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靜


一、案例背景
為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繁榮,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鞏固提高、創新發展全國、全省文化先進縣成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公共文化權益,2021年旬陽市提出了“興文強旅”的發展戰略,并對文化工作提出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季季有高潮,常年不間斷”的具體要求。近年來,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日益增加,需求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加之受疫情影響,大型線下群眾文化活動無法常態化開展,城區文化氛圍呈下滑態勢,單一、原始的群眾文化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主要做法
(一)以點帶面,營造濃厚文化氛圍
濱河公園自建成以來,成為旬陽市民休閑、散步、健身、娛樂的主要活動場所,尤其夜幕降臨后,休閑、散步的人熙熙攘攘,偶見自發唱花鼓、吹奏薩克斯、演唱民歌的文藝愛好者,引得行人駐足觀看。為了有效整合資源,形成有規律、常態化、可復制的群眾文化活動,旬陽市文化和旅游廣電局在2022年春節期間,策劃實施建設“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示范點,于正月初三開始正式啟動,同時段、多點位開展以群眾參與為主的示范展演活動。活動主辦單位通過前期實地察看,在濱河大道二層人行步道選取六個點位,在濱河大道一層健康步道和濱河廣場選取兩個點位,共建立八個示范點,每天晚上七點至八點半同時開展以社團參與為主的示范展演活動。雖然天氣寒冷,圍觀群眾和演員都露出了滿足的笑容,時不時還會開懷大笑,極大地豐富了春節群眾文化活動,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氛圍。
(二)百花齊放,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活動主辦方以不同形式、不同內容展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將旬陽民歌、漢調二黃、旬陽曲子、道情皮影、花鼓演唱等不同形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地點進行展示,讓群眾每走一處都可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三)百家爭鳴,發揮文藝社團作用
旬陽城區共有文藝社團33個,專業能力良莠不齊。按照文化特色、專業能力、人員結構等要求,在33個社團中精選出了太極城民間藝術團、良友漢調二黃研習社、旬陽民歌演唱團等八個優秀文藝社團,每天定點、定時開展示范展演活動。實行定期展演,使社團能力得到了不斷提升,有效發揮了社會文藝團體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了滿足年輕人的文化需求,文化館業務干部苦練基本功,組建了一支以文化館業務干部為核心成員的電聲樂隊,每周定期在濱河大道開展示范性演出活動,群眾反響熱烈。這項活動不僅展示了文化館業務干部的專業能力,更充實了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的活動內容。
(四)夯實責任,確保項目長效開展
活動后續監管采取文化館業務干部點對點包抓,每個點由文化館業務干部進行包抓,做好服務和資料整理工作,建立活動臺賬,要求每場活動有圖片、有簽到、有群眾反饋意見。為了確保項目長效開展,旬陽市文化和旅游廣電局劃撥了專項資金,用于群眾文化園示范點的設備購置,并且建立激勵機制,根據演出場次、群眾反饋等目標任務,對完成較好的優秀社團和個人進行獎勵。按照每個社團每周兩場演出的原則,截至目前,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示范點共計開展活動300余場,有效確保了活動長效開展。
三、主要成效
(一)扎根群眾,提升文化獲得感
在人們以往的認知中,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或者觀看演出,需要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進行,而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不需要預約、不需要走進劇場或聚集在廣場,而是在人們休閑散步的同時,就可以駐足觀看,想參與的人也可以參與其中。在眾多藝術形式里面深受旬陽群眾喜愛的就數花鼓演唱和道情皮影,尤其是花鼓演唱,很多愛好者還會上臺和演員打擂臺,唱詞風趣幽默,惹得圍觀群眾捧腹大笑,并對同行好友說:“這種形式好,以后我們每天都來觀看!”還有群眾咨詢工作人員是否每天都有演出、演出時間和地點會不會變等問題,工作人員都會耐心解答。
(二)守正創新,推進非遺活態傳承
