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俊
(墊江縣農業生態服務站,重慶 408300)
墊江縣位于重慶市域中部,地貌以丘陵為主,全縣農作物生產主要是水稻、玉米、薯類、油菜、豆類,常年種植糧食(油料)作物100萬畝,年產秸稈約39萬t,可收集量35萬t,是重慶市秸稈產出大縣和資源大縣。農作物秸稈屬于農業生態系統中一種十分寶貴的生物質能資源,農作物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以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積極探索丘陵地區秸稈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可有力促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2017—2022年,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由78%增至90.27%;發展秸稈專業經紀人隊伍達100人,直接還田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14家,建成以秸稈為原料的有機肥廠2家,原料化利用企業達14家。
1)秸稈肥料化利用。秸稈直接還田和腐熟還田是秸稈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其中,直接還田是秸稈肥料化利用的主要途徑,也是農作物秸稈經濟可行、易于推廣操作的綜合利用方式,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2022年,墊江縣肥料化利用秸稈總量為18.2萬t,約占秸稈利用總量的65%,其中:機械化粉碎直接還田面積為3.9萬hm2,占糧食播種總面積的53.6%;秸稈還田量為17.4萬t,約占肥料化利用秸稈總量的95%。
2)秸稈飼料化利用。秸稈飼料化利用是指將秸稈經過青貯、氨化、微貯處理后飼喂畜禽。過腹還田是一種具有很高綜合效益的秸稈利用模式。農作物秸稈是草食畜禽的重要飼用原料。墊江縣有肉牛、奶牛和山羊養殖約5 000余頭,年可利用秸稈2.5萬t。2022年,全縣飼料化利用秸稈0.9萬t。
3)秸稈原料化利用。秸稈原料化利用是指通過編織、養畜墊料、建筑等途徑消納秸稈。2022年,墊江縣秸稈原料化利用4.5萬t,約占秸稈利用總量的16%,主要是編織草繩、草墊銷往鋼廠或園藝場所,或者直接作為發酵輔料銷往茅臺酒廠。2022年,全縣有草制品加工收儲廠14個,年收儲加工能力6萬t。
4)秸稈燃料化利用。隨著清潔能源的推進,墊江縣農村居民家庭的燃料結構大部分改變了原始的秸稈直接燃燒,向著清潔能源方向邁進。由于多年的習慣和基于節約的目的,仍然有部分山區的居民將秸稈作為生活用能的主要原料。2022年,全縣生活用能秸稈燃料化利用4.8萬t,約占秸稈利用總量的17%。
5)秸稈基料化利用。把稻草、玉米稈(芯)等秸稈粉碎后配以適當比例的其他原料經過發酵接種培育,可生產平菇、金針菇等食用菌。2022年,墊江縣有兩家食用菌生產廠,利用了約600 t水稻、玉米秸稈。
經過對秸稈綜合利用進行專題調研,發現秸稈離田利用不僅可以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引發的大氣污染問題,還可以拓寬低收入群眾增收渠道、促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降低土壤重金屬含量[1-10]。大力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是一本值得細細核算的政治賬、經濟賬、生態賬。從墊江縣實際看,有四大潛力可以挖掘。
1)增值空間大。全縣可收集秸稈約35萬t,目前離田利用只有3萬t,占8.6%,產值達到3 500萬元,若能全部離田利用,“小小秸稈”將變成一項年產值高達4億元的“大產業”。
2)禁燒效果好。近年來,墊江縣在10個鎮30個村開展秸稈離田利用示范活動,很少發現秸稈露天焚燒現象。特別是今年的五洞鎮龍灘村、永安鎮石坎村、周嘉鎮雨山村等,通過離田利用,完全杜絕了秸稈露天焚燒。
3)治污作用大。在耕地安全利用方面,經調查,采取品種調節、酸化改良、葉面阻控、水分調控等措施雖然能緩解當季作物產品重金屬含量,但是不能根本性移出土壤中吸附的重金屬,超標現象時有發生。通過秸稈離田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屬含量,根治超標,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4)聯農帶農強。撿拾收集秸稈勞動密集、用工量大,零投入、零成本、零風險,無技術門檻、無時間限制、無計量要求,契合低收入群眾年齡大、缺文化、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的特點,是一項促進低收入群體克服“等靠要”思想、通過勞動致富的好門路。今年,五洞鎮龍灘村秸稈撿拾收集中,全村28名低收入群眾,有25名參加捆草、拉草、上草等勞動,務工收入達到6.5萬元,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全村無1人返貧。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落實“以疏促堵、疏堵結合”,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和“五料化”利用。
