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委員會黨校,新疆 五家渠 831300)
鄉村旅游為鄉村振興和鄉村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謀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鄉村旅游的發展,既是培育兵團經濟社會新興增長點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兵團農業強鏈、經濟結構調整、職工創業致富、美麗團場建設的新抓手和新載體。
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游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1]。鄉村旅游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形式,生產模式不僅深度挖掘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以及農村服務業等產業環節,還包容性地帶動、融合了其他產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2]。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的《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旅游發展實踐證明,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旅游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率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動旅游地交通的改善、文化的交流和傳播[3]。同時,鄉村旅游對促進城鄉資本、勞動力等社會資源的流動和再分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鄉村旅游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產業,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和抓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發揮鄉村旅游產業的乘數效應,將極大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1)資源豐富要素集聚。兵團農業發展優勢顯著,強而有力的組織動員能力和優良的農副產品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寬厚的基礎資源支撐。結合兵團屯墾戍邊紅色基因,與自治區資源互補性良好。相繼建立的國家、兵團兩級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為兵團鄉村旅游注入了文化、民俗等元素。據統計,截至2021年,兵團共有A級旅游景區70家,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7家,星級農家樂192家,等級民宿7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8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8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3個,為兵團鄉村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規劃引領高度重視。為高質量地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工作,從編制規劃入手,明確發展的目標、路徑和措施,完成了《兵團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18—2025年)》的編制。分析兵團鄉村旅游發展條件,確立發展定位和功能布局,明確了優先發展區域及重點開發項目,提出構建“2核心+4支撐”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科學編制《兵團“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對“十四五”時期統籌做好兵團鄉村旅游,從優化布局、明確定位、完善要素、創新業態等方面進行了規劃[4]。
3)逐步完善機制保障。2018年,兵團發展改革委、原兵團旅游局聯合印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鄉村旅游發展指引》。2020年,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兵團財政局聯合印發《兵團旅游品牌創建獎補暫行辦法》,支持星級旅游民宿、農家樂創建。對新創建命名的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旅游民宿分別一次性獎補30萬元、20萬元、10萬元,對新創建命名的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農家樂分別一次性獎補20萬元、10萬元、5萬元。2021年3月下撥150萬元共獎補22家旅游民宿和農家樂。2021年兵團本級財政下達鄉村振興資金3億元,用于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連隊建設。
4)發展基礎不斷豐富。推動農家樂布局集群化、經營特色化、建筑特色化,促進星級農家樂不斷提檔升級。在城市近郊、旅游景區周邊、精品線路集散節點、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培育建設一批不同類型、不同檔次的特色民宿。五星級農家樂增加4家,四星級農家樂增加32家;兵團等級民宿實現零突破,現有6家丙級旅游民宿,目前向全國民宿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乙級民宿2家,等待驗收復核。2021年向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改委推薦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3個,其中第一師16團1連、第二師27團8連、第六師紅旗農場11連、第九師161團8連、第十四師皮山農場1連等5個連隊和第四師71團、第十師185團、第十二師頭屯河農場等3個團場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公示名單。
1)資源分布不均,開發利用滯后。兵團肩負屯墾戍邊特殊職責使命,既是國土衛士,又是生態衛士。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動力不足,各師團旅游資源分布不均,鄉村旅游要素集聚緩慢,開發利用滯后。整體發展呈現出市場人氣不夠、消費不高的特征,鄉村旅游的新業態、新產品引入程度低、落地少。
