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華

福建工藝美術大師周梅森
永春紙織畫創始于隋末唐初,是手工編織紙絲而成的朦朧藝術品,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齊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永春州志》卷十一記載:“織畫此為永春特產,其法以佳紙作字或畫,乃剪為長條細縷而以純白之條縷經緯之。” 永春的紙織畫融編織繪畫于一體,紙痕交織,經緯分明,畫面有如覆蓋一層薄紗,既有十字繡一樣的方格分明,又有隔簾觀花隱約依稀的藝術效果,這項技藝除完美地保留了中國畫的韻味,還多了一份朦朧之美,是為一絕。

填色
永春因境內“山之草木四時不變”“永如春天”而得名。古城永春,境內生態環境優美,旅游風光獨特,人文資源豐富,特別是紙織畫、漆籃、老醋、陶瓷、篾香等藏匿于街巷間代代相傳的老手藝,處處給人驚喜之感,真可謂是指尖上的“寶藏之城”,而周梅森的桃源紙織畫院就藏在古城永春桃城路的街巷里。
走進桃源紙織畫院,一幅幅意境深遠,有著朦朧之美的作品讓人猶如隔簾觀月、霧里看花,這已然不是一個畫室,而是神秘的仙境。風光畫《萬里長城》畫面筆墨獨到、編織精致;山水畫《雨后百泉響》風光秀麗,如詩如夢;動物畫《威震五岳》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人物畫《十八羅漢》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應有盡有,可謂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張張逼真的臉、一朵朵芳香的花、一座座雄偉的建筑,仿佛藏在幕簾之后,吸引著人們走進那個美麗的場景。每一幅畫近觀縱橫交錯,凸凹有致;遠看縹緲朦朧,富有想象空間,怎一個“美”字了得。
畫院主人周梅森老師是福建工藝美術大師,年已六旬,精神矍鑠,清瘦的臉龐棱角分明,眼神中閃著堅毅的光芒,身著中式灰色麻布上衣的他,更顯從容瀟灑,宛若從遠古走來的文人賢士,頗具道骨仙風。他邀請眾人坐在桌前,奉上香茗,十分熱情,說起永春紙織畫輝煌的歷史與獨特的藝術韻味,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永春紙織畫將傳統意義上的繪畫以編織的方法制作出來,增添了無限的神秘色彩。這項技藝始于隋唐,至今已經有1400 年的歷史。唐人鄭維曾賦詩之:“何物離披最可人,紙間經緯別有因;阿誰巧作維摩手,就里揮毫稱絕倫;遠山一角都人妙,烘云托月景偏真。經營慘淡關意匠,遠擅桃源物色新。”到宋代時,紙織畫已隨著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珍藏。明清時期這一技藝進一步發展,精品頻現,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清乾隆年間的紙織瑰寶——清高宗御制詩十二扇屏風。這一技藝, 2011 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周梅森,永春紙織畫傳承人,福建工藝美術大師
永春古稱“桃源”,每逢春花燦爛時,桃花姹紫嫣紅,吸引著無數前來踏青賞花之人,人面桃花,景致獨特。周梅森剛畫好的一幅名為《桃源春韻》的畫作上,醒目位置是永春的地標建筑留安塔,塔下桃花嬌艷迷人,薄霧輕紗,隱隱籠罩,正合永春“桃源”的佳美意境。紙織畫由國畫發展而來,對美術基礎要求高,從小就喜歡繪畫的周梅森,很有創作紙織畫的天賦。紙織畫以傳統題材為主,帶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所涉及的工具也和中國畫一樣,需要筆墨紙硯和顏料,不同的是紙織畫要求色彩濃,層次分明。
