短視頻影像(含配音配樂的微電影)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動態加靜態攝影的融合創新是攝影人應開創的時代課題。

大地的肌理
航拍觀念陳舊老套,滯后于時代需求。近十幾年的航拍新潮,從較普遍的成果題材內容與影像特征看,航拍作品均以紀實手法幾乎九成數量為風景門類的攝影,包括山光水色、云霞樹影、城鄉建筑以及地質地貌等。似乎給人一種潛在的觀念和思想誤區,“無人機只能拍風景照”“只能俯拍過去看不到的景物”“只能為攝影增加了一個新的高度取景視野”等。而航拍圖像的海量產出,越來越是重復的視角。從圖像樣式表達上,許多作者尚沒擺脫原來構圖的思維定式,航拍競相出現航拍套路的重復性、復制性圖像的陳規舊習。不少作者拍攝動機上也有意在圖像軌跡中表達自己是運用無人機拍的動機。其實攝影的本質是表達真實、真相、真情和真意。至于用什么設備、方法、手段并不重要。而有些人卻過度追求拍攝手段與載體的表達,淡化了攝影作品的初衷本源與本質。
由此可見,當下航拍題材、內容、形式、風格單一,俯拍表達樣式枯燥而雷同,雖彰顯出客觀的紀錄復制特征,但缺少主觀構想的藝術與文化要素,還原生活有余,高于生活不足,有了視覺表層的陌生感,卻少了些許作品思考回味的感染力。許多漂亮的作品很難界定主題在表達什么,無題無寓意無個性的航拍成果太多。說到底創作觀念仍停留在用相機地拍的思維窠臼,只改變了地拍的站位,沒有跳出俯視的框架而悟出航拍優勢的新節律、新內涵、新要領、新的視覺語言符號。

在霞浦的風光大片中,經典的沙江S灣堪稱一絕

大海道內外匯集了古城堡、烽燧、驛站、人居群落遺址以及驚人的古生物化石集結地
航拍思維傳統單調,缺少超越思維所賦能的新題材、新內涵。騰飛取景改變了作者的視角,但思維卻沒有騰飛,只注重了俯瞰畫面的精美模塊、大地肌理、地理形態、線條色彩變異;只注重建筑林立、人群光影、環境如畫的再現;只注重抽象化山川溪流、騰云駕霧的晨光暮色。但拍攝前沒有確定它的主題思想、它的寓意、它所要表達的情懷。初學時,或許大家感到視覺新奇,航拍獲獎率也偏高,但時間長了,眾多航拍作品的取景構思越來越雷同,相近的維度、相似的光影、相同的色彩與結構。如南方的元陽梯田、北方的紅海灘全國都在拍,大家自覺不自覺地普遍感到航拍中的審美疲勞,這說明創作中的拍攝對象過度集中單一。再好的作品一旦失去唯一性、獨立的個性和新鮮感,其顏值魅力也會隨之衰減。
航拍創作的藝術表達缺失與乏味,技術把控缺少“思情藝”有機的融合。由于航拍題材較為單一,航拍影像風格絕大部分作者仍局限于紀實攝影的手法,寬泛的攝影門類尚未在航拍中得到充多運用。這些年,航拍風景攝影一枝獨放,涌現了不少具有原創性的經典之作,也脫穎而出不少精英人才。除主流媒體新聞攝影(含抗震救災、國際報道)、專題攝影(含CCTV 的航拍中國、鄉愁等專題)在航拍人文中獨占鰲頭外,航拍人文的專注作者很少,即使喜歡拍,尚缺少理論指導、缺少立項、缺少思路、更缺少作者簽約發表的成果出口。

大自然才是最厲害的畫師
航拍風景雖有長足發展,但大多數作品停留在紀錄狀態,社會文獻片過剩,又無常規被選用征集收藏的出口。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融為一體的航拍作品不多,單純追求唯美的片子普遍存在。許多作者熱衷于航拍,卻“畫地為牢”,打不開眼界和人、社會、自然契合的視野。許多作者忽略作品主觀想法與技法的結合,現代藝術需求與動態技術轉換的結合,靜態影像與動態影像的結合、航拍專題與地拍專題的結合等。當下還有一種觀念需要打破,許多作者過度看重攝影創作的形態與手段,從嚴格意義講,攝影作品是藝術表達真實狀態、思想立場、觀點情感的視覺語言、精神產品,什么手段方式的相機拍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讓受眾者心靈得到觸動而思考,給予讀者精神力量。因此沒必要著意給影像留出地拍還是航拍的印跡,緊扣內容的主旋律,讓作品有意義有價值有審美有力量最重要。
誠然,航拍畢竟是大家喜歡的一種影像表達方式,興利除弊的新觀念、新的解困方法總比問題多,未來的無人機還會改進新智能新規則,它將永遠與地拍同頻共舞,誰也取代不了誰,甚至還會伴隨科技的發展出現新的攝影方式。

細細品味這里的情與景,色彩總是充滿煽情的魔力

高空下的鹽湖,猶如大地上的一塊巨大翡翠
一是為了適用于大眾化精英化民用攝影的航拍,全國和地方將進一步深化出現常規區與特殊區域無人機使用的系列法規建設、權威的報備制度、嚴格細化的限飛制度、全系列的航拍資格認證等級制度等。其實我國無人機己進入持證上崗時代,只是需要各地普及的過渡期。2021 年中國民用無人機有效駕駛證員執照數量達12.08 萬本,較比2020 年增加了3.18 萬本,同比增長35.74%,這一數據對實數存量有較大差距,對合規的認證單位與其它民用與航拍人員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其培訓測考認證的工作量巨大,任重道遠。航拍的昌盛同時也會促使肖像權、隱私權等糾紛案件增多。
二是航拍、手機等新興攝影方式和攝影作品會逐步減少大型專門影展,漸進納入大攝影領域類別展中,Ai 的圖像靠作者精妙的文字描寫和清晣有情的指令而生成的合成圖像,將促進攝影理論、觀念、產權以及創作多元化、多樣化的警醒、反省與多領域變革與創新,但沒有作者現場見證、定格的Ai 不應成為真正意義的攝影,包括對航拍指令的制作介入。
三是鼓勵和提倡更多航拍人更新觀念,豐富攝影理論與創作實踐的創造性思維,促進紀實攝影、藝術攝影、商業攝影、創意等多類型攝影在航拍中獨有的風采。關注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社會發展難點、熱點建設問題、地方行業治理需求的圖片文獻的系統航拍專題(含地航結合攝影專題),多方互動協調讓更多航拍專題成果成為社會發展、傳播文明的有用價值產品。
四是把握時代脈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守正創新、提高創作質量為動力,把娛樂性普及航拍轉化為社會性品質航拍的具有公益價值的文化形態。克服碎片化、雷同化、隨意化的航拍傾向,打造社會行業、各級攝影協會、新文藝組織的學習團隊、創新團隊,為新時代新航程新任務創作有思想、有道德、有溫度,質量與藝術上乘的中國式現代化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