2)發展觀念保守,缺乏創新謀劃。從團場發展層面來看,缺乏鄉村旅游規劃,對鄉村旅游沒有全局性的指導意見,部分鄉村旅游點存在不推不動、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同質開發等現象,項目建設缺乏創新和高質。部分連隊鄉村旅游多由職工群眾自發經營,經營觀念、發展模式、服務水平較落后,缺乏龍頭企業和帶頭人。發展模式上基本以“景區觀光+餐飲+采摘+農副產品銷售”為主,觀光體驗初級,消費結構單一,區域之間特色不明顯,旅游人均消費水平低,鄉村游客以一日游為主,停留時間短,過夜游客數量十分有限[5]。各團場、連隊對自身優勢認識不足,對地方特色、民俗風情、人文內涵等要素不夠重視,導致旅游項目大同小異,無法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
3)產業融合度低,發展動力不足。兵團現代化大農業基礎較好,已初步形成多個特色農產品基地和農業園區,具有開發多樣化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商品的潛力和條件,但農業、加工業、文化等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度較低,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鏈,旅游對鄉村產業和經濟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6]。“鄉村旅游+”的產業鏈尚未構建,發展空間十分有限,鄉村旅游產業亟須創新、補足與升級。
4)季節短板明顯,經營周期過短。受環境氣候、農業種植等條件制約,兵團鄉村旅游項目多集中在夏秋兩季,整體經營周期較短,季節性短板明顯。近年來雖已推出一些冬季旅游節事,但大多都集中在景區和城區,鄉村冬季旅游節事數量較少且未形成規模。鄉村旅游旺季比較短暫,也容易造成投資回收難以保證等問題。
配套出臺相關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發改、財政、城建、交通、自然資源等部門在鄉村旅游項目立項、金融支持、鄉村旅游規劃、交通、用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實現鄉村旅游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多規對接、多規融合。
在原有農家樂、觀光采摘園、特色旅游連隊等基礎上,培育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園區、研學拓展基地等新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7]。探索推動“景區配套+供應鏈”“農產整合+合作社”“屯墾休閑+大莊園”等多種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創新旅游富民途徑,助推鄉村振興。夯實休閑觀光農業基礎,提升配套服務能力,加大休閑農業品牌培育和精品線路打造,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團場建設。
持續開展兵團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打造村旁造田園、宅旁種花果、水旁有風景、路旁現林蔭的優美環境,提升鄉村整體風貌和環境衛生。挖掘展現民居風貌特色化設計,風格整體協調統一,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風貌景觀;實行風貌調控,形成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建筑景觀;靚麗化夜景建設,演繹鄉風民俗,活化鄉村文化,豐富夜間娛樂活動;實施村景營造工程,打造村公共活動中心,營造供農民日常使用的交往空間、聚會場所、交流平臺,積極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8]。
1)挖掘自身飲食文化特色。注重旅游餐飲的文化元素植入,將軍墾文化、綠色農業、鄉風民俗等元素與餐飲相結合,打造馕坑四寶、伊珠冰葡萄酒、梭梭林風干雞、戈壁記憶沙棘原漿、姑娘追風干肉等一批特色鄉村旅游餐飲品牌。在有條件的師市培育餐飲文化濃厚、配套設施完善的特色餐飲街區,打造各師市美食體驗系列,構建兵團旅游餐飲體驗新空間。
2)不斷豐富鄉村旅游住宿業態。構建功能多樣、布局合理的鄉村旅游住宿接待體系,重點發展風情農家、戶外營地、主題民宿、鄉村酒店等類型住宿設施。加快露營帳篷、汽車旅館、房車營地等主題住宿產品發展,形成結構合理、業態豐富的多元住宿體系。
3)建設鄉村旅游購物體系。系統改善鄉村旅游購物環境,豐富鄉村旅游商品種類,培育“兵團記憶”品牌,提升旅游商品銷售額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合理布局旅游購物設施,重點依托各大城市、特色小鎮、風情原鄉,布局“兵團記憶”品牌店、鄉村大巴扎、特色購物街、民族藝術工坊、鄉村特產店等特色鄉村旅游購物場所。
4)拓展和深入產業融合發展。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將“交通+旅游+產業”模式引入鄉村公路建設,打造一批旅游路、景觀路、致富路,鼓勵將鄉村公路與鄉村旅游經營性項目一體化開發[9]。發展“以服務游客為核心的智慧鄉村旅游”,推動5G網絡和WiFi覆蓋特色村鎮、建設鄉村旅游信息服務終端、建設智慧鄉村旅游管理體系、構建旅游和農業互聯網智慧云平臺,在提升鄉村旅游存量資源的服務質量的同時,開發鄉村旅游增量的新產品、新業態。
1)加大各師市文化旅游會展活動力度。支持各師市舉辦各類旅游節慶活動,主推“風情美食類、迎春賞花類、瓜果采摘類、體育運動類、民俗文化類和冬季休閑類”六大類鄉村旅游節慶活動。重點推出沙漠越野賽、戈壁母親文化旅游節、桃花節、郁金香花季、沙海老兵節、西瓜節等大型節事,助力兵團鄉村旅游品牌享譽全疆。
2)創新網絡營銷推介手段。借助短視頻推送、微信推送、微博交流、直播活動、App服務等新媒體推廣,加強OTA平臺推介,提升軍墾文化節、郁金香花季、薰衣草節等鄉村旅游品牌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培育鄉村旅游特色消費網紅打卡地,爭取將旅游連隊、團場、產業莊園、風情原鄉、休閑農莊等納入線路,提倡全員營銷模式,不斷做大鄉村旅游客源總量。
采取業余兼職、專家服務等方式吸引高層次人才,通過幫扶帶教方式對連隊負責人、行業管理者、創業帶頭人、鄉村旅游講解員等人員開展系統化培訓,開闊職工群眾視野,培養鄉村旅游帶頭人。與高校建立合作機制,建設旅游教育培訓基地。推進旅游行業名家進課堂工程,旅游企業定期邀請旅游行業名家進行員工培訓。推動組織、人力資源保障、農業、文化旅游部門出臺各類政策,千方百計吸引青年人回歸鄉村生活創業,參與新時代鄉村旅游建設和發展[10]。發揮援疆機制優勢,引入內地專業團隊,為兵團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建設和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