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川上和人 譯/曹逸冰
我非常尊敬水母。
水母是有化石的。先不討論這種化石是怎么留下來的——水母明明是一包水,能留下化石已經很不容易了。據說最古老的水母化石有5億年的歷史。最關鍵的是,在人類誕生好幾億年之前,水母就已經是水母了——遠古時代的水母長得跟現在一樣。如果世間真有亙古不變的東西,那一定是水母的形態。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同樣的形態保持了好幾億年,一點長進都沒有!”在數百萬年的時間里,人類的祖先實現了戲劇性的進化,生活方式和體形也隨著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沒有變化”其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照理說,水母周圍的環境肯定也發生了劇變。無法適應變化的生物滅絕了,另一些生物則通過外形的進化克服了難關。
唯有水母堅定不移,維持著原有的形態。這意味著在最初始的階段,它們的形態就已經很完美了。鯊魚和烏龜也在中生代進化出了與現存物種相似的形態。在不斷變遷的世界,“變化”仿佛成了生存的不二法則,但是對那些已經實現完美形態的生物而言,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王道。
看到水母在汪洋大海中慵懶地漂蕩,人們難免會冒出輕蔑的念頭。然而,在那無欲無求的表情中卻是“不進化”的意義與決心。
(陳亮摘自南海出版公司《鳥有什么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