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思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農業的發展,而農業的發展依賴于農民。因此,需要多方位提升農民的素養,從而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基于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提出的,而職業教育可以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提供支持,達到提升鄉村振興質量的目的。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想要實現鄉村振興就需要實現農村快速、持續發展,而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對農村人才的培養[1]。《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推動當地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升農民質量。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村職業教育,設置滿足農村產業需求的專業,從而達到提升就業質量和收入的目的,最終實現鄉村振興[2]。農村職業教育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就顯得十分重要。
1)加強城鄉融合、促進均衡發展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已經實現全面脫貧,但為了防止返貧,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持續性改善脫貧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群眾生活,就需要堅持鄉村振興政策不動搖[3]。而鄉村振興的目的之一是大力發展鄉村優勢特色產業,提升產業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為了能夠滿足這一要求就需要職業教育的輔助作用。職業教育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發展,為鄉村提供人才,而鄉村人才主要依靠農民,農民需要接受新技術、新理念的培訓,從而達到可以服務鄉村多元化產業發展的要求。
2)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力資源。農村職業教育在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民的自我完善,需要依靠農村職業教育,使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職業素養強、社會責任感高,能夠引領創新發展。舒爾茨曾經提出,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在于新型農民[4]。為了滿足新型農業生產需要,農民既要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又要有先進的經營理念。農村職業教育可以起到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高農村人才質量的作用,從而滿足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
3)職業教育是提升鄉風文明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農村的產業轉型和發展與農村人口素質息息相關,良好的農村人口素質可以形成和諧的生活氛圍。職業教育可以幫助農村人才提高人文素養,讓其能夠掌握一技之長的同時,領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只有通過職業教育提升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才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鄉風文明環境。
中國過去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導致人們更加注重理論知識學習,而輕視技術技能的學習。因此,農村社會也普遍希望子女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對農村職業教育產生歧視,不愿學習和農業相關的專業,更不愿接受職業教育,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成了被迫接受的選擇。有些院校為了迎合大眾的需求,以達到招生的目的,將農村職業教育專業性弱化,減少農業相關專業,更加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忽視了農業技能的培養,呈現出普教化和大眾化,導致農村職業教育失去了其為鄉村振興服務的根本初衷。
目前的農村職業教育城鎮化較為明顯,其發展趨勢不再為農村服務,反而為城鎮化發展培養人才,導致農村人才的流失。大量的職業教育進行非農專業教育,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例如部分中職以升學為目的,脫離農業專業的實踐和技能的培養,從而迎合大部分家長的需求。這樣會導致大量農村人才向城鎮流失,并且無法培養出農村產業需求的人才,例如經營管理人才、農業技術人才等。農村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農村人才掌握一項技能,并能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但現在的趨勢明顯和初衷相背離。
想要實現鄉村振興就無法脫離產業振興,因此需要發展好農村特色產業、突出特色才能在各種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實現鄉村振興。但是目前農村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和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方面都過于陳舊和統一,沒有創新性,無法與當地的特色產業相對接,導致培養出的人才無法滿足當地的產業需求,也就無法將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既然是農村職業教育,就需要突出“農”這個字,需要圍繞各個地區的特色產業來設置專業,并且調整教學模式和內容,而不是千篇一律。
鄉村振興中的鄉風文明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鄉風文明依賴于農村人口素養的提升,職業教育就是提升人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現在的多數農村職業教育更注重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職業教育的目的往往是讓學生能夠實現升學或者完成職業技能證書的考試,導致教育缺乏素養的提升。而鄉風文明的建設就需要學校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熏陶,不僅要使他們掌握專業技能,還要豐富他們的思想,從而影響他們的言行。
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可以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及重大政策實施提供支持。農村職業教育應當起到鼓勵和吸引人才回歸鄉村創業就業、促進鄉村勞動力升級、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建設、為鄉村提供人才支撐以及為鄉風文明提供依托的作用。
通過職業教育增強農民的個人能力,從而實現農民脫貧增收,實現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也是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主要目標。目前,農村勞動力存在受教育程度較低、技術能力不足、創新產業能力不足的問題,難以支撐鄉村振興的發展。根據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億人,年齡在36~54歲之間占47.3%,年齡55歲及以上占33.6%;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8%,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3年,農業從業者仍停留在小學、初中層次[5]。“初中農業”“小學農業”水平無法滿足鄉村振興對人才質量的要求。隨著農村產業和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比如農業職業教育的主要人群是從事養殖的實用型人才,這部分人群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比較少,所以對這部分人群加強農業技能的培訓,對于養殖技術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對能駕馭或設計農機等實現農業現代化基石的農業科技人才進行職業教育,可以開闊他們的思維,使其農業技能更加嫻熟。通過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可以使農村人才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有利于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并增加收入。因此,職業教育的定位之一就是促進勞動力升級,幫助提高農村人才的技能和收入。
要想推進鄉村振興的建設和現代化農村的發展,需要城鄉融合提供發展的動力。城鄉融合主要是指城鄉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要想實現城鄉融合需要讓城鄉生產要素相互自由流通,從而達到縮小城鄉差距的目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城鎮化率為65.22%,說明有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鎮生活和發展,造成農村人口的減少[6]。而且,我國城鎮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高,這就造成了城鎮與農村人口在知識和技能掌握上的差異,使城鎮與農村人口素質的差距加大,從而影響了農村發展[7]。農村職業教育在提升農村人口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城鎮的資源去培訓和發展農村人才,使其滿足城鎮所需人才的職業技能,為城鎮發展提供人力資源。與此同時,城鎮人口通過農村職業教育掌握現代農業生產和最新技術的知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農村建設中去,從而實現城鎮人才和農村人才的雙向流動,為實現城鄉融合提供助力。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建設是重要的路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8]鄉村特色產業的核心是要改變過去認為鄉村產業就是農業的看法,要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廣傳統農業產業與農村休閑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進行農業產業多元化的規劃和發展[9]。農村職業教育可以根據不同鄉村的特色產業提供相匹配的職業教育,幫助培養適宜當地特色產業建設的人才,設置不同特色產業對應的個性化的培養目標,與此同時,提供科學技術專業培訓,給特色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最終實現鄉村特色產業的建設。
鄉村振興內涵發展是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精神依托。鄉風文明的建設將會推動鄉村的文化發展,使農民在物質需求滿足的情況下更好地追求精神的滿足,并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10]。農村職業教育在培養農民技能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人的素養,在農村職業教育課程中穿插文化素養教育元素,使學員在班級文化氛圍和學校文化氛圍中不斷熏陶,從而提升農民學員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最終改善整個鄉村的精神面貌,促進鄉風文明的建設。
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人才的支撐,所以農村職業教育是和鄉村振興緊密聯系的。職業教育可以強化城鄉一體化、推動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人力資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是促進鄉風文明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才職業教育主要定位于促進鄉村勞動力升級、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建設以及促進鄉風文明的形成,農村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將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