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夢林
數學實踐能力,就是指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產、科技、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而且是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要求:“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數學的表達與交流能力,發展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欣賞數學語言的簡潔與優美,逐步養成用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習慣,形成跨學科的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那么,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呢?
一、優化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又要考慮能力目標。要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基本內容。教學重點要放在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盡可能多地提供動手操作的內容和機會, 培養學生濃厚的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教師在備課中要體現三點:一是本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載體是什么;二是本課主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哪一個要素;三是準備用什么方法來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綜合與實踐《設計長方體的包裝方案》這一內容時,教學目標有四點:(1)結合教材中“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在包裝的過程中,通過測量、計算等一系列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3)能根據包裝紙的情況,選擇適當的包裝方法,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學目標設置時,應考慮數學實踐能力這一目標。
二、營造實踐氛圍,發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創設一個學生動手、動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有充分的實踐機會和時間,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在實踐能力發展的同時鞏固知識的學習和其它能力的發展;在營造氛圍的時候,在教學中應考慮的方面:(1)教學內容的選擇(符合學生原認知、生活實際,必要時重組教材和自選內容);(2)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和時間;(3)教學方法的選擇。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內容時,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有哪些方法? 教師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傳統做法,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先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的手中,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一份實踐的信心。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活動,學生發現“繞”、“滾”、“截”、“拉”等方法研究出圓的周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良好的氛圍中,得到了不同的提高。
三、創設實踐情境,發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情境的創設,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因此,在生活中要依據有關教材的知識,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實踐的情境。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境,開設“小小商店”,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開展活動。如拿1 元錢買一塊單價是5 角的橡皮,售貨員應該找錢?怎樣找最快?這樣對學生認識人民幣的面值,角幣與元幣之間的折算率等問題非常有效。又如,為鞏固第一冊《10 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時,安排這樣的情境,以“快樂的生日”點蠟燭活動加強學生對10 以內數的認識。以上情境的創設,把知識點融在情境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知識掌握的情況去解決問題,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另外,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做好用具準備工作,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好實踐的程序。特別是引導學生把課堂的模擬情況應用到實際中去,幫助家庭、學校解決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
四、開展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有操作、觀察、討論、合作學習、猜想、畫圖、社會調查、收集數據、提出問題、建構模型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引入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觀察生活,開拓大腦思維,自主探索,動手研究,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比例尺》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結合教學知識點,借助直尺、中國地圖等工具,測量并計算出廣州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并完成相應的實驗報告。引入這樣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相互探討、交流討論,對于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有著重大意義。
五、聯系生活實際,發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生活服務,通過學習解決以前生活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除了要在課堂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更要能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小學生因為缺乏生活實踐的經歷,往往不能將知識聯系到生活中去。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生一般只注重課堂知識的學習,為了學習而學習,拋棄了學習的真諦。教師應該用一些方法轉變學生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知識的聯系。為了讓學生輕松地了解學習與生活的關系,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故事,讓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領悟到知識對于生活的重要性,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增強實踐的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通過操作、實踐等活動,自己去研究、探索、發現、檢驗數學問題,同時又要重視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