1)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在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中,始終把市場主體的培育作為一項利民產業來抓,制定扶持政策,找到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結合點。優先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扶持民營企業,統籌兼顧原有主體,分類補助,分類施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選擇群眾積極性高、干部組織能力強、有建設用地、有森林鄉鎮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建秸稈收儲(加工)利用網點,國家實行全額補助;選擇帶動能力強、積極性高、有經營頭腦的企業新建秸稈收儲利用網點(有機肥廠),國家實行總投資50%的補助;對原有規模較大的秸稈利用企業,重點補貼設備,按總投入50%的比例進行補助。利用農業社會化服務專項資金對離田利用示范戶按照40元/畝給予補助,由政府宣傳,市場主體訂單收購秸稈,調動了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三方的積極性。利用主體多方尋找秸稈銷路,先后與重鋼集團、茅臺集團、習酒集團等企業建立了業務關系,打通了秸稈從田間到車間、從農戶到企業的通道,秸稈產地收購價格從0.1元/kg上漲到0.2元/kg,產品銷售價達2 180元/t,加工利用產值從2017年的300萬元提高到2022年的3 500萬元。
2)統籌推進秸稈利用。針對人員、資金、項目“三少”的實際,設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領導小組,由生態站牽頭,農技站、植保站、農經站、畜牧站、農業執法支隊等相關單位密切配合,項目、人員整合使用,共同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宣傳培訓、技術指導、試驗示范和禁燒巡查管理。從突出大氣污染防治、森林火災防控、交通事故防范等熱點難點找結合,協調生態環境局、公安局、林業局等相關部門參與,拓寬影響力,推動秸稈利用工作上升到多部門聯合攻堅的高度。抓住重慶市多地森林火災和谷物產品鎘超標的危害與安全,將加強秸稈綜合利用與鞏固脫貧成果、森林防火、耕地污染防治相結合,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想辦法、出實招,以此作為統籌解決低收入群眾增收、森林防火、耕地污染治理等問題的重大舉措,抓好抓實。
3)完善臺賬補齊短板。進一步建立并修訂完善秸稈綜合利用臺賬,定期分析短板弱項,有的放矢加強秸稈利用指導,綜合利用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基于2021年臺賬利用主體較少(僅11家),利用量有待提升(加工利用量1.5萬t),2022年再次探索了企業+村集體+農戶、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兩種模式,秸稈抵扣收割費、秸稈產地直接銷售等讓農民群眾見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發展秸稈規模利用新市場主體5家,2022年的加工利用量在上年的基礎上大幅提升,達到3萬t以上。
4)創新探索聯農帶農模式。在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禁燒工作中,堅持把聯農帶農作為深化利用和根治焚燒的治本之策,不斷探索實踐,探索建立加工企業+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企業+村集體+農戶、農機服務組織+農戶4種模式。通過補助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完善收運設施設備,支持興辦收儲網點,按照市場化運作直接收購秸稈,帶動農戶增收,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出租或入股加工企業收購秸稈,開展“居間”服務,整村整鎮推進秸稈離田利用,促進農民增收。
在秸稈綜合利用中,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聯農帶農作為深化利用和根治秸稈露天焚燒的治本之策,不斷探索實踐,總結了以下4種模式。
1)加工企業+農戶。通過補助企業設施設備,企業按照市場化運作直接收購秸稈,帶動農戶增收。通過財政對相關再生資源回收廠實施草制品加工工程設備進行補貼,補齊企業收儲設備的短板,在全縣共收購秸稈1.53萬t,帶動5 300多農戶(大戶)增收。
2)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收儲網點,收購農戶秸稈,帶動農戶增收。某村村集體經濟組織爭取國家資金建設收儲庫房超600 m2,并購置了秸稈撿拾機、輸送帶等設施設備,直接向農戶收購稻草,當年獲利4萬多元,同時帶動本村280多戶農戶增收。
