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紅
(福建捷泰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書院作為儒家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場所,歷經了千余年發展,依然煥發勃勃生機[1]。近年,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書院文化也得到了全方面的發展。而閩南書院文化作為閩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閩南地區文化包容與開放性的特點[2],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住宅示范區是房地產行業為迎合市場,運營而生的一種營銷手段,更關注人們現場體驗和精神需求,旨在建設舒適的景觀環境和空間感受。在營建優美的境域環境的同時,使住宅示范區景觀兼具地域文化內涵,文化與景觀融合,帶動文化產業化發展,提高整體經濟效益,滿足人們對美好境域的向往。本文對書院文化與景觀融合進行分析,同時以惠安惠景豪庭住宅示范區建設為例,對建設過程中文化、景觀的融合進行探討,以期對園林景觀建設融合文化內涵有所啟悟,推動閩南書院文化的傳播、推廣和產業化發展。
南益惠景豪庭項目位于福建省閩南地區的惠安縣。惠安縣依山傍海,背靠群山,面朝大海,被稱為“海濱鄒魯”[3]。境內素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之風,在宋朝末年已有螺山的龍山書院和登科山的科山書院,文化底蘊豐富[4]。項目位于縣內螺城北部,近縣政府,毗鄰縣實驗小學和多業態商業街,背靠自然山林后坊山,交通方便,生態景色優美,景觀占地面積約4600m2。地處山下,安靜舒適的山林景觀,人居與自然完美結合。
但場地東側的溪流水質和景觀條件較差,上空高壓線塔和電線桿電線交錯相連,橫跨場地上方空間,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較大地影響了場地的景觀營造與建設,如何利用場地優勢條件,解決現狀存在問題,對景觀建設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惠安縣書院歷史底蘊深厚,景觀建設通過研究當地書院歷史文化底蘊,打破常規建設思維,從美學、文學、經濟學等角度出發,全面考慮景觀空間布局、景觀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營造景觀與文化相融合的示范區景觀,讓后期前來參觀欲購房的群眾感受優美的景觀和濃厚的人文氣息,讓景觀與文化融合進而推動產業發展。
書院,作為文化的傳承空間,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受古代文化傳統中山水文化和隱士文化的影響,多建于山清水秀,清雅幽靜之處。惠安縣現存的于科山的科山寺,內有一書院,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間,后荒廢,明景泰年間道士陳靜懷重建惠安科山寺[5],形成前林后山包圍建筑的格局,獨具閩南書院文化的韻味。
場地的景觀建設參照科山寺的空間布局,追溯傳統書院的書香雅境,探尋現代人居的書院文化。通過提取科山寺書院文化元素山巒(陽光投射山的剪影,感受遠處連綿起伏)、登樓(登高遠望,俯瞰萬象)、書院(臨水而立,書音入耳)、曬書(七夕夏日,袒腹曬書)、洗硯(洗硯池邊樹,花開淡墨痕)、登科(入書院“山門”,五子登科)、飛虹(飛虹曲橋,踏步青云上)、春曉(春光正好,學業知曉)、迎翠(林下溪行,悠悠春色)等元素,形成林、門、水庭、書院、后院、山的景觀格局,營造沿溪歸、環泉繞、躍云橋、入門樓、觀潭影、曬書臺、登樓望的景觀路線。同時與當地政府溝通協調,將場地上空電線和電線桿落地纜化,潔凈場地空中環境,提高場地安全性。