“這個工藝需要精妙的繪畫藝術,還需要特別精確的裁剪。”宣紙上繪好圖畫,周老師用特制的小刀將畫裁成兩毫米寬的細紙條,同時保證頭尾不斷,以使整個畫保持原樣不散架,然后固定在特制的紙織畫編織機上,以此作為經紙條,再將材質相同的白紙裁成寬度相等的細紙條,作為緯紙條,開始像織布一樣經緯交穿,輕輕編織。編織是體現藝術效果朦朧之美的重要工序,首先要均勻,周老師先要用長長的竹尺把紙絲隔行分開,編織行話叫“挑”,接下來就是“引”,把白紙絲穿在竹尺頭的圓孔中,像梭子織布一樣引過去,接著是“敲”,使紙絲嚴絲合縫對齊拼緊,密度勻稱且不能跑偏,最后再抖動整理繼續下一條紙絲的編織。編織的過程,需要手眼并作,周而復始。“如果是人物和鳥獸畫,面部表情還需要在編織好后填色。”經歷繪畫、裁剪、編織、填色、裝裱等主要步驟,一幅素淡和諧、靜穆朦朧,頗具古樸典雅藝術氣韻的紙織畫就完成了。“書法、印章也要講究,都要結合在這張畫里面,才能體現歷史文化底蘊。”

具有“淺浮雕”立體感的永春紙織畫既有中國畫的氣韻,又有紙編術的細膩,還多了一層霧里看花的朦朧之美。色彩本是濃艷的紙織畫,因為經過裁和織,加上一條條的白紙絲的緯線蓋上去,其色彩被掩了一半,十分的顏色只能看到四分,于是就產生了朦朧隱約“似有似無”的畫面效果,從而大大提高了藝術格調。湊近看紙織畫,畫面紙痕交織,經緯明顯,只能看到一個個方塊的色彩,茫無頭緒;掛在墻壁上便可看到其中濃淡明晦,由各種顏色的方格有規律地排列而成,像是畫紙上籠罩著一層縹緲的煙霧;站著遠看,則可以體會到全圖的景物飄然蕩漾的意境。可謂“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與宋代著名畫家米芾的“米點山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永春古橋美景
在周梅森的畫室里,掛著一幅風格特別的畫《無悔的追求》:畫中一位老人,頭頂烈日,背負著“紙織畫院”的牌匾和書畫,提攜童稚,赤足而行,兒童手握筆墨,兩者腳踏實地,砥礪前行。創作中的周老師,休息時總要站在這幅畫前凝視一番。他創作的這幅畫寓意深刻,正是周氏一家人對紙織畫技藝堅守的寫照,體現了民間藝術大師,無畏艱難與挫折,悉心傳承紙織畫的責任與擔當。更是代表對本土文化的堅守,無畏扎根這片土地,為弘揚紙織畫技藝的努力與堅持。
出生于1962 年的周梅森與紙織畫結緣已有三十多年,年輕時候的他,喜歡園藝、玩過攝影,但這些只算是業余愛好,而心頭好非紙織畫莫屬。“大半輩子里,最密切的伴侶可以說就是這幾張宣紙和一架紙織機了。”他的父親周文虎是永春紙織畫大師黃永源的學生,當年他隨父親到黃永源老師家,第一次接觸到這“朦朧的、真非真、畫非畫”的紙織畫,一下就點燃了他的創作激情,從此一發不可收,跟隨父輩走上紙織畫創作之路。談起幾十年間守藝的心路歷程,年已花甲的周梅森仍然眼泛淚花,為了弘揚技藝傾家蕩產,歷經兩次開店失敗,即使今日仍面臨諸多難題,“終于還是走過來了,三十多年里我起起落落,回想起來真的是要掉眼淚”。
多年的創作與探索中,周梅森深深地體會到,弘揚紙織畫不能關起門埋頭做,要創造自己的品牌,讓國內外更多的人認識紙織畫、了解紙織畫,并且愛上紙織畫。于是周梅森在創作之余,總是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渠道宣傳永春紙織畫,前些年,他扛著作品到各地參加展覽做交流,屢屢把紙織畫推到鏡頭前,希望引起更多人的興趣。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周梅森在兒子的幫助下,建立起了自己的電商渠道,希望通過新時代媒體的傳播手段將紙織畫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紙織畫工作室

周梅森夫婦匠心傳承紙織畫
周梅森渴望紙織畫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同,但太難了。因為傳統紙織畫需要有繪畫天賦和功底,所以對個人的藝術能力要求較高,學起來太難。為此,周梅森不斷思考,如何才能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紙織畫的表現方式,讓紙織畫進入尋常百姓家?一次偶然的機會,周梅森在處理制作中破損的宣紙時,想到可以用針線將畫紙縫合,掩蓋裂痕。就在那一瞬間,靈感突然躍入他的腦中,以紙代線,完全可以用類似十字繡的方式來完成紙織畫,順著這個思路周梅森創新了紙織畫技法,發明了紙織繡,可以不用毛筆繪畫,而是通過設計,把色紙經過裁、織、拼、穿、壓等手法,“繡”在織紙上,即可完成紙織畫的創作,“這樣繡中帶畫,畫中帶繡,技法容易,制成的作品也非常好看”。傳統紙織畫具有很高收藏價值,而創新后的紙織繡則可以成批生產,更容易被大眾接受,還利于品牌的推廣。以紙為繡,以繡代畫,周梅森的紙織繡法,方塊相間,色彩斑駁,形象生動,較之傳統的紙織畫有更強的裝飾性,適合各種場合的墻面美化和裝飾。既保持了永春紙織畫的傳統表現形式,又融入了流行的時尚元素,可謂是永春紙織畫傳承創新中邁出的重大一步。
