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旭
兩株沉甸甸的稻穗, 掛在宋慶齡重慶寓所壁爐上。
那么醒目, 那么特別, 讓走進家中的客人不得不注目。
當然, 這兩株稻穗, 肯定也引起了周恩來的關注。
這是1942 年冬天, 宋慶齡在家中為歡送董必武重返延安舉辦了一場茶話會, 周恩來、 鄧穎超、 馮玉祥都來到了宋慶齡家中。
多年來, 宋慶齡深居簡出, 家里幾乎沒有客人來, 這次聚會是難得的最熱鬧的一次。
聊著聊著, 周恩來提起了這兩株金燦燦的稻穗, 于是, 有人贊美這稻穗真像金子一般。
宋慶齡說: “這稻穗可比黃金要貴重呢。”
她深情地說: “我們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 農民占據很大一部分, 年年五谷豐登, 農民才有好日子過, 在幾億農民的心中, 這飽滿的稻穗不是比金子更貴重嗎?”
周恩來深有感慨, 說道: “孫夫人講得好, 人人有飯吃, 人人有事情做, 人民有好日子過, 會有這一天的。”
他又意味深長地說: “將來人民成了主人, 這兩株稻穗一定要畫在新中國的國徽上。”
幾句話, 石破天驚, 群情激昂。
7 年后, 這兩株稻穗, 靠在齒輪兩旁, 果然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上。
它金光閃閃, 光彩照人, 莊嚴肅穆, 吉祥喜慶。
這是心懷大眾的宋慶齡的心愿。
這是高瞻遠矚的周恩來的心愿。
這是全中國億萬人民群眾的心愿!
幾十年來風塵仆仆四處奔波的蘇兆征, 不得不躺了下來。
躺在1929 年2 月25 日的上海, 躺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一個小醫院的病床上。
這位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 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 因嚴酷的斗爭環境, 長期的忘我工作, 而積勞成疾, 病倒在蘇聯。 1月抱病回國, 2 月就不得不臥床躺下了。
趕來探望的周恩來、 李立三、 鄧小平、 鄧穎超, 站在他的病榻旁, 深情地守望著。
在他們眼中, 望見的仍是那個奔走不停的身影:
1922 年, 香港海員大罷工那位英勇的指揮者的身影;
1925 年, 省港大罷工那位杰出的領導人的身影;
1926 年, 中華全國總工會那位眾望所歸的罷工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影;
1927 年, 廣州起義的腥風血雨中, 那位挺身而出的工農民主政府主席的身影;
1928 年6 月, 莫斯科的中共六大, 那位非凡的革命家的身影……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蘇兆征用他微弱的聲音, 斷斷續續地對大家說:
“廣大人民已無法生活下去, 要革命, 等待我們去組織起來。” “大家同心合力, 一致合作, 達到革命的最后成功!”
鄧穎超一字一句記下了他的遺言。 鄧小平向中央寫了報告。周恩來為中央政治局起草了通告, 號召全黨向蘇兆征學習。
近100 年過去, 在他的故鄉珠海淇澳島上, 風塵仆仆的蘇兆征成了一座雕像。
迎風飄揚的那件風衣, 像鼓滿勁風的風帆, 引導著后來人永遠向前的腳步。
五塊的, 一張; 兩塊的, 兩張; 哦, 還有眼鏡一副……
這是1931 年7 月25 日暗無天日的夜上海, 國民黨當局從楊匏安身上搜到的全部物品。
九塊錢, 是他一家十口僅有的生活費。
是這位被國民黨列為“秘字第一令” 通緝的“共產黨首要”的全部財富。
抓捕他的人, 對此怎么也難以相信, 面對這一幕, 卻又不得不信。
任誰也想不到, 這位華南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 當過中國共產黨中央監委、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部長的“高官”, 就是這樣提著腦袋, 帶著饑寒交迫的一家干革命的。
可是, 在蔣介石派人多次到獄中勸降, 許以高官厚祿時, 他卻視之如糞土。
甚或, 蔣介石親自打電話到獄中, 他一聽是蔣的聲音, 就憤然摔掉了話筒。
沒有錢, 也許真的是萬萬不能的。
但錢, 卻不是萬能的。
兩袖清風的楊匏安, 讓人們又一次認識了——錢。
認識了, 錢的一樣與不一樣。
一長串鞭炮響過之后, 總有一些沒有響的。 一幫小孩便沖過去撿。
我們小時候也撿過。
袁隆平也會去撿。 那是在他的老年。
那是2004 年, 由于他對人類飯碗的重大貢獻, 聯合國頒給他一個“世界糧食獎”。
一個世界級的大獎呀!
領獎歸來, 同事們自然要慶祝一番。
在他回到三亞的育種基地時, 慶功會上放響了一大串鞭炮。
炮聲雷鳴, 紅粉紛飛, 硝煙彌漫。
人們沉浸在一派歡樂之中。
這時, 只見70 多歲的袁隆平從主席臺走下來, 彎下腰, 在長蛇般的炮屑中, 尋找著一枚枚未及燃到的鞭炮。
他點燃嘴上的香煙, 把零星的小炮拿在手上, 隨意又專心地一枚枚點響。
好像這星星點點的噼啪聲, 比那一長串震天響的雷鳴, 更讓他陶醉。
也讓歡迎的人群, 一下子歡騰起來。
這時, 他忘記了他是“雜交水稻之父”, 是領了世界級大獎的名人。
他從不把自己當作脫離人群的名人。
他覺得, 也讓他身邊的人們覺得, 他也是個普通人。
甚至也可以還原為一個玩心很重的孩童。
雖然已屆老年, 但也還有著一顆——
永遠不泯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