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面結構以瀝青混凝土為主,瀝青路面施工主要材料為集料、填料、瀝青膠結料等,并按照設計類型的不同設有一定的空隙率,在外界行車荷載和氣候環境的不斷作用與影響下,瀝青路面在運營一段時間后會產生裂縫,分為橫向裂縫、縱向裂縫以及網裂,若不及時處理,病害會不斷發育,直接影響公路基層,嚴重影響路面的行車舒適性和安全性,因此,應采用有效措施進行瀝青路面裂縫處理。熱熔密封膠技術處治裂縫病害具有經濟性強、效果顯著、效率高等特點,處理完裂縫后可實現快速交通開放[1]。本文基于該原理,圍繞熱熔密封膠技術工程特性、施工工藝進行展開,并具體工程中進行應用研究。
據統計,橫向裂縫(見圖1)通常出現于路面施工完畢后的2~7 年內,為瀝青路面產生率最高的早期病害形式,橫向裂縫主要可分為貫通類和非貫通類兩種, 且會隨著通車時間的延長而不斷擴大, 導致橫向裂縫的主要因素為基層裂縫的發展和外界溫度的變化,即可概括為反射裂縫和溫縮裂縫,同時路基的不均勻沉陷也會引發橫向裂縫。

圖1 橫向裂縫
縱向裂縫(見圖2)在瀝青路面病害中較為常見,通常會存在于瀝青路面縱向接縫以及車道輪跡帶處, 其寬度一般低于3 mm,造成縱向裂縫的主要原因:一是瀝青路面攤鋪施工時未按要求進行接縫處理,兩次攤鋪施工接縫處存在脫離;二是路基邊坡的壓實度不足而產生不均勻沉降和滑移; 三是重載車輛車輪長期碾壓下面層產生應力疲勞。

圖2 縱向裂縫
網狀裂縫(見圖3)主要分布在交通量較大且運營時間較長的路段上, 在行車荷載的反復碾壓作用下瀝青面層和水穩層會產生疲勞破壞,進而形成網狀裂縫[2]。 網狀裂縫往往分布較為密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橫縱裂縫的持續發展最終匯集。