2.2.1 沿溪歸
場地東側溪流是示范區與外部聯系的重要紐帶,通過對溪流雜亂植被進行梳理,并種植少量水生植物,充分利用現狀溪流,將劣勢轉為優勢,營造優美的臨溪景觀。民眾沿著溪流進入示范區,融合閩南建筑燕尾脊裝飾、閩南元素紋理和鑲邊閩南文字演變的回字紋的入口銘牌,高貴大氣又不失典雅,提醒著民眾已抵達示范區,通過入口廣場或沿著指示和鋪裝的引導進入生態停車場區域,沿溪從外歸來。
2.2.2 環泉繞
古代書院常在院內放置日晷,得以知曉時辰,提醒人們一寸光陰一寸金,珍惜時光和合理利用時間。通過借鑒古人紀錄時間的裝置,在經過場地入口廣場后,道路中間設置融合古代書院的日晷和二十四節氣的圓形水涌噴泉,在光面福鼎黑花崗巖的表面繪制十二時辰環和二十四節氣環,并在地面印刻四季詩詞地雕,水景與時間相融合互動,繞著泉邊,體會四季變化的詩意,沉浸書院文化的熏陶,科普古代計時的智慧,提醒人們珍惜時間和當下。
2.2.3 躍云橋
明代邑令張桓曾到惠安縣科山游覽,感嘆科山美景如“身在翠微,眼空溟渤,足躡青云,手扶紅日”[6]。景觀建設通過詩句的描述,意圖重現當日之情景。以景觀微地形、鋪設水紋理的白色礫石園路和微噴設施相結合,水紋與水霧形成青云,并在其上搭設“躍云橋”(如圖1所示),水沖面幻彩麻和仿水沖面黑花崗巖陶瓷磚為橋面踏面,踏步其上,重現“足躡青云”的景觀,景觀中重現文化,文化中包含景觀,借寓踏步青云,飛虹直上。
圖1 躍云橋
2.2.4 入門樓
躍過云橋,進入景觀主體門樓,門樓高7.5m,跨度達32m,由光面米黃色石材、鐵藝格柵、特色抱鼓石及LOGO地雕組合而成,高大氣派。踏入門樓,有著入書院山門的儀式,象征書香門第、五子登科的美好寓意。同時提醒人們進入景觀主體部分,可以開始潛心欣賞和參觀。
2.2.5 觀潭影
民間有傳聞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自幼勤苦練習毛筆字,常于池中清洗硯臺和毛筆,長久后以致池水呈墨色,被人命名為“洗硯池”,文人也稱之為“墨池”[7]。王羲之的這種勤學刻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發揚。示范區的景觀建設,通過在門樓后布置淺池,淺池池底面鋪設仿光面福鼎黑花崗巖陶瓷裝,于池中央設置“落筆生花”銀色雕塑(如圖2所示),形成洗硯池邊樹,花開淡墨痕,觀潭中花影,體會文人雅趣。
圖2 “落筆生花”雕塑
2.2.6 曬書臺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曬書臺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成為文人大夫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是博雅文人品鑒學習詩歌的絕佳機會。于觀潭影右側,布置曬書臺,重現古代書院文人大夫的生活方式。通過四座山型雕塑,結合場地內原有木棉,配置米黃色礫石、草卷,營造古老蒼勁之感,形成靜謐、高雅的韻味。
2.2.7 登樓望
登高遠望山林青綠,俯瞰萬象在下。樣板房和售樓部設置于示范區二樓,步行通道以綠化、簡單的仿木紋陶瓷磚飾面景墻結合,引導民眾向上登高,步入精裝樣板房庭院,到達示范區最終景觀地,望遠處群山、繁華都市,品示范區幽靜醇厚溫馨之景,達到最終景觀的升華。