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的活動內容有一半以上都是非遺項目,參與的社團都是以傳承、傳唱這些非遺項目為主要活動內容,但隨著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很多非遺項目已經淡出人們生活,容易被群眾所遺忘,尤其青少年對非遺的了解更是匱乏。從正月初三開始,道情皮影每天都會在河源酒店對面準時上演,有些老爺爺、老奶奶帶著自己的孫子早早就在座位等候開演,孫子一會兒好奇地跑到幕后去看個究竟,一會兒跑回來問爺爺演的內容是什么,爺爺耐心為孩子講解,這樣的傳承相較于走進博物館和劇場更直觀。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各文藝社團還創作了宣傳新民風建設、鄉村振興等有時代氣息的作品,有效地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
(三)盤活資源,發揮文藝人才優勢
2021年,旬陽市開展了“百千萬”文藝人才培養工程,對全市文藝人才進行摸底、建檔,旬陽文藝人才資源豐富,遍布各行各業。自發成立的文藝社團也是形式多樣,有漢調二黃、旬陽民歌、旬陽曲子、國標舞、廣場舞等。大部分社團都有固定的活動時間和活動地點,但都各自為政,只有組織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才會在舞臺上亮相。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的建設,把優秀的文藝社團整合到了一個相對固定的室外場地,極大地發揮了文藝人才優勢,還能吸納更多文藝愛好者加入為民服務的文化人才隊伍。
(四)機制保障,保證活動常態化
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建設開始前認真做了前期調研,包括選址都考慮了間隔距離、人流量、群眾的便利程度等因素,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和各類量化考核制度。在文化和旅游廣電局的總體安排下,經費也得到了保障,主辦方為每個社團配備了LED燈、橫幅、音響等設備,每個點由文化館業務干部和社團業務骨干共同負責,在每天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設備搬運、照片拍攝、資料建檔等方面都做了周密安排,有效保證了活動常態化進行。
四、案例啟示
(一)群眾文化要以需求為導向,讓活動接地氣
通過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建設,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他們不僅需要高大上的文化盛宴,更喜愛貼近生活的文化特色小吃。交響樂、音樂劇、舞臺劇固然好,但不一定適合旬陽人民口味,旬陽人可能就好一口“兩摻面”,一首旬陽民歌、一段漢調二黃就能讓群眾聽得有滋有味。雖然沒有豪華的舞臺、炫酷的燈光,僅有一個橫幅、一個LED燈、一個便攜音箱,就能讓人們在不經意間享受文化帶來的愉悅。因此,群眾文化工作一定要扎根群眾,為群眾辦接地氣的群眾文化活動。
(二)群眾文化要潛移默化,以活動樹正氣
當今是自媒體盛行的時代,人人都是文化的傳播者、輸出者。但這樣多元文化的時代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有很多低俗的短視頻內容,如何引導群眾建立正確審美、樹立正確文化導向尤為重要。群眾文化園各示范點所演出的節目內容,工作人員都會嚴格把關,以宣傳黨的政策、弘揚主旋律、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本,讓更多人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地方文化,提升群眾審美,樹立正確文化導向,增強文化自信。
(三)群眾文化要激發活力,以活動聚人氣
自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示范點開展活動以來,接到了很多申請,很多社團也想參與其中,這充分說明群眾對文化園的認可與肯定。在活動開展當中,也有很多愛好者躍躍欲試,沒有搭建舞臺,就會讓群眾沒有了距離感,沒有了拘束感,也有了上臺“亮”一嗓子的沖動和膽量。看似不正規的演出,工作人員卻從不懈怠,每個社團都會利用休息時間將要演出的節目提前編排、練習;文化館為了滿足更多年輕人的文化需求,組建電聲樂隊,雖然實施起來并不容易,吉他、貝斯都是從零開始,但是他們每天苦練基本功,只為激發和帶動更多愛好者參與進來。
(四)群眾文化要立足群眾,為旬陽添生機
在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策劃時期,提出的首要原則就是要立足群眾,打造可復制、常態化的群眾文化園。以濱河大道群眾文化園為示范點,工作人員需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方案和機制,后期可在老城社區、黨家壩社區、四海逸家小區以及各鎮的居民小區等地相繼建立群眾文化園,讓群眾不出小區就能參與文化活動、觀看文藝節目。今后還可根據社區的不同特點、文化需求,打造不同主題的群眾文化園,不斷推進社區文化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感,讓旬陽群眾文化事業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五、結 語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高地,不斷探索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的群眾文化服務模式,以實際行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