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馳 本刊記者 常馨予

凌海市閻家鎮水稻種植產業聯合黨委打造萬畝水田綠色示范區
沃野新綠時節,邱文章望著田野上幾臺正在進行追肥作業的大型機械難掩驕傲之情:“那是咱合作社的設備,真帶勁兒!”邱文章是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杏山街道中山堡村村民,農活干了一輩子,日子卻不見起色。自從把家中土地包給了村合作社,邱文章的腰板挺直了,“承包費、秋后分紅,再加上打點兒零工,我現在一年能有三萬塊,照之前比,那是一年頂三年!”挨累受窮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邱文章滿臉幸福。
邱文章的昨天和今天正是錦州市深入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的有效見證。年初以來,錦州市緊緊圍繞省、市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通過廣泛設置黨群共富責任區、推動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組建跨村產業聯合黨委等形式,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高效推進富民強村。
長期以來,什么項目好、產業何處找……一系列難題一度讓百姓對翻身致富摸不著門路。錦州市把黨建優勢轉化為富民強村的發展動力,不斷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我們設置了養殖項目共富責任區,組織5 名黨員致富骨干領著49 戶村民抱團發展白羊養殖項目,實行統一養殖品種、統一購置飼料、統一疫苗接種、統一經營銷售。初步估算,每只羊可節省養殖成本200 元以上,養殖區的300 多只羊預計增收12萬元左右,最終達到讓老百姓的日子富起來的目的。”中山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建信心滿滿。
在義縣稍戶營子鎮王景屯村,過去村民種植葡萄各自為戰,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收入停滯不前。2022 年,在市縣兩級組織、財政、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下,聯合黃土坎子村、稍東村、岫水溝村、花爾樓村統籌利用扶持項目資金500 萬元,流轉整理土地115 畝,建成葡萄避雨棚7 萬余平方米。2023 年年初,優先承包給25 名黨員致富骨干,共劃分10 個黨群共富責任區,結對幫帶32 戶村民發展葡萄種植項目,預計每畝地可增收近3000 元。同時,5 個村每年分別共享“飛地收入”近10 萬元,黨群攜手繪就了富民強村的新圖景。
中山堡村和王景屯村的變化,得益于錦州市堅持因村施策的務實之舉,市委組織部逐村挖掘產業潛力、因地制宜指導組建黨群共富責任區,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帶富、幫富、領富作用,通過提供技術指導、實行產銷聯動等方式,積極培育產業雛形、提升發展效能。截至目前,錦州市共組建黨群共富責任區2300 余個,讓1.2 萬余名農村黨員在產業發展中亮身份、唱主角,帶動7.8 萬名農民群眾融入共富產業鏈。
一大早,義縣七里河鎮七里河村牛心河畔的77 棟花卉大棚內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扶郎、康乃馨、玫瑰等鮮花爭奇斗艷、花香四溢。到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小心地摘下鮮花,熟練地分揀、修剪、捆扎、包裝,隨后銷往全國各地。目前,花卉年產量1300 余萬枝,每棟大棚年收入達12 萬元。
除了花卉產業園,七里河村還成立了寶柱肉牛養殖合作社、老庭溝果樹產業園,都給村民帶來了不菲的收益。“我們將逐步建成集綠色果品產業、游園采摘、標準養殖、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區,推動鄉村產業接續發展。”七里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畢存仁對未來充滿期待。
“黨群共同致富”活動開展以來,錦州市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不動搖,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農業農村局逐村分析產業發展現狀,全面起底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發展情況,大力推動村黨組織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優勢,統籌利用集體“三資”,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194 個,驅動鄉村特色產業闊步走向組織化、規模化發展之路,著力開創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雙贏”局面。
同時,為了激活發展動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錦州市創新推出農業設施物權登記管理辦法,優先向村黨組織領辦創辦的合作社發放貸款570 萬元。黑山縣四家子鎮大興堡村黨支部帶頭領辦東方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總投資680 萬元,建成溫室大棚26棟,采取“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運營模式,大力發展杭椒、杭粉番茄等精品蔬菜種植項目。截至目前,銷售杭椒、杭粉番茄450 萬斤,銷售額近2800 萬元,村集體收入20 余萬元。
放眼山川大地,微風吹拂,麥苗青青,好一片綠色的海洋。凌海市閻家鎮水稻種植產業聯合黨委委員,山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郝永德正在田邊給一臺無人機設置飛行參數和肥料用量,隨后輕點開關,無人機快速飛行至田間進行施肥作業……
“一村富不算富,現在以山神村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3 個村黨組織,共同組建閻家鎮水稻種植產業聯合黨委,實行耕種、加工、品牌、銷售‘四個統一’,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美麗鄉村共富圈。”閻家鎮黨委書記靖志明說,鎮黨委將加速變黨建優勢為發展勝勢,助力黨群共同致富。
年初以來,錦州市積極探索把黨委建在產業鏈上,推動地域相鄰、產業趨同的村、合作社、農事企業組建跨村產業聯合黨委,著力拉長鄉村特色產業鏈條,打造發展“共同體”,初步謀劃組建第一批跨村產業聯合黨委12 個。
北鎮市中安鎮按照“市場拉動、政府推動、龍頭帶動”的思路,組建以東北地區最大的產地型蔬菜批發市場——北鎮市窟窿臺蔬菜批發市場為核心,以北鎮市凡舜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和窟窿臺村、宋臺村等6 個村為支點的“中安鎮蔬菜產業聯合黨委”。
如此一來,生產前,聯合黨委根據市場需求,指導各村合理布局種植規模;培植中,北鎮市凡舜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提供“SC 植物營養餐”先進種植技術;豐收后,北鎮市窟窿臺蔬菜批發市場進行統一回收銷售。截至目前,聯合黨委已將全鎮7000 余農戶安排在蔬菜產業鏈上,種植面積發展到1.5 萬余畝,畝均增收近500 元,6個村全部發展成為種植專業村,鄉村振興奏響了“春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