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
當下的科幻電影中,人機結合的角色逐漸變得多了起來,這些被稱作“賽博格”的人類顯然比單純的機器或人體更強大、更聰明,但是科幻電影中的這些“賽博格”真的能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嗎?
從機器人科學家到漸凍病人
“賽博格(Cyborg)”一詞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兩位科學家在1960年提出的:人類要進行星際旅行,必須改善身體——通過機械、藥物等技術手段對柔弱的人類進行拓展,形成可自我調節的人機結合體。賽博格是指以無機物構成的機器作為身體一部分的生物(包括任何混合了有機體與無機體的生物),與那些“天然”生物體的主要區別在于,他們的能力借助人工科技得到了顯著的增強或放大。
彼得·斯科特-摩根是一位英國的機器人科學家,他生于1958年。在人生的前59年,總體上過得春風得意。
1984年,他在自己的著作《機器人革命》中指出:“人類需要決定是否要開發獨立存在或者與人類合作的人工智能。”如果彼得一直身體健康,平安過完后半生,或許他的一些觀念只能在實驗室里去實現了。但在2017年,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2017年的某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腳有些不聽話,隨后一系列的問題出現了。醫院的檢查結果對他猶如晴天霹靂:他罹患了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
這個消息讓彼得痛苦不已。然而正如人們常說的: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會給你打開另一扇窗。彼得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決定正好利用自己的殘廢之軀進一步開拓自己的機器人事業,并在自己的身上進行實驗,成為人類的首個賽博格,通過對自己的肉體進行改造,用機械身軀來扭轉漸凍癥的命運。在他的日記里,寫著這樣一句話:“我將不斷進化,作為人類的我已經死去,未來的我將以賽博格的身份繼續活下去。”
賽博格:彼得2.0
彼得抓緊自己還能溝通的時光,安排了一個又一個自己的“未來”:主動提出并接受了胃造口、結腸造口、膀胱造口、全喉切除等身體的改造手術,他把這些叫作“四重造口術”。醫生不理解他的這些做法,認為手術太過激進,并且這種疾病是不宜接受此類手術的,為此拒絕了他的要求。
為此他只得四處尋找醫生,最終以延長生命的理由說服了醫生,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在經過3小時40分鐘的手術后,彼得的肉體傷痕累累,他進行了“四重造口術”等一系列的改造手術,去除了未來可能危及生命的生理功能,而且還引入了部分機器替代了他自己的身體器官。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早已在手術之前就準備好了一切的應對措施,例如他知道自己會進行全喉切除手術,會說不了話。于是他提前聯系了語音技術方面的專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合成了與自己音色一致的聲音。
2019年,在一系列的改造和手術完成后,彼得公開宣布“彼得2.0”正式上線。各路記者爭相采訪,對彼得的事跡進行報道,他們向彼得詢問賽博格的意義,此時彼得的發聲器中緩緩說出一句話:“我即將變成彼得2.0——我指的是電子人,也是迄今為止138億年以來(自宇宙大爆炸以來)創造的最先進的人類控制的有機體,我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電子人。”彼得把自己的身體當作實驗的小白鼠,接受了大部分的賽博格化的改造,他走上了一條全新的生命之路,為人類賽博格的實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與外界的一切交流,都是通過電子設備將他大腦的所想表達出來。電子設備模擬了他的音容笑貌,還有一個虛擬形象的化身。他請助手將自己綁在輪椅上,胸前放有他虛擬化身的屏幕。在與外界交流時,他本人的身體沒有表情變化。但是屏幕上的虛擬化身能夠配合AI系統輸出的聲音張嘴閉嘴,還能夠微笑、大笑和眨眼,完成彼得的標志性動作,展現出他的情緒,如抬起右眉毛等細節。彼得成功打破了醫生的預言,原本應該在2019年就逝世的他,一直活到了2022年。
2022年6月,彼得的身體不堪重負,即便是手術后的半機械體也無法拯救他逐漸模糊的意識,就這樣,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賽博格彼得·斯科特-摩根去世了,享年64歲。彼得改造自己身體的故事,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他用自己樂觀的精神感動著所有人,也為人類文明書寫了一篇動人的“疾病抗爭史”。2019年的時候,彼得和他的伴侶一起創建了斯科特·摩根基金會,在基金會的官網上,依然留著彼得生前的話:“我們有權利選擇想要的生活,即便身患疾病,也是如此。”
賽博格的未來美好嗎?
彼得本人雖然已經離世,但是他的虛擬形象會永久留存下來。曾經幫助彼得完成賽博格改造的技術專家、設計師、醫生等,以及他們所任職的公司機構也都因為彼得而相聚。彼得將這些志同道合的盟友稱為“反叛者(The Rebels)”。“反叛者”們也將繼續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語音合成、虛擬現實等高科技系統,來改變那些因年齡、健康等原因而受到限制的人的生活。當擁有足夠成熟的研究結果后,將在未來開源供所有人使用。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進行賽博格的實驗研究,比如,在一些失去手臂或癱瘓患者的大腦中植入電極,與人工手臂或癱瘓肢體連接,就可以控制這些本來無法控制的肢體;比如,通過將攝像機影像直接輸入到大腦皮層,使盲人可以重見光明。
20世紀末,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開展了機械外骨骼的相應研究,他們研發出的“XOS外骨骼系統”可以讓人輕而易舉地提起上百公斤的重物,但是由于這個外骨骼系統的能耗問題嚴重,這項成果一直沒有投入商業使用。2004年,日本“Cyberdyne公司”研發出相似的外骨骼產品“HAL”,這是世界首個具有實用性的外骨骼裝置,可以使人類的肌肉力量增強到10倍以上,它比美國的“XOS”更加高級且輕巧,但依然存在著相應的能耗問題。一些國家的軍方,也在開發讓人的聽力、視覺、力量大幅提升的技術。不過這些研究都還處于初級階段,真正理想的賽博格是人與機器的完美結合,但與此同時賽博格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倫理價值觀的討論。
彼得在與疾病抗爭的時間里,曾經參與了電影《彼得:人類機械人》的演出。他為自己制作合成語言,并開發了一個栩栩如生的臉部化身。彼得在錄音室里花30個小時研究如何在他現有的合成聲音中增加表現力,使聲音聽起來不像機器人。
哲學領域有一個經典問題——“忒修斯之船”:一艘船上的木頭不斷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么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這一問題引申到對賽博格的討論中:如果全身都被替換,只剩下大腦中孤獨的神經元,那“我們”還是我們嗎?未來賽博格技術如果能廣泛應用,會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嗎?人類成為完美的賽博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彼得2.0是一個可貴的開始和突破,也是一種科學精神的體現。
(繼晶摘自《世界博覽》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