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超

菏澤是黃河現行河道進入山東的第一個城市,其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厚重,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弘揚黃河文化,菏澤亟須整合好黃河文化資源,講好菏澤“黃河故事”,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特色品牌,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 菏澤黃河文化的分類
菏澤是黃河現行河道進入山東的第一站。黃河在菏澤境內流經4縣(區),12個鄉鎮,河道長185千米,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40處。菏澤黃河故道東西長145千米,總面積達2431.87平方千米。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涉及曹縣、單縣、成武等縣(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60余處。如今的菏澤境域恰是位于黃河清代故道與現行河道之間的扇形沖積平原上,沿岸人文歷史與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菏澤的黃河文化資源優勢明顯。
菏澤黃河文化按照文化類型可分為物質文化、制度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三類。
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包括文物、遺跡、服飾、古建筑群等,菏澤黃河文化資源中的物質文化包括有關黃河的碑刻、堌堆、特色衣物、劉鄧大軍強渡黃河舊城渡口遺址等。
以堌堆為例,在菏澤的方言中,堌堆就是土丘的意思。魯西堌堆遺址迄今共發現約400處,其中菏澤有184處,占比接近一半。菏澤以堌堆命名的村莊有100多個,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的成武縣,北部的鄄城縣,中部的牡丹區、定陶區和巨野縣一帶。菏澤有這么多堌堆,關于堌堆的來源,考古界也有說法。據說在古代,黃河因為沒有堤防,經常改道泛濫,洪水淹沒莊園,人們被迫離開,待洪水退后人們又回到舊址上重建家園。這樣經過與洪水千百次搏斗后,先民們摸索出了將居住地面增高來避免洪水侵襲的方法。數千年來,逐漸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形若山丘的堌堆,每一個堌堆都是一處居民點。菏澤的堌堆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布點之密,在全國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是罕見的。比較出名的有高新區馬嶺崗鎮的青邱堌堆、菏澤學院西校區的鳳嘴堌堆、佃戶屯鄉曹樓村的安邱堌堆、曹縣韓集鎮孫莊村北的安陵堌堆、定陶縣仿山鄉姜樓村南的官堌堆等。
制度行為文化
制度行為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規章制度、組織形式以及在人際交往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其包含兩個層次,即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制度行為文化包含黃河岸邊流傳的治黃故事、沿黃人民的生活習俗等,這些都是黃河文化的鮮明符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菏澤境內的沿黃習俗包括擇高而居的生活習俗、鯉魚待客的習俗等,這些與黃河相關的民俗世代沿襲至今,深深影響著菏澤的民風。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它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菏澤黃河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包括黃河號子、黃河詩篇、黃河漢子的愛國故事等。
黃河號子是指在黃河治理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民歌。黃河號子既是勞動的伴奏,又是治黃的頌歌,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根據工種不同,黃河號子分為黃河夯硪號子、黃河船工號子、黃河搬運號子、黃河埽工號子等。
黃河詩篇是菏澤乃至整個黃河流域特有的文化。據不完全統計,在《濮州志》《曹州府志》《曹南文獻錄》等地方史志中載有文人雅士、地方官員的大量黃河詩篇,飽含著對黃河雄偉氣勢的贊揚、對歷代治黃先驅的贊美,如,王崇仁的《河入曹南》、劉藻的《黃河》、李曾裕的《秋日觀黃河》、李開芳的《河決嘆》、褚瑨的《黃河》、王崇獻的《黃河嘆》、謝榛的《瓠子歌》等。
每一位黃河漢子對祖國都有著深沉的感情。黃河漢子朱世勤是單縣朱菜園村人,他出身綠林武裝,但為人仗義,對部下要求嚴格,只許劫富濟貧,不許危害百姓,后被招安。抗日戰爭爆發后,朱世勤率部投身于抗日斗爭,先后轉戰于河北及山東德州、濱縣、臺兒莊等地,因在作戰中表現勇猛,指揮有方,深得部下信服。他曾激勵部下說:“大丈夫立身世間,應頂天立地,橫逆艱險,乃是良師。此時忠奸分明,正吾輩肝膽涂地之時,應把最后一滴血灑在魯西。如有氣餒畏難怕死者,均不是我之部下。”朱世勤參加過成武縣郜鼎集戰役、單縣潘莊戰役等多場戰斗,在保衛潘莊戰斗中,他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壯烈犧牲。歲月更迭,硝煙散盡,英雄的名字永遠鐫刻在魯西南人民的心中。
■ 菏澤弘揚黃河文化的優勢和不足
菏澤弘揚黃河文化的優勢表現在: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菏澤物阜民豐、人文薈萃,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既有歷史悠久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有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這些黃河文化資源具有深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研究黃河文化、菏澤區域史以及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化特點突出。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延續至今,歷史脈絡清晰,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000年歷史的縮影。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是凝結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
