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輝 胡英帥 沈益國 陳奕林 吳茂明
(1.中建一局集團第五建筑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2.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省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02)
隧道內滲透結晶堵塞問題是近年來隧道的主要病害[1-4]?,F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巖溶隧道方面[5-6],針對該類結晶體如何影響隧道安全,以及在既有隧道內如何防治該類病害,現有的文獻研究較少。針對該類病害,主要通過物理或者化學清洗疏通方法減少結晶體,保持排水系統的暢通,或者通過改進設計方法或材料來避免該類病害的產生[7-9]。
本文根據現場隧道結晶的狀態及堵塞后滲漏的結果,利用數值手段反演分析該過程,分析隧道結晶堵塞排水系統,以及系統受力和變形對巖土體的影響,為今后該類病害的治理工程提供重要的案例參考。
該隧道工程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全線設置一處雙洞分離式隧道,長約1400m,為長隧道。隧道右洞長1380m,左洞長1411m,隧道右洞進出口高程分別為118.363m和153.685m,隧道左洞進出口標高分別:118.346m 和154.036m。采用礦山法施工。
場地屬閩西北地層小單元,根據沿線地質調查及鉆探揭露,沿線巖土體分布、厚度及巖性變化較大。隧道范圍內上部覆蓋層為雜填土(Q4ml);粉質黏土(Qdl),表層常覆有厚約0.30m的耕植土(Qcml);殘積土(Qel),表層常覆有厚約0.30m的耕植土(Qcml);下伏為二疊系翠屏山組粉砂巖(P2cp)。地質剖面圖見圖1所示。地下水的分布主要受巖性、構造、地貌和植被等因素的控制和影響,分為基巖構造裂隙水、基巖及風化層孔隙-裂隙水、第四系沖洪積層孔隙水三大類型。
圖1 地質剖面圖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有滲水部位出現大量白色結晶體(以碳酸鈣為主)。結晶體隨著時間的延長不斷增加,造成排水管道堵塞,從而造成隧道初期支護的局部開裂、噴射混凝土強度遲遲不能達到設計要求、二次襯砌與仰拱、仰拱與仰拱之間的施工縫出現滲水現象(見圖2所示),嚴重威脅到隧道施工階段的安全性以及使用階段的使用壽命。
圖2 隧道滲水及結晶現象
模擬采用同濟曙光公路隧道設計分析軟件7.0,根據隧道設置二次襯砌,襯砌采用C40,彈性模型E為32.5GPa,重度為23kN/m3;考慮圍巖等級為V級時,內摩擦角為45°,模擬上下臺階法進行開挖??紤]結晶堵塞后隧道水壓力增大,地下水位從隧道底部上升到頂部,同時滲透導致隧道襯砌材料劣化,劣化后襯砌強度降低,本次采用其劣化后材料強度達到其70%進行考慮,計算模型及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隧道結晶堵塞并劣化后,隧道整體位移由原來的4.1mm增加到7.3mm,增加約78%,說明隧道結晶堵塞對隧道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圖3 模擬結晶堵塞后水壓力增加的變形
現場調查可以發現,在結晶隧道二次襯砌施工完成后,仍舊會產生局部的滲透漏水現象,同時漏水處出現結晶物及變形跡象,變形量與數值模擬結果相符,說明隧道局部結晶堵塞對隧道變形產生較大的影響,應引起各方的重視。
通過以上現場調查及數值模擬分析可以看出,巖溶/非巖溶隧道游離的碳酸氫根離子與空氣接觸而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碳酸鈣或碳酸鎂等結晶體。而該類結晶體通常會堵塞泄排水通道,特別是堵塞隧道內部的盲管,造成疏通困難,局部產生堵塞現象,導致水壓力過高而對隧道拱頂產生較大的壓力,從而誘發隧道的透水、巖土變形過大等災害。針對結晶堵塞病害,應改進隧道設計、設置隧道排水系統、及時地補充勘察、加強隧道的監測工作、及時疏通并做好二次排水設計。
隧道設計的主要參數包括:(1)道路等級:城市主干道;(2)設計速度:60km/h;(3)隧道內共設4 個平曲線交點,最小圓曲線半徑R=700m;(4)道路凈空:車行道凈空高度>5.0m;檢修道凈空高度>2.5m;(5)設計使用年限:100年。
隧道V級深埋段采用超前長管棚+超前小導管預注漿加固,初期支護采用20a工字鋼架加強,縱向間距0.5m,施工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隧道Ⅳ級圍巖地段采用超前錨桿預加固,加強段初期支護采用I8工字鋼架,縱向間距0.75m,施工采用CD法。一般段初期支護采用格鋼架,縱向間距0.75m,施工采用短臺階法。內輪廓線設計見圖4所示。
圖4 內輪廓線設計
在隧道襯砌背后環向鋪設A5 cm HDPE單壁波紋管盲溝,將水引入邊墻兩側中A11 cm HDPE雙壁打孔波紋管,然后通過A11 cm HDPE波紋管橫向排水管將水引入兩側A25cm雙壁打孔波紋管側式排水管排出洞外。路面水通過路緣排水溝排出洞外,與洞外的天溝、排水溝、截水溝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見圖5所示。
圖5 隧道排水設計
(1)及時地補充勘察:補充水文地質的調查,特別是水體和巖土體中離子含量的分析工作,為后續制定應對措施提供依據;
(2)加強隧道的監測工作:在遇到隧道結晶堵塞災害時,加強監測,特別是針對拱頂變形、水位等進行重點監測。
(3)及時疏通并做好二次排水:針對堵塞區域應及時進行探測,條件允許時實施疏通施工,并及時進行二次排水設計,防止再次堵塞。
綜上所述,隧道內滲透結晶堵塞問題是近年來隧道的主要病害,會造成隧道內排水不暢,局部水壓力集中從而導致滲水現象,會對隧道安全造成重要影響。本文以某隧道結晶堵塞排水系統導致滲水的案例為基礎,通過數值模擬反演分析該類災害的致災過程,提出改進隧道設計、設置隧道排水系統、及時地補充勘察、加強隧道的監測工作、及時疏通并做好二次排水設計等應對措施。本文分析研究成果可以為結晶堵塞隧道的設計、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