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霞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凝聚中華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在國際文化交流與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已是大勢所趨。所以,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意義,深入探究黃河文化傳承和弘揚中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而提出科學規劃,構建系統化保護體系;深入挖掘,加強黃河文化內涵研究;創新思維,開拓多方面傳播渠道;整合資源,樹立黃河文化特色品牌的具體路徑。
■ 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意義
有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凸顯,提升文化自信已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不僅有利于黃河文化本身的創新性發展,更是我國應對國際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黃河文化”品牌的建立,不僅促進了黃河流域省份文化的交流互動,更立足于國際視野,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平臺,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發展。可見,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國家走向世界,也是順應當今時代主題的體現,能夠為全人類的精神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智慧,意義深遠。
有利于保護文化資源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近年來,黃河文化逐漸融入大眾活動中,拉近了人們與黃河文化之間的距離,整體營造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文化環境。同時,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黃河文化走出國門,這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
黃河文化飽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歷史悠久的文化沉淀,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
有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發展
黃河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黃河文化不斷創新發展,兼具傳統性與時代性,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開放和包容。
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與民族性格。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徑,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民族認同感。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能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為堅定文化自信奠定基石。
■ 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的現實困境
機制不健全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黃河文化底蘊深厚,并不局限于某一省份,而是由黃河沿線多省份的不同文化交織而成的。目前,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機制不健全,多是獨立存在,沒有對黃河文化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的開發保護,導致文化碎片化現象嚴重。
理念陳舊
以往黃河文化保護工作大部分以政府為主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自覺性逐漸加強,原有的工作理念不利于公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入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但目前存在對黃河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的問題。一方面,未深入挖掘隱性文化資源。從黃河流域各地區的文化發展情況來看,大多數省份都重視黃河文化中人文景觀的開發與自然景觀的保護,而未能將黃河文化蘊含的人文情懷、地域文化等隱性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導致黃河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同質化現象嚴重。另一方面,未能把握好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當前,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多結合旅游、教育等領域,以生態經濟方式開展。在此過程中,人們注重借助黃河文化實現沿線地區的經濟振興,卻極易忽視黃河文化本身的文化內涵,導致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流于表面。
傳播渠道單一化
快節奏的信息化時代,為人們獲得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也加劇了文化行業的競爭。當前,黃河文化的傳播渠道單一化,不利于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囊括數不勝數的文化瑰寶,沿線各省的文化也各具特色,但目前傳播方式多局限于傳統一體化的參觀游覽方式,沒有形成更加深入人心的文化特色,導致黃河文化傳播質量不高。另外,傳播形式的數字化程度不夠,在傳播競爭中處于劣勢。
■ 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的路徑
科學規劃,構建完善的機制
第一,科學規劃,加強黃河流域內黃河文化的交流合作。從整體上來看,黃河文化涉及9個?。▍^),范圍較廣,各具特色。因此,應堅持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中的系統性原則,堅持“一盤棋”工作原則,科學規劃流域內黃河文化的發展,成立專業的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工作小組統籌規劃。沿線各省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聯系區域內的高校搭建交流平臺,就各流域內黃河文化的發展情況進行實時交流,制訂一條線發展目標,推動黃河文化的整體發展。在統籌發展中,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黃河文化是各地重要的文化資源,在區域內發展目標的指引下,不應盲目追尋一致性,而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在價值,最終構建和而不同的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新格局。
第二,創新機制,推動黃河文化實現系統性發展。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完善的機制才能實現傳承和弘揚的高效性與系統性。一是提供完善的保障機制。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政府與企業要在傳承與弘揚過程中建立合作機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支持黃河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需要創新性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加大黃河文化的人才培養力度,通過引進人才、建立人才培訓基地等方式,為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注入新鮮血液。同時,注重利用社會公眾的力量,廣泛聽取公眾對黃河文化保護的意見與建議,為全民參與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創造機會。
深入挖掘,加強黃河文化內涵研究
首先,創新思維,促進黃河文化理論研究。一方面,打造專業性黃河文化研究團隊,以開放性思維接納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運用現代化研究方法充分挖掘黃河文化內涵。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涉及多個不同領域,如教育、經濟等,因此要采用綜合性研究方法,從不同時空、不同學科、不同角度等對黃河文化進行動態化研究,為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可支撐的科學依據。
其次,延伸思維,促進黃河文化內涵拓展。新時代,黃河文化只有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才能進一步實現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具體來說,主要是立足于地域文化與歷史文化,豐富黃河文化元素。黃河文化涉及沿線區域的地域文化,提煉其中有利于黃河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要素,可以實現黃河文化的不斷延展。
最后,與時俱進,促進黃河文化數字化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黃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口頭相傳方式,而是要順應時代發展,以數字化資源轉化的方式實現轉型升級。通過建立數據庫,將黃河文化包含的信息分類儲存,實現黃河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為新時代人們了解黃河文化提供數字化體驗。
創新思維,建立多方面傳播渠道
首先,加強文化交流,加大宣傳力度。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沿線各省的共同責任,所以要積極推進省際文化合作交流。一方面,建立黃河文化交流平臺,增強人們的參與感??梢酝ㄟ^舉辦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展覽會、藝術節等活動,引領人們積極參與,為黃河文化注入時代力量。另一方面,將黃河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擴大黃河文化的宣傳范圍。黃河文化不僅是黃河流域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將黃河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黃河文化的重要價值。
其次,利用科技手段,增強傳播效果。現代化科技手段為黃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渠道。一方面,依托互聯網技術營造沉浸式文化體驗。通過建立數字化平臺,采用VR技術實現沉浸式、交互式文化體驗,激發人們對黃河文化的興趣,促進黃河文化的時代性發展。另一方面,依托新媒體平臺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傳播形式。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型傳媒形式的興起,黃河文化可以借助新媒體傳播平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最后,重視教育傳播,促進文化普及。可以將黃河文化引入中小學課堂,在專業學科教學中滲透黃河文化知識,促進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也可以依據黃河文化校本教材普及教育,既有利于教育的特色化發展,也有利于促進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
整合文化資源,推進文旅融合
首先,整合文化資源,豐富黃河文化。黃河文化底蘊深厚,兼具歷史性與時代性,因此在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中,應整合文化資源,積極推進黃河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深度融合,為黃河文化增添新元素,為樹立黃河文化特色品牌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依托地域特色,打造區域品牌。黃河文化成為區域品牌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必然,也是提升各地人民文化自信的必要舉措。以河南省為例,其以中原文化為中心深入挖掘當地的黃河文化特色,以當地的歷史遺跡作為黃河文化載體,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黃河文化傳播媒介,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延伸周邊的黃河文化元素,持續推動黃河文化成為河南的標志性文化資源。
最后,順應文化趨勢,走出國門。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當前,各國文化交流與融合已成為常態,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中,應將其置于國際性文化交流背景中,將其置于全球文化交流合作大局中,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黃河文化品牌,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擁有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 黃河交通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