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丹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課語言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教師應該以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為核心教學目標,而借助欣賞課來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就是其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可以讓學生在賞析優秀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描述性語言
很多學生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上, 都會出現詞不達意或者不知從何說起的問題,明顯缺乏語言能力。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欣賞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真實、生動的欣賞課堂,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同時以更直觀的方式來展示美術作品,方便學生對其中的形狀、色彩、結構、運動方向等進行細致的觀察,最后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描述性語言。
例如,為組織學生欣賞“民族紋樣”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為學生直觀展示不同民族的特色紋樣,以生動的教學情境來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和欣賞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服飾,感受其中的美,并以語言方式對其進行詳細的描述,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繪制思維導圖,培養分析性語言
語言是思維表達的工具,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前提就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小學美術的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欣賞美術作品需要觀察和分析的點進行梳理、整合,如作品的形狀、色彩、明暗、空間、線條、結構、肌理等,并以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將這些思維過程直觀呈現出來,讓學生的美術鑒賞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的分析性語言,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語言能力。
三、設置教學提問,培養解釋性語言
開展小學美術欣賞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水平,而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學生還需要能夠以語言的方式對作者的表達意圖、傳遞的情感等做出精準的解釋。所以,在借助欣賞課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圍繞美術作品設置具有一定探討價值的教學問題,利用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表達興趣,讓學生能夠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解析,鍛煉學生的解釋性語言。
例如,在組織學生欣賞《生肖郵票》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詳細介紹完生肖郵票的歷史背景、設計理念、功能等知識之后,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維, 輔助學生對生肖郵票進行欣賞和解釋。如:一張生肖郵票由哪幾部分組成? 不同年月出版的生肖郵票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等等。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鍛煉自己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四、開展小組合作,培養評價性語言
學生之間個體差異導致其在欣賞美術作品方面, 往往會形成一些個性化見解,這些見解有對有錯、有所長也有所短,小學美術教師在借此來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時候, 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互相交流彼此的不同見解,并對他人的獨特見解進行評析,拓展學生美術欣賞思路的同時,也可以在多主體溝通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評價性語言。
結語:
綜上所述, 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教師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有規劃、有目的的進行訓練。對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欣賞課的教學優勢,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繪制思維導圖、設置教學提問、開展小組合作等創新型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能夠在鑒賞美術作品、提高自身審美素養的同時,鍛煉自身的各項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