圖3 網狀裂縫
某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全線長100.654 km, 雙向四車道設計標準,路基寬度為26 m,設計行車速度為100 km/h,路面為瀝青混凝土路面。 該高速公路主要處于高海拔地區,平均海拔約3 000 m,年降水量最低能達到750 mm,氣候環境惡劣,隸屬于高寒陰濕區域,公路自投入運營到現在,隨著超重載車輛數量不斷增加,加之外部不良氣候條件等因素長期影響,瀝青路面前后出現了多處病害問題,如車轍、裂縫、沉陷等,其中以裂縫病害為主,直接降低了路面瀝青材料黏附性能,影響了瀝青混合料的整體強度,使路面集料出現剝落,裂縫內存在的自由水在行車荷載作用下逐漸變為壓力水,不斷沖刷公路基層,導致路面結構層損毀、 下陷。 由于該高速公路日常交通量較大,進行裂縫養護處理時不得占據大量時間,因此,通過研究分析,擬采用熱熔密封膠技術進行裂縫灌縫處理。
路面裂縫養護常選擇熱熔密封膠[3]。熱熔密封膠灌縫材料主要由樹脂、石油瀝青等基本材料構成,再通過摻加一定比例的添加劑和改性劑制成,按照黏度性能的不同,可將密封膠分為水性(S 型)、油性(Y 型)以及熱熔型(R 型)3 類,其工程性能見表1。 在193 ℃高溫條件下,熱熔密封膠可與瀝青路面中既有材料相融合, 隨著溫度的降低, 熱熔密封膠逐漸發生硬化,進而在路面裂縫中構成密實楔形結構,密封膠材料具備良好的彈性,會伴隨裂縫形狀的改變而產生相應的形態變化,在裂縫內時刻保持良好的密封狀態。 研究表明,熱熔密封膠為目前瀝青路面裂縫處理的專門所用材料,其具備優異的抗老化、抗水性、彈性、黏結性等性能,且各項性能穩定,針對裂縫填補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表1 密封膠性能指標
熱熔密封膠灌縫技術為一種瀝青路面預防性養護工藝,灌縫處理的前提應保證路基完好, 主要適用于裂縫寬度低于15 mm 且邊緣輕微錯臺, 或裂縫寬度在15~25 mm 且邊緣發生中等碎裂的情況下。 熱熔密封膠灌縫施工常需配合開槽技術,以確保灌縫整體質量,且可提高施工的效率和速度,更好地適用于交通量較大瀝青路面裂縫修補應用中, 實現快速修補開放交通。
灌縫施工之前, 應提前對瀝青路面的溫度和潮濕度進行現場檢測,確保路面溫度大于5 ℃,濕潤度低于3%,風力低于三級, 確保各項條件均滿足要求后方可進行熱熔密封膠灌縫施工。 而當環境溫度在0~5 ℃時,應首先采用預熱設備對裂縫開槽部位進行預熱處理至設計溫度,再進行灌縫施工,確保熱熔密封膠的整體黏結性能,而當環境溫度低于0 ℃時,則不得開展灌縫施工。
選擇經濟適用且性能優良的密封膠材料, 并對密封膠的用量進行嚴格控制, 結合瀝青路面裂縫實際大小確定密封膠用量。 提前將密封膠在加熱倉內進行預熱處理,盡量保證可實現一次性加熱,以免導致密封膠老化,影響裂縫填補質量[4]。
首先設定好裂縫開槽的深度和寬度, 選用性能良好的開槽機進行施工, 并結合開槽的相關數據指標來相應調整開槽鋸片大小。槽口切入時其寬度需大于1 cm,深度控制在1~3 cm,且深度比控制在2∶1 左右為宜。另外,開槽機進行開槽處理時,應保持裂縫方向和切入方向一致,確保槽口形狀具有規則性。
開槽施工完畢后,現場技術人員及時進行清槽處理,這樣可有效提高路面槽口和密封膠之間的黏合力。 另外,開槽施工時會產生較多的石渣和碎石, 此時應及時采用高壓氣泵和鋼絲刷進行清理, 這樣能進一步確保路面和密封膠的黏結作用效果。
結合本項目瀝青路面裂縫實際寬度情況, 選擇采用直接熱熔灌縫和開槽熱熔灌縫兩種技術進行裂縫處治, 針對寬度大于10 mm 的裂縫,其邊緣無散落、變形以及支縫,在清理完縫內雜物后可直接進行熱熔密封膠灌注, 再采用砂進行填補后再次進行熱熔密封膠灌縫處理,直至裂縫被灌滿。 由于存在熱脹冷縮作用,為提高裂縫灌注質量,同時確保瀝青路面整體平整度,當施工環境溫度較高時,灌注密封膠時其灌注面應高出瀝青路面1.0 mm 左右,而當施工環境溫度較低時,密封熱熔膠的灌注面則需低于瀝青路面1.0 mm。 當裂縫寬度低于10 mm 時,可采用開槽機進行擴縫處理,再采用灌縫機進行熱熔密封膠灌縫施工。 為提高裂縫的灌注質量,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分時間間隔均勻灌注, 避免形成絲網而影響整體灌注質量[5]。 針對大坡度段瀝青路面裂縫灌縫時,應從高到低進行灌注處理,并在灌注好的密封膠表面均勻灑布細砂,防止產生流淌,且能加速熱熔膠的吸附。
待熱熔密封膠灌注施工完畢后, 在密封膠表面均勻灑布一層施工砂,待密封膠自然冷卻硬化約15 min 后再將施工砂及時清除,保證硬化后的密封膠可與裂縫兩側路面保持齊平,填縫處表面應無任何顆粒,飽滿且密實,待具備一定彈性即可開放交通。
本項目灌縫施工完畢后,選擇試驗路段對灌縫前后路面彎沉變化進行檢測,并對裂縫修復情況進行觀察,其檢測結果見表2。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灌縫技術施工后路面彎沉值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各處裂縫修復良好,路面平整度得到有效提高。

表2 試驗路段灌縫施工前后對比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