植物造景以生態性為原則,合理利用場地現有植物。對場地內原有長勢良好的植物進行保留,如場地東側的一株木棉(Bombax ceiba),整體景觀效果良好,對其進行保留,并配置與其樹形相近的植物相呼應。對長勢較差或雜亂的植物進行清理或修剪保留,形成干凈整潔的植物空間。同時秉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適合場地環境氣候的植物,根據植物的生態特性,將植物種植于適當的位置,并通過相關種植措施,如保證土球在運輸過程中不散開,合適的樹穴大小,種植后及時澆灌定根水或補充營養液等種植養護措施,保證植物的種植成活率,保障植物造景的美觀性。
在保證植物成活的基礎上,賦予植物造景文化內涵,部分植物有著自身獨特的生長習性和人們賦予的美好寓意,如竹子“擔當和虛心”、桂花的枝條桂枝寓意“出類拔萃之人物”及“仕途”,這些美好寓意均與書院文化相契合。因此,在植物造景方面,種植具有文化內涵的植物,結合景觀空間布局和參觀路線,營造開闊休閑的入口植物空間,尊貴典雅的云橋植物空間和輕松自然的門樓植物空間。在入口,種植紅花玉蕊(Barringtonia acutangul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叢生黃皮(Clausena lansium)和山茶(Camellia japonica)等植物,形成春花浪漫、開闊休閑的植物環境。在云橋,以開闊馬尼拉草(Zoysia matrella)草坪為主,兩側種植香樟與叢生桂花(Olea fragrans),形成尊貴典雅、偶有暗香的植物環境。在門樓,結合觀潭影和曬書臺,以高大的鐵冬青(Ilex rotunda)為主景樹,四周種植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與景墻和汀步相呼應,營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愜意舒適的植物環境。不同的景觀空間,不同的植物造景,文化與植物相融合,使植物造景更具文化內涵和意義,增加植物景觀的生態性和觀賞性。
不同景觀材料的運用,有不同的景觀效果和美感,在示范區的建設中,燈具外觀以米黃色亞克力板和咖啡色氟碳漆為主,參考溪流的動態紋理,通過燈光顏色的明暗漸變,給人以潺潺流水的視覺效果。設置有庭院燈、裝飾燈、照樹燈、草坪燈、地燈等,形成統一風格,多層次多角度相呼應,營造白天夜晚不同景象示范區景觀。
在貼面和鋪裝等材料的運用中,參考書院中的紙墨的顏色,整體色調以黑白為主,并根據位置的不同,選擇不同材質的鋪裝,如入口鋪裝選用仿燒面芝麻黑/灰花崗巖陶瓷裝兩種材質,人行路面鋪設仿水沖面芝麻黑花崗巖陶瓷磚,橋面扶手選用光面芝麻白花崗巖等,形成具有引導性和韻律變化的鋪裝形式。
在景觀建設過程中,不同景觀材料的選擇,建設成本各不相同,良好的材料選擇,可節約和控制建設成本。如本項目中在入口車道鋪裝時,以仿花崗巖陶瓷磚代替花崗巖石材,兩種材質外觀上基本相似,材質基本滿足功能要求,但可節約建設成本。同時項目為住宅示范區,后續住宅區建成后,部分區域將會面臨拆除的問題,為保證景觀效果,選用臨時景觀墻、一些可拆卸移動二次利用的景觀小品,如曬書臺、浮雕雕塑及案名LOGO等,節約成本,控制造價。
在施工組織工序中,合理利用場地內資源和正確的施工工序,亦可節約和控制建設成本。如場地涉及拆除原有水泥地面積410m2,其中200m2考慮景觀效果,需先鑿除景觀車道再種植喬木,而后續居住區建成后,還需將車道恢復為原有地貌。因此,對喬木進行二次利用,移植至中庭種植,節約苗木成本。另外210m2直接在原有水泥路面上散鋪一層白色礫石及草皮,后續二次利用白色礫石及草皮到大區,節約了水泥地面拆改的費用和項目工期,造價得到良好的控制。
閩南書院文化與住宅示范區景觀的融合,從空間布局、功能分區、植物造景、景觀材料等方面,通過營造空間、賦予內涵、雕塑小品、提取元素等手法進行融合,不僅是營造景觀文化空間,更是一種生活品質和審美品味的塑造。提升了人們生活品質,使住宅示范區既裝得閑情雅趣,亦收藏起四季美景,給予人們精神上的追求和價值觀上的啟迪,滿足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