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杰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作者、奧地利猶太人弗蘭克爾的人生故事,是一個反“躺平”的經典例子。
二戰期間,作為一個出色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當時可以去美國,但他后來選擇了留在父母身邊,和家人一起被德國納粹送進了集中營。
在集中營里,弗蘭克爾有兩個很重要的發現。第一個是,雖然是在集中營里,但人們也會聽到外界的關于盟軍要勝利了的消息或者謠傳。但這些消息都沒有成真,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終人們絕望了。結果就是,獄友在二戰結束前夕大量去世,因為無助蓋過了內心的希望,生命的火苗熄滅了。
弗蘭克爾的第二個發現是,即便在集中營這樣一個生存環境嚴苛、叢林法則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的地方,依然有人會選擇把最后一片面包分給更需要的人,這令弗蘭克爾非常震撼。
二戰結束后,弗蘭克爾回到維也納,他用9天的時間寫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在書中完善了自己之前的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療法——意義療法。他根據自己的經歷,提出了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一是工作,找到有成就感、符合內在價值感的工作;二是愛,對學術的愛,對家人的愛,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愛;三是苦難,苦難會鍛造你,如果最終跨越了苦難,自己感覺會更強大。
這本書中最重要的結論就是:人類即使是在最嚴酷的環境下,依然是有選擇的,可以選擇作惡,選擇絕望,也可以選擇保有希望,選擇從善。被生活所迫的說法不過是借口,人從來都有辦法,只不過有時候你放棄了最艱難的那條路。
(摘自《時尚先生》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