3)企業+村集體+農戶。村集體建設收儲點,租賃或入股加工企業收購秸稈,村集體開展“居間”服務,整村推進離田利用。某村集體經濟組織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建成收儲廠房800 m2,配套抓草機、輸送帶、地磅等設備,完善了消防、電力、管理用房等配套設施,引進墊江縣朱世華再生資源回收廠,以3.6萬元/年的價格將收儲中心租賃給企業收購稻草。村委黨支部發動黨員做好群眾宣傳工作,采取院壩會、村廣播、小喇叭等形式向群眾宣傳禁燒秸稈規定,講解稻草收購程序、價格和兌付方式,發布雇用群眾參與堆碼、搬運和運輸的信息,得到全村群眾一致認同。為保證稻草長度80 cm以上的質量要求,村委黨支部聯系重慶市外機收隊,全部使用“半喂入”收割機,并做好田塊與機器調度,在有序收割的同時,做好稻草捆扎、晾曬和堆碼工作。收儲中心共計收購稻草550余t,其中,收儲本村稻草450 t,回收率達到75%。全村回收稻草450 t,抵扣農民稻谷收割費節本21.6萬元,農民參與務工收入30萬元。帶動周邊鄉鎮回收稻草100 t,收購價格800元/t,農戶直接增加收入8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租賃場地收入3.6萬元。企業銷售2 280元/t,扣除成本2 100元/t,直接經濟效益9.9萬元。項目綜合經濟效益達到73.1萬元。
4)農機服務組織+農戶。服務組織在農作物收割時,與農戶達成協議,用秸稈抵作收割費,促進農民增收。
1)形成統籌推進工作機制。結合大氣污染防治與森林火災防控、交通事故防范等熱點難點,協調生態環境局、公安局、林業局、城市管理局等單位參與,拓寬影響力,推動秸稈利用工作上升到多部門聯合攻堅的高度,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2)推廣模式形成長效機制。4種利用模式的建立,解決了農作物秸稈的去向問題,使之變廢為寶,促進農民增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避免秸稈露天焚燒、有效遏制森林火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在墊江縣已深入人心,深受單位、鎮村、農戶歡迎。
3)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了農作物秸稈離田利用的村社,脫貧戶、邊緣戶、監測戶、低保戶等低收入群眾,抵扣稻谷收割費或售賣秸稈實現節本增效,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民參與堆碼、搬運、上下車勞動有務工收入,一改以往“等靠要”思想,加入勤勞致富的勞動大軍,使脫貧成果得到了有效鞏固。
4)有效提升耕地環境質量。8—9月關鍵時段,墊江縣全面實現秸稈露天禁燒,未著一把火、未冒一處煙、未見一處黑斑。秸稈離田利用后,帶走了秸稈含有的重金屬,減輕了對土壤的再次污染,降低了土壤重金屬鎘含量,提升了耕地環境質量。
盡管墊江縣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找準了路徑,但受各方因素影響,利用效率、利用效益仍較低下,亟需提質增效。
1)社會參與度不夠。全縣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只有17家,常年開展社會化服務的只有7家,且主要是服務于機播、機收,秸稈離田的撿拾收集服務種類較少;外來農機服務組織主要是服務機收,服務類型單一,且收割稻谷時草樁較高,難以還田利用,若要將收割谷樁降低,則機收成本增加,農戶積極性不高。
2)財政投入不足。秸稈綜合利用盈利能力弱,主要依靠各級財政的持續投入。多年來由于投入不足,全縣培育利用主體僅15家,成長緩慢,服務能力弱、服務面拓展不寬。
1)盤活資產解決用地問題。新建秸稈收儲(加工)利用網點需占土地,在項目實施中,新占耕地基本不可能,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廢棄小學等村集體閑置資產建設秸稈收儲中心或加工廠。
2)加大培訓提升經營水平。部分利用主體缺乏有經驗的經營人,可以通過人才招引、村企聯營,遴選5個示范村作為典型案例,組織全縣鎮村借鑒和現場觀摩學習,通過鎮村宣傳推廣,調動全縣新增市場主體積極性。
3)多種形式滿足機具需求。針對稻草長度80 cm以上的要求,組織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適量購買“半喂入”收割機,同時發動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聯系外地“半喂入”收割機跨區訂單服務,解決收割機具的問題。
4)多措并舉強化運行機制。把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秸稈利用的重要承接主體,利用集體優勢,通過開展“居間”服務,發揮好連接農民和市場主體的紐帶作用,推動農作物有序收割、機具有序調動、矛盾及時調處,重點推廣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民的模式。
隨著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農民解決秸稈處理難度大、成本高的困境成為制約丘陵地區農業規模化、綠色化、現代化發展的新問題,實施農作物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將是科學高效處置秸稈的必由之路。墊江縣在鞏固提質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模式的同時,應將產業化發展、品牌化經營作為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努力方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實現“三豐收”,讓墊江農村顏值更高、院落氣質更佳,更好賦能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