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燁丹,李德隆,危 玲
(九江學院臨床醫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痤瘡是皮膚科常見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疾病之一。皮損一般好發于面頰、額部和下頜部,也可累及軀干部,如前胸、背部和肩胛部,以粉刺、丘疹、膿包、結節、囊腫等為主要特征,常伴皮脂溢出,具有發病率高、易復發、難根治的特點,對患者的身心、人際交往及生活質量均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痤瘡歸屬于中醫“粉刺”范疇,《黃帝內經》中對本病的描述有“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勞汗當風,乃生痤疿”等,常見的病因病機為外感風熱、濕熱內蘊、血熱郁滯和沖任失調等[1]。西醫治療常使用抗生素、激素、光療等,雖有一定的效果,但缺點較多,如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激素的不良反應較大,維A 酸、光療對人體的刺激性較大,且西醫療法治療痤瘡易復發。中醫外治法治療痤瘡療效顯著,對人體的刺激性小,同時可調節人體的免疫力,使痤瘡的復發率降低。本文對中醫外治法治療痤瘡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治療本病提供參考。
1.1 中藥面膜 中藥面膜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中藥粉末或中藥提取物,再添加水、蜂蜜等做成膜物質,均勻敷于臉面部的一種涂劑。市場上的中藥面膜主要為粉狀面膜、泥狀面膜及片狀面膜。粉狀面膜需與爽膚水、蜂蜜等調和混勻后使用,泥狀面膜需用刮勺將產品涂抹于面部,片狀面膜可直接將面膜成品平敷于面部。中藥面膜一般適用于肺經風熱型、胃腸濕熱型痤瘡。杜新亮[2]用自制中藥面膜(藥物組成:生大黃、黃柏、蒲公英、白芷、丹參、當歸、冰片等)外敷治療濕熱蘊盛型痤瘡患者,治療后療效明顯。郭麗紅[3]使用菊翹解毒中藥面膜(藥物組成:益母草、茵陳、黃柏、黃芩、連翹、野菊花等)外敷治療中度尋常型痤瘡患者,總有效率高于采用安慰劑面膜外敷的患者。鄭慧[4]將70例痤瘡治療后遺留色素沉著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比中藥面膜外敷(藥物組成:丹參、白芍、白及、桃仁、生大黃、黃芩、生石膏、白芷、玫瑰花、甘草)聯合微針治療(聯合組)與單用微針治療(對照組)的療效,結果顯示聯合組痊愈率、顯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綜上可見,中藥面膜的核心藥物多為白芷、黃柏、黃芩、生大黃等。
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選用不同的藥物組方制作中藥面膜,對痤瘡的治療有較強的針對性[5]。另外,中藥面膜使用簡便,如粉狀面膜,其與水、蜂蜜等混勻后可成膜物質,直接涂抹于面部即可,而泥狀面膜和片狀面膜可直接使用,效果良好,不良反應較少。片狀面膜是受眾較廣的一種面膜類型,其便利性和相對低廉的價格成為消費者常選的消耗品。綜合來看,泥狀面膜通常為膏體、凝膠、乳霜,使用者既可以涂抹全臉,也可以選擇在局部使用,此類面膜具有黏性,能夠在涂抹后自行黏附在臉部。片狀面膜是由面膜紙加精華組成,片狀面膜較大的優點為拆開即用,較為便利,但片狀面膜一般為折疊狀,因精華過于黏稠,打開時手有不適感,需要及時清洗。1.2 中藥洗劑和水劑 中藥洗劑是指用水或乙醇與中藥粉末混合而成的劑型,一般為澄清的等滲溶液,只可外用。中藥水劑是指中藥煎煮后的濾液,也稱湯劑,一般用作內服,也可外用。洗劑和水劑的制備方法略有區別,但使用方法相似,都是通過濕敷、涂擦、浸浴、洗滌等方法治療痤瘡。洗劑和水劑主要適用于濕熱內蘊型痤瘡。肖琦等[6]使用三黃五味消毒洗劑(藥物組成:黃連、黃芩、大黃、金銀花、紫背天葵、地榆、苦參、白芷、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荊芥、防風、薄荷、路路通、徐長卿、白鮮皮、生地黃、紫草)冷濕敷治療尋常型痤瘡,治療總有效率為90%。阮志鵬[7]采用驗方青草露水劑外用治療痤瘡患者,痊愈率為78.95%,有效率為92.00%。洗劑所用的主要藥物與中藥面膜相似,多為黃芩、白芷、黃連等,水劑所用的主要藥物為青草露,具體組方不詳。
中藥洗劑與水劑作用相似,都是通過濕敷、浸浴等方法,使藥物有效成分滲透入皮膚直達病灶治療痤瘡,適用于較大面積的痤瘡。但缺點也比較明顯,水劑和洗劑的滲透作用均不強,且洗劑為水粉混合后的濾液,使用時須先搖勻,而水劑是現配現用,兩者的作用機制相似,不宜用于有皮損的部位。痤瘡處皮膚易因抓撓等行為發生皮損,且液體流動性大,站立位時不易停留于痤瘡表面,需要患者平臥,便利度有較大局限,近年研究用洗劑和水劑治療痤瘡的文獻也較少。
1.3 中藥酊劑 中藥酊劑是用原料藥物,以規定濃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后,得到的澄清液體制成的制劑,也可用流浸膏稀釋后制作。酊劑應置于遮光容器內密封,置于陰涼處貯存。酊劑適用于肺經風熱型和胃腸濕熱型輕中度痤瘡。張建平[8]采用口服鹽酸多西環素腸溶膠囊聯合氯柳酊(該院制劑室自配)外用治療尋常痤瘡,并與單獨服用鹽酸多西環素腸溶膠囊進行比較,聯合用藥后總有效率高達92%。劉新國等[9]分別用1%復方茶多酚酊劑(治療組)及0.025%維A 酸乳膏(對照組)治療尋常型痤瘡患者,結果顯示治療組痊愈率高于對照組。
