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57—2013《地鐵設計規范》[1]第12.1.5 條要求隧道工程中漏水的平均滲漏量應不大于0.05 L/(m2·d),任意100 m2防水面積滲漏量應不大于0.15 L/ (m2·d);《地鐵設計規范》第28.3.3 條要求地下區間隧道消火栓給水系統用水量為10 L/s;火災延續時間,消火栓系統按2 h 計算。因此,區間排水泵設計流量一般在45 m3/h 左右,集水池有效容積不得小于最大一臺排水泵15~20 min 的出水量。
主排水泵站設在區間線路坡度最低點[2],傳統地下區間排水方式結合區間聯絡通道設置區間廢水泵房, 但由于部分區間聯絡通道下方為鐵路等不利條件,無法下沉,無法結合聯絡通道設置區間主廢水泵站,針對此種情況,區間泵房位置結合道床設置內置泵站,下面就這兩種方式展開探討。
主排水泵站設在區間線路坡度最低點, 區間廢水泵房結合區間聯絡通道設置,線路排水溝下設置沉砂坑,沉沙坑內預埋兩根球墨鑄鐵管,球墨鑄鐵管以1%坡向廢水池。 實際運行中,出現過區間雜物進入集水池,破壞水泵的案例,因此,排水溝、排水管及軌道水坑等進入廢水池前均建議設置排水。
泵房內設置兩臺潛水泵,單泵流量Q=45 m3/h,廢水池總深度為2.5~3.0 m,有效水深為1.0~1.3 m,有效容積為7~8 m3。 揚水管沿隧道側壁敷設, 壓力廢水接至附近區間風井或車站出戶,最終接市政排水管網。 詳見圖1。

圖1 剖面圖(單位:mm)
區間聯絡通道本身位于區間結構底層, 利用聯絡通道設置水泵房,集水池設置在聯絡通道下方,總水深2.5~3 m,對于結構專業來說,集水池施工需提前對地下水進行處理,采用降水或止水方案,若降水或止水措施達不到目標要求,則施工風險極大。 集水池偏小可能造成滲水散排至行車線路并且影響行車安全,集水池偏大會增加工程造價,因此,應根據工程合理的選擇集水池大小。
潛水泵平時一用一備[3],必要時依據液位兩臺同時使用。
聯絡通道處穿高鐵或不良地質特殊情況下, 結構無法下沉,因此,在道床下設置廢水池,廢水池內設置內置排水泵站。
廢水池范圍道床采用短枕式整體道床, 兩股鋼軌道床分離,為增加道床穩定性,兩側道床之間每間隔一段距離設置橫撐。 廢水池上設置鋼蓋板,蓋板與道床頂面齊平。
廢水池內設置3 臺低吸排水泵,受廢水池深度限制,潛污泵本體高度及自動耦合安裝高度均小于650 mm,停泵水位不得高于坑底250 mm,潛污泵需配備電機自冷卻系統,防止電機過熱易損。 水泵每小時允許啟動次數不小于20 次,整機使用壽命應不小于20 年,對于水泵性能要求較高。
排水泵兩用一備,平時輪換運行,火災時可3 臺泵同時運行。 水泵在道床集水坑內分散布置,固定安裝,每臺水泵揚水管及反沖洗管均需要在道床上預留管槽。揚水管合并后沿區間隧道外側接入車站或區間。為了保證行車限界安全,低吸泵安裝時高度不應超過道床面。 水泵控制柜安裝在區間隧道外側。
單泵流量Q=20 m3/h,廢水池有效容積約為5 m3,由于廢水池位于道床下設置,深度受到制約,可通過加大廢水池面積來滿足有效容積的需求。
內置泵站如圖2 所示。 以軌道結構為雙塊式軌枕整體道床為例,北京新機場線采用該方式。

圖2 內置泵站
道床設置兩側水溝, 泵房與普通地段相接處設置橫溝,將兩側廢水匯入內置式泵房中心水槽。 采用普通內置泵站面臨下列問題:(1)道床中部需開足夠大水槽,將軌道結構切割為左、右兩部分,軌道整體性和穩定性不易保證;(2)盾構管片和道床混凝土為不同時期澆筑,二者之間存在冷縫,水進入二者間空隙可能造成道床剝離;(3)需預留專業接口,滿足水泵正常安裝需要;(4)需將鋼軌、扣件等易腐蝕部件與水槽隔離開,同時保證疏散功能;(5)需減少鐵屑等雜物進入排水溝及集水池。
采用鋼槽內置泵站可解決上述問題,具體如下。
1)采用預制軌道板,左、右兩個道床塊底部設置連接,盾構管片與道床之間設連接筋,提高軌道整體性和穩定性。
2)水槽防水采用鋼槽。 為避免水槽中積水沿混凝土裂紋進入道床結構,采用304 不銹鋼鋼槽(厚4 mm)作為澆筑底座混凝土模板,澆筑完成后不再取出。 鋼槽四周設置鋼筋,加強與底座連接。 為提高防滲能力,底座可提高混凝土等級或采用防滲混凝土。
為消除道床與盾構管片之間空隙,避免道床離縫、剝離,加強管片和道床之間連接,在盾構管片內植筋。
3)板間設置板縫以滿足水泵排水管、電纜等安裝。 水泵安裝在水槽內,其排水管、電纜等需要過軌,軌道預留實施條件。預制板之間可預留寬150 mm、深200 mm 板縫,相應位置處底座同樣開槽。 水泵排水管、電纜等可通過板縫過軌以滿足安裝條件。
4)預制軌道板上設置蓋板。 預制軌道板相鄰兩橫梁上設置蓋板,將水槽與軌道上部鋼軌、扣件等容易銹蝕部件隔離,兼顧疏散功能。 預制軌道板橫梁相應位置預留套管,蓋板通過螺栓固定在軌道板橫梁上。
水泵高出軌道板表面,該處蓋板需設計成U 形,保證蓋板下水泵的安裝空間。
在對區間排水系統應用情況調研基礎上, 將上述排水系統各方面性能進行比較歸納,見表1。

表1 3 種排水方式情況表
傳統排水方式應用較廣泛, 技術相對成熟, 設備性能穩定,易于運營維護;設備投資適中;但對于土建影響較大,廢水池埋深較大。
區間內置排水泵站應用較少。 內置式泵房具有風險小、工期短等優勢,但同時又存在諸多問題。(1)水泵位于道床下方,運營期間水泵故障無法維護檢修,檢修條件較差[4]。(2)道床下方集水坑面積較大,環境潮濕,對軌道及扣件防腐要求高。 (3)泵站有效容積偏小,消防及爆管時集水池調蓄能力減小,容易造成水淹現象。 (4)道床下方設置廢水池深度受限,常規水泵無法滿足水泵啟、停水位需求,即使選擇低吸泵,水位較淺,水泵頻繁啟動,設備壽命有限,定期要更換設備等。 (5)低吸泵投資明顯高于常規水泵,道床下水泵數量多,單價高,多為進口泵。
通過以上對比,傳統排水方式水池有效容積較大,后期運營維護簡單,對道床無影響;普通內置泵站排水方式水池有效容積較小,后期運營維護困難,水泵性能要求高、對道床影響較大。 鋼槽內置泵站排水方式與上述兩種排水方式相比,減少了對道床的影響,維護工作量相對來說減少,對水泵性能要求高。 在類似工況的項目上推薦采用。 并結合工程實際,進一步優化造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