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萬古奔騰,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披荊斬棘、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從中可以鮮明地感知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加大對黃河文化的發掘研究力度,推動黃河流域“考古中國”項目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才能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黃河文化是世界上存續至今的“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從河南洛陽偃師境內二里頭遺址發現“最早的中國”開始,黃河文化就不曾斷絕,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文化類型。在我國5000多年從未中斷的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盡管經歷了治亂興衰、沉浮起落,但中華文明始終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黃河文化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為鮮明底色,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創新性”。諸子百家在這里爭鳴,《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在這里誕生;以扁鵲“四診法”、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等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流芳百世;極具科學價值的冶煉、營造、天文、歷法、幾何、算數、陶器等重大突破,尤其是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更是在黃河流域熠熠生輝。
黃河流域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祖國錦繡河山,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統一性”。歷代先民在黃河流域的繁衍生息充分說明,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重要場所,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黃河流域的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歷來是域內外交往、交流、交融的繁華都會;黃河流域歷來是中外經貿、文化交流交匯之所,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等,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
黃河文化中蘊含著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從上古時期的堯舜禹禪讓制,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學說中的“和為貴”思想,“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傳、經久不衰,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今天,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以及發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華文明積極分享“和合”觀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為回答人類向何處去提供精神指引。(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日期: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