酊劑常用藥物為可飲用白酒、艾葉等,其滲透性相較于水劑更強,使用更方便,具有止癢、殺蟲、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等作用,對痤瘡的治療效果明顯,對無法口服藥物的患者帶來了便利,但酊劑最大的局限在于其含有一定量的酒精,而酒精對皮膚有刺激性,可能會發生過敏反應。干性皮膚外涂酒精后,皮膚會變得更干燥,易引起瘙癢。因此,酊劑對于酒精過敏的患者禁用。在使用酊劑時,不可接觸眼睛、口腔等黏膜處,或皮膚破潰處,擦藥處禁止貼膏藥。需要注意的是,酊劑單次使用時間不宜過長,建議使用者每次外敷時間不超過1 h。若外敷過程中出現紅腫、疼痛等不適感,應當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時就醫。酊劑還有其他的局限性,如制備酊劑的酒精濃度不一,臨床使用方法不統一,不良反應和禁忌證多不詳。以上原因使酊劑在臨床使用中逐漸減少,如復方酊劑、茶多酚酊劑等。
1.4 中藥外熏 中藥外熏法是指藥物通過加熱生成的蒸汽透過皮膚直達病所,直接殺滅局部病菌的一種外治法。中藥外熏法適用于濕熱內蘊型痤瘡。張亞麗等[10]隨機選擇35例面部痤瘡患者進行中藥外熏(處方: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蛇床子、地膚子、蟬蛻、荊芥、苦參、茯苓、甘草)治療,總有效率達82.7%。
中藥外熏法的優點在于其藥物集中,可以提高病變組織中的藥物濃度,中藥外熏法可改善局部皮膚血液循環,提高治療效果。缺點為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且價格較高。中藥外熏法在操作過程中如果溫度過高,可能會引起局部皮膚燙傷,對部分過敏體質的患者可能會引發過敏性皮炎。中藥外熏時建議去正規的中醫館、醫院或美容院接受治療,而非在家自行操作。
2.1 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治療痤瘡是指通過選取適合的穴位進行刺激,疏導走行于顏面部的經脈,使氣血上榮于面部,以改善顏面部的皮膚狀態,達到治療痤瘡的目的。焦睿珉[11]選取70 例中重度尋常痤瘡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與非穴淺刺組,研究發現針刺與非穴淺刺均可改善中重度尋常痤瘡患者的癥狀,減少皮損數量,提高生活質量。陳華等[12]選取60 例痰濕瘀滯型遲發性痤瘡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治療,治療組采用熱敏灸聯合針刺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崔晶等[13]選取90 例中重度痤瘡患者,對照組給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配合夫西地酸乳膏外擦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毫火針針刺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的療效更好。針刺療法具有療效顯著、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的優點。此法既可在臨床上單獨使用,也可與刺絡放血等其他療法聯合使用。單純針刺治療效果一般,一般須聯合其他療法進行治療。針刺療法在臨床中使用規范不統一,所以相關研究的干擾項較多,結果可能存在偏差,須在未來的研究中盡快規范化。
2.2 耳穴療法 耳穴療法是通過刺激人體耳郭上的相應穴位,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耳穴療法主要適用于肺經風熱型和腸胃濕熱型痤瘡。根據尋常型痤瘡的發病機制,以及中醫取穴原則,治療痤瘡主要選取內分泌、腎上腺、肺、脾穴,配穴選取心、大腸、神門穴。周薇等[14]選取60 例沖任失調型痤瘡患者,治療組使用耳穴埋針配合體針治療,對照組僅采用體針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鄭秀麗等[15]選取80例痤瘡患者,觀察組采用維生素B12穴位注射加耳穴壓豆治療,對照組僅給予維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耳穴療法操作簡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痤瘡癥狀,是治療尋常型痤瘡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耳穴療法在使用過程中具有影響美觀、遇水易掉、對膠布過敏等缺點,且耳穴壓豆療法壓痛感較強,起效慢。針刺前必須嚴格消毒耳郭及針具,以免針刺部位發生感染。對于初次接受耳針治療的患者來說,治療前應適當休息,治療師的手法一定要輕柔,給予適當刺激量即可。當貼壓完成后,患者自行按摩時,手法以按壓為主。每次選取3~5個耳穴即可,最多不宜超過10個。耳穴療法適合有時間治療、有耐心等效果、不介意影響美觀、痛覺不敏感、膚質不敏感的患者居家操作。