兼具黃河文化和紅色文化。菏澤這片熱土,承載了革命歷史,孕育了紅色文化。菏澤發生過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如劉鄧大軍在菏澤強渡黃河等。這些既是黃河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紅色文化的內容,是中國革命的精神之源。
同時,菏澤弘揚黃河文化也存在不足,即:重視程度不夠,研究成果匱乏。近幾年黃河文化研究方興未艾,菏澤成立了多個黃河研究院,但將黃河文化與菏澤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成果卻寥寥無幾。另外,菏澤的黃河文化研究隊伍也較為薄弱。
挖掘利用和保護難度大。與黃河流域其他流經地市相比,菏澤對黃河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和保護工作并不突出。由于資金短缺、自然風化侵蝕以及人為損壞等多種原因,菏澤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形勢嚴峻。
區域個性化不突出。菏澤作為黃河流入山東的第一站,區位優勢明顯,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如關于黃河的詩篇、碑文、人物、遺跡、習俗等。但遺憾的是,菏澤在此基礎上尚未形成具有完備體系、彰顯菏澤區域特色的黃河文化。
尚未形成科學的文化發展機制。首先,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共識還較為模糊,黃河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引領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次,宣傳黃河文化的形式較為單一,傳播黃河文化的力度不夠,文旅融合發展程度低,旅游市場吸引力不強,尚未形成優勢明顯的文化產業。最后,菏澤黃河沿線的資源布局分散,還未連成體系,作為黃河流經地的東明縣、牡丹區、鄄城縣和鄆城縣各自發展,尚未形成特色招牌。
■ 菏澤弘揚黃河文化的路徑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背景下,菏澤要大力挖掘黃河文化,整合好黃河文化資源,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特色品牌。
把握文化自信總基調,講好“黃河故事”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實現文化繁榮昌盛的前提與基礎。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黃河文化,要牢牢把握文化自信的總基調。一是要深入挖掘菏澤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尋找與黃河主題相關的文化內容,加大黃河文化資源挖潛深度,建立黃河文化資料庫,不斷充實新內容,打造豐富的“黃河故事”大數據庫,講好“黃河故事”。二是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大黃河文化宣傳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市以及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加大黃河文化宣傳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活動機制,積極申報建設以黃河記憶博物館為代表的紀念館等。
堅持生態發展根本,打造沿黃文化旅游帶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菏澤要在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基礎上,大力發展旅游資源,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一是打造以黃河文化展示、黃河農耕參與、黃河水工大觀、黃河民俗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黃河精品文化旅游帶。以黃河大堤風景廊道為紐帶,加強東明縣、牡丹區、鄄城縣、鄆城縣4縣(區)黃河文化旅游開發的分工與合作,構建國家黃河文化旅游帶。二是打造新時代黃河文化地標。依托菏澤是黃河入魯的第一座城市的優勢,打造“黃河入魯”品牌標志體系,將黃河文化元素與黃河沿岸景觀設計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中國代表性和菏澤風格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展現菏澤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讓黃河文化真正“出圈”。三是打造黃河故道生態旅游帶。金元明清時期,黃河曾流經菏澤,自西向東橫貫曹縣與單縣境內,菏澤可以“黃河水上長城”為品牌,以黃河故道沿線道路建設、景觀提升與生態環境營造為重點,建設黃河故道生態旅游帶,重點開發魏灣萬畝荷塘、曹縣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浮龍湖生態旅游度假區等特色文旅項目。
壯大黃河文化產業,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整合農業農村、水利、自然資源、河務等部門資源,推動黃河文化與農林牧副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打造黃河故道、濕地、村落、田園,建設田園綜合體、家庭農場、垂釣基地、民俗館,開發各類黃河文創產品和特色旅游商品。二是充分發揮黃河文化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實現鄉村振興。推動黃河文化與灘區遷建、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等工程同步開展,發展黃河風情文化產品體系,推動黃河文化建設,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和人民群眾創業致富。三是提升黃河文化產業質量,轉型升級文化產品。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大力引進投資商,融入現代科技,開發文化體驗、紅色傳承、黃河觀瀾、民俗演藝、考古探尋等一批根植于菏澤本土特色的文化產品,精心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和旅游品牌,不斷提升黃河文化產業的美譽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菏澤要深刻認識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挖掘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凝聚傳承力量,找尋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菏澤路徑”。
本文為2022年度菏澤市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成果(編號ZC-2022-07)。
(作者單位 菏澤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