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選址普遍位于城市建成區, 當采用明挖法施工的結構受限于交通疏解、管線遷改、基坑形狀及埋深等因素時,需采取分期施工的方式完成整個明挖結構的施工, 各分期實施部分的結構相接處為易產生質量問題的薄弱部位。
各分期實施部分結構相接駁的常用方法有兩種:(1)通過設置變形縫將結構分開, 使各部分結構單獨受力互不影響;(2)采用僅設置施工縫,使各部分結構連接成整體的方式。 當受限于整體結構平面形狀、埋深、地層條件、建筑功能時,通常會采用第二種方式。 對于以結構自防水為根本的地下結構,各部分結構的接口部位為易開裂部位, 當設計建模計算未充分考慮各種對接口受力有影響的因素時, 將會導致施工結果與實際工況不符,使接口薄弱部位的結構尺寸、配筋不足引起結構開裂。 混凝土開裂后,不僅埋下結構滲漏水的隱患,還會使外部環境的侵蝕介質侵入混凝土內部,引起鋼筋銹蝕,使得結構耐久性、承載力下降。
某地鐵明挖區間沿城市主干道路敷設,設雙列位停車線,區間長度475 m,寬度21.7 m,底板埋深16.53 m。 為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區間上方及兩側設置為地下商業空間,地下商業空間與區間共同形成地下兩層結構,其中,地下兩層部分為區間主體結構,區間兩側地下一層部分為外掛結構,外掛結構寬度為9.25 m,結構頂板覆土厚度均為3 m。
本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 基坑方案為圍護樁+ 內支撐+坑外降水。 結構沿城市主干道路中敷設, 為滿足交通疏解需求,結構分2 期實施:一期施工區間主體部分,先將交通導改至一期施工的基坑兩側,完成區間主體并恢復通車;二期施工外掛結構部分,外掛結構施工完成后整體恢復路面交通。
結構采用箱形框架體系,沿區間縱向設置縱梁及框架柱,不設置橫梁。 為滿足結構抗浮要求,一期及二期圍護樁均參與結構抗浮,其中,一期圍護樁按錨入底板設計,二期圍護樁利用樁頂冠梁兼做壓頂梁, 施工完成后的結構及各主要構件尺寸如圖1 所示。

圖1 施工完成后結構橫剖面圖(單位:mm)
根據勘察報告, 結構所處地層自上而下分別為①1素填土、⑥1-1粉質黏土、⑧H-3中風化灰巖,區間主體及外掛結構均位于⑥1-1上, 一期圍護樁嵌入⑧H-3中, 二期圍護樁嵌入⑥1-1中,地下水最低水位位于區間主體底板下2.7 m,抗浮水位位于地面以下0.5 m。 巖土參數建議值見表1。

表1 地層巖土參數建議值表
本工程區間主體與外掛結構均位于⑥1-1粉質黏土層(可塑狀)上,但基坑圍護結構設計需將一期圍護樁嵌入⑧H-3中風化灰巖層中,且需錨入結構底板參與抗浮,因結構底板所處地層與分期圍護樁所處地層差異很大, 以下分別按考慮分期圍護樁作用(見圖2、圖3),以及不考慮分期圍護樁作用進行建模計算(見圖4、圖5),并分析分期圍護樁對接口受力的影響。

圖2 不考慮分期樁時,高、低水位工況彎矩包絡圖(單位:kN·m)

圖3 不考慮分期樁時,高、低水位工況剪力包絡圖(單位:kN)

圖4 考慮分期樁時,高、低水位工況彎矩包絡圖(單位:kN·m)

圖5 考慮分期樁時,高、低水位工況剪力包絡圖(單位:kN)
1)荷載信息(結構自重軟件自行考慮,以下僅列出除結構自重外的其他荷載):(1)頂板荷載:覆土自重60 kPa,地面超載20 kPa;(2)中板荷載:中板為人防中板,本次分析暫不考慮人防荷載作用,僅考慮人群荷載4 kPa;(3)底板荷載:低水位時底板水壓為0,高水位時底板水壓為10H(H 為抗浮水位至底板埋深,kPa)。
2)荷載組合:對于地下工程,應對使用階段進行裂縫寬度驗算,因地鐵工程配筋一般由裂縫控制,故本次僅進行準永久組合計算,永久荷載組合系數為1.0,可變荷載組合系數為0.6。
3)內力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接口處內力值匯總表
由計算結果可知,兩種模型的內力計算結果偏差很大,當考慮分期圍護樁作用時, 接口處頂、 底板均出現應力集中現象,從而引起相鄰構件內力的差異。 其中,接口頂板支座處,模型②較模型①彎矩大35.7%,剪力大6.8%;接口底板支座處:模型②較模型①彎矩小9.2%、剪力大80%。 本工程結構底板整體位于⑥1-1上,根據其壓縮系數指標判斷為中壓縮性土,而分期圍護樁樁底嵌入高強度⑧H-3內,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地基土的回彈再壓縮, 使樁兩側結構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微小沉降,接口處的結構構件存在應力集中現象。 因此,本工程應在建模計算中考慮圍護樁的作用。
當分期實施結構的施工縫設置于剪力較大的部位時,除在設計建模計算中充分考慮各種不利因素外, 還應重視對施工縫的處理。 新老混凝土黏結立方體試件的剪切破壞試驗表明,剪切破壞部位均發生在黏結面,當對黏結面增加植筋時,結構在開裂狀態時仍保持有較高的抗剪性能, 提高了黏結面的安全性[1],當接口部位剪力很大時,建議在新老混凝土連接面處增設短鋼筋進行連接。 界面的表面處理方法、界面劑的使用、 干濕狀態等對新老混凝土界面黏結強度具有重要影響[2],設計文件中應做相關要求。 先期完成的結構,因受其外側圍護結構成孔、成墻精度以及澆筑質量等因素的影響,接口部位若直接利用外側圍護結構作為側模,極易出現蛇形、不平整結合面,會增加后期結合面處理難度,埋下質量隱患,故接口部位應單獨設置模板,以保證結合面平整。 接口部位為易開裂漏水部位,接口防水除在結構外側增設外包防水加強層外,建議在結構內部沿施工縫設置接水盒, 以確保在少量滲漏的情況下建筑內部能夠正常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