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珠容
余承波原本在上海經營著一家物流公司。十多年前,江蘇泰興市王家堡村的一個種植面積500 畝的冬棗園要轉讓,余承波聽聞后很感興趣,就接手了這個冬棗園,前后共投資進50 多萬元。第二年,棗樹雖然結果了,可結出的棗子都是些歪歪扭扭的劣質果。余承波經過打聽才知道,泰興市雨水偏多,并不適合冬棗生長,棗園的前主人就是因此才低價轉讓。他想著,繼續種冬棗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打算轉行。通過一番考察,他發現當地有人小規模養殖大閘蟹,而距此不遠的興化市是有名的養蟹基地。于是,余承波把500 畝棗園改造成了蟹塘,開始養殖大閘蟹。
養蟹的人都知道,水草對大閘蟹十分重要。水草能凈化蟹塘的水質,新發的嫩芽和白根還能作為大閘蟹的餌料;大閘蟹脫殼時,水草可以作為它的“避難所”;到了高溫天氣,水草還能給大閘蟹提供陰涼。可余承波養蟹沒多久就發現,隨著當地氣溫的升高,蟹塘里的水草在幾天之內就忽然不見了。蟹塘里沒了水草,大閘蟹就沒辦法長個。到了9 月,別人家養的大閘蟹都膏滿黃肥,余承波的大閘蟹與蟹苗時期相比,大小卻沒怎么變,只是變老了,殼變硬了,最大的母蟹才2 兩重。這樣的大閘蟹在水產市場根本賣不出去,無奈之下,余承波只能將它們賣給一家調料廠做原料。
這一年,余承波又賠了100 余萬元。這件事傳開后,王家堡村民很擔心這片土地要撂荒,因為他們料定余承波會退租,鐵定不干賠本生意了。沒想到,余承波并沒打算就此收手,他說:“大閘蟹和冬棗不一樣。泰興市不適合冬棗生長是因為雨水偏多,但水質、氣候、生態環境非常適合養殖大閘蟹。之前我養不好大閘蟹,是因為技術和管理出現了問題。接下來,我只要對癥下藥,就一定能養出優質的大閘蟹。”
余承波聯系了上海海洋大學的一個專家團隊,幫忙尋找蟹塘水草消失的原因。經過一個月的實地勘察和實驗,專家們明白水草為什么消失了。原來,泰興市地處長江沖積平原,土壤含沙量極高,被稱為高沙土。余承波蟹塘的土質含沙量達到80%以上,所以固草能力較差。隨著水草逐漸生長,它的體積變大,浮力也就逐漸增大,水草漂浮起來,根系脫離了土壤,最終導致了死亡。專家團隊想出了一個在高沙土里種水草的好辦法——對過于茂盛的水草定期修剪,把水草的體積減小,就能避免水草漂浮,造成死亡。余承波還專門研究出一種割水草的工具,把一根長8 米的鋼絲兩端分別系在兩根木棍上,鋼絲上帶有細刺,脆弱的水草在鋼絲上一拉就會被割斷。為了讓水草在高沙土中扎根更深,他還投放了一些專門增長根系的肥料。
有了這些措施,蟹塘里的水草再也沒出現死亡的情況。不僅如此,余承波還有一個意外發現:由于蟹塘的土壤是高沙土,螃蟹在蟹塘里運動時全身會被打磨得干干凈凈。不久之后,余承波的大閘蟹上市了,上海一家百年老字號食品加工廠見其品質出眾又干凈,就提出了長期合作的邀請,還給出了比批發市場高出10%的價格。余承波喜笑顏開,逐步擴大養殖規模。幾年之后,他的養殖總面積達到2500 多畝,成為當地最大的大閘蟹養殖戶。
從接手冬棗園到養殖大閘蟹,余承波虧本過兩次。第一次虧本之后,他果斷放棄棗園,將其改為了蟹塘;第二次虧本之后,他卻執意守住蟹塘,不再改行。余承波應對兩次虧本的策略截然不同,那是因為他深諳創業之道:遇到先天的優勢,就好好地去順應;碰到后天的劣勢,就用心地去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