數十年來,周梅森將所有青春和激情投入到紙織畫藝術的繼承和創新上,注重民間傳統工藝的研究、設計、開發,在技術上勇于探索,勤于研究。1988 年在福州舉辦永春紙織畫展,《八仙過海》榮獲優秀獎,《春、夏、秋、冬》獲創新獎;之后他又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采用現代科技創作百米巨幅紙織畫長卷《中國百米古典長城圖》,實現了題材與制作的創新,而后一發不可收,先后創作了百米巨幅紙織畫長卷《百米百虎紙織畫長卷》《桂林山水》《桃源春韻》等,其中《中國百米古典長城圖》被評為中國民間國寶,《百米百虎紙織畫長卷》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
2021 年7 月25 日, 在中國福州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44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Quanzhou: Emporium of the World inSong-Yuan China)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聽到這一消息,周梅森格外激動,“泉州申遺成功,作為一名普通的民間藝人,我一直希望運用千年絕活,通過自己的作品,助力推廣‘宋元中國·海絲泉州文旅品牌。”此時的周梅森,萌生了以泉州的諸多“海絲元素”的為表現內容,創作一幅《宋元中國海絲泉州》的百米長卷紙織畫作品的念頭,挖掘、復原具有海絲內涵、宋元美學特征的代表性景點和人文景觀,來展現泉州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的風采。
回憶起歷時一年多的創作過程,周梅森說得最多的,就是一個“難”字。要把散落于泉州各處的景觀繪入同一幅長卷,景點風格不一,有的古韻悠然,有的動感十足,既然要一同入畫,就得形成相對統一的意象表達。“決不能只照著景點臨摹,那是畫房屋樣子,畫建筑圖紙。”這眾多景點好比散落的珍珠,得找到一種意象表達方法,把它們串在同一條項鏈上,這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他實地考察,臨摹作畫,反復研究景點之間的內在關聯,終于把匯聚古橋、古街、古塔、古遺址以及人文場景、民俗活動的顆顆珍珠“串”了起來。這幅百米畫卷,由3 萬多條,僅2 毫米寬的細紙條編織而成,畫作內容包含泉州海絲文化的主要景觀,當長卷全部展開,猶如一條白龍逶迤而來。近觀畫面,成千上萬的細密白條,與濃墨重彩的繪畫,交錯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層白紗般的濾鏡,既像輕霧籠罩的山水繪畫,又像水墨暈染的織錦。起承轉合間,精彩地講述富有傳奇色彩的“海絲”泉州多元文化,展現“海絲”泉州璀璨的歷史人文,結合“海絲”傳奇的浪漫情懷,展現著古泉州史詩般的“海絲”文化魅力。整幅畫作悠遠浪漫,極富神秘感,朦朧優美的畫面透著海濱城市的氣質,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生生不息的精神內在。
永春紙織畫割畫為條,織條為品,將形而上的繪畫轉化為形而下的手工活,然后又將形而下的手工活上升為獨特的精神產品,反映了永春人的智慧。而像周梅森這樣的民間藝術家“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