2.3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具有平調陰陽、清肝泄熱、理脾化濕、托毒排膿等作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加快新陳代謝,適用于肺經風熱型、腸胃濕熱型、肝腎陰虛型和痰濕瘀滯型痤瘡患者。陳華等[16]將60例痤瘡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單純體針治療,治療組采用體針配合面部刺血拔罐法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馮凱雯等[17]選取82例尋常型痤瘡患者,將采用紅藍光、丹參酮治療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將采用刺絡拔罐法聯合紅藍光、丹參酮治療的患者納入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趙丹[18]將98 例尋常型痤瘡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對照組給予單純中藥內服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刺絡拔罐療法治療,取大椎、肺俞及膈俞穴,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拔罐療法治療痤瘡效果較好,療程比藥物內服療法短。在拔罐基礎上增加刺血療法可將皮損中的膿血等物質吸出,調節體內激素水平[16],但刺血拔罐有一定的風險,如感染、面部皮損,有遺留瘢痕的風險,瘢痕體質者不建議使用此法。雖然刺血拔罐療法在面部留下的痕跡會很快消失,但對于一部分比較注重外表的患者會帶來容貌焦慮。在刺血拔罐前要做好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工作,在拔罐中注意無菌操作,在拔罐后則需做好防護工作,防止拔罐處皮膚發生感染。
2.4 刮痧療法 刮痧是通過使用特制的刮痧器具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的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的出血點等“出痧”變化。通過刺激體表絡脈、皮部,激發人體的臟腑功能,改善氣血循環狀態,達到平衡陰陽、泄瘀排毒等功效。刮痧療法適用于肺經風熱型、腸胃濕熱型痤瘡。徐妙環等[19]選取58例痤瘡患者,采用刮痧療法(取督脈及膀胱經)治療并配合護理干預,總有效率達93.10%。陳春艷等[20]觀察刮痧聯合面部圍刺法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刮痧部位以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上肢部手陽明大腸經、下肢部足太陰脾經為主,療效優于單獨使用面部圍刺法治療。刮痧具有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清熱排毒的功效,但長期刮痧可能會造成皮外組織損傷,在有皮膚破損處刮痧會加重皮膚損傷,而痤瘡療程一般較長,故而皮膚損傷后有感染、遺留瘢痕的風險。
除以上探討的方法外,中醫外治法中還有一些其他療法,如撥筋療法,也可用于治療痤瘡。人體面部循行6條陽經,通過面部撥筋以疏通筋結、調理氣血、活血散瘀、涼血解毒,起到軟堅散結、排毒養顏的功效。王彩霞[21]對96例輕中度痤瘡患者進行對比治療,對照組單純外敷中藥祛痘面膜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配合面部撥筋療法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F代醫學研究發現,撥筋療法不僅對于面部微循環有改善作用,還可增加血液及淋巴液的流量,加快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加速體內毒素與廢物的排出,最終達到祛痘養顏的效果。李慢等[22]在臨床中發現脾胃濕熱型痤瘡較為常見,在治療中以清熱利濕方藥內服為主、蘆薈珍珠膠囊外敷為輔治療痤瘡,療效顯著。
中醫外治法治療痤瘡有獨特的優勢,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操作簡單,患者依從性高,而且可根據個體差異施以個性化的治法,但其作用機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仍需進一步探索。朱曉燕[23]研究發現香連金黃散外用是通過透過皮膚的有效成分發揮治療作用,其可能是通過下調感染皮膚局部的炎癥因子表達而發揮療效。楊香玉[24]研究發現,五倍子復方主要通過破壞痤瘡主要致病細菌細胞膜和細胞壁的結構,增加其通透性和滲透性而導致胞內物質外泄,同時使胞內蛋白質合成量下降,從多方面抑制細菌的生長。王思農[25]從體外表皮干細胞角度研究黑布膏對于阻斷表皮干細胞向成纖維細胞分化的條件,這可能是其干預治療痤瘡瘢痕的作用機制。目前,中藥外治法治療痤瘡的相關機制與基礎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后續研究應重視研究設計的嚴謹性,也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細胞學等多方面深入探討,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