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研 林 泉 裴遠松 李富幫
隨著現代建筑技術的不斷進步,建筑幕墻開始廣泛應用在現代建筑中,并且幕墻的功能越來越多。對于建筑幕墻來說,處理幕墻連接的接縫問題以及提高幕墻的防水性是現代建筑的重中之重。因此,安裝建筑幕墻時要考慮建筑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收口方式,并有效處理建筑幕墻的收口連接。
合肥高速·濱湖時代廣場的建筑總高度約為240.1 m,整體建筑面積約為11898 m2,其北立面為板塊式預應力單層索網玻璃幕墻[1-2]。北立面共包括5 個板塊的幕墻,具體為板塊01 ~05,本文主要探究的是位置較高并且面積相對較大的板塊04。
板塊04 幕墻的高度約36.9 m,寬度約26.1 m,索網部分底部的標準高度約166.9 m,頂部的標準高度約200.9 m。索網總共17 根橫索,每根橫索之間的間距為1.9 m,施加給幕墻的預應力約40 kN;豎索共17 根,每根豎索之間的間距為1.5 m,施加給幕墻的預應力約260 kN。整體工程中運用的玻璃幕墻需要符合多種條件,例如標準風壓處于1.71 ~1.39 kPa,氣密性高于300 Pa,水密性高于600 Pa,地震層間變形程度高于7.5 mm[3]。
合肥高速·濱湖時代廣場幕墻的整體設計需考慮建筑的性能要求,因此該建筑從室內至室外需要依次設置水密線、等壓腔與氣密線,以確保幕墻的氣密性和水密性[4]。
建筑幕墻收口封邊技術的具體施工流程:施工準備—基層處理—幕墻收口技術實現幕墻收口—建設找坡層—建設找平層—鋪貼防水卷材—建設防水保護層—建設裝飾面層—封邊技術封口。通過上述環節可以完成建筑幕墻的收口封邊,提高建筑幕墻的防水性與嚴密性,保證建筑幕墻的安全。
及時清理建筑外廊結構面,使建筑基層保持平整,無雜物,以保證后續建筑幕墻在收口封邊技術實施時無影響因素[5]。
在建筑項目施工過程中,通常可以采用4 種方式解決建筑幕墻的收口問題―在幕墻交接位置設置收口部位、轉角部位完成收口處理、雙母框幕墻的收口方法以及切豁法。
2.2.1 幕墻交接位置設置收口部位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微課教學設置出現了新的變化,在注重原有教學工作實施的同時,應該按照小學數學微課教學課堂實施中的要求,將整個教學工作規劃中的相關性原則明確,保障在教學原則的實施中,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通過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將小學數學微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兩點,即微課時長設置要合理和教師教學角色要認清。只有完善了以上兩點教學注意事項,才能提升小學數學微課教學課堂設置的質量。
在幕墻交接位置設置收口部位的方法可適用于多種墻體的幕墻結構,屬于建筑收口技術中的通用方法。由于其余框架類的幕墻結構都屬于無插接結構,在建筑中采用單元式幕墻并將單元式幕墻的收口模塊設計成一些幕墻結構交接模塊,以實現幕墻結構的收口功能。
2.2.2 轉角部位完成收口處理
因為建筑幕墻的轉角部分是天然的收口處理部位,所以通常在轉角部位完成收口處理。將建筑幕墻轉角部分設計為雙母框構造。當建筑物中同一層的所有模板均布置完成后,再由上往下將雙母框構件布置在同一模塊部位,就可以完成整個建筑物幕墻結構的交圈與收口。
因為雙公框結構與雙母框結構在X方向上的伸縮量約為1.5 mm,伸縮量極小,所以將離轉角處較近一側的點作為轉角兩側單位模塊的主定位點。若將雙公框板塊中離轉角較遠一側的點作為定位點,那么離轉角較近一側的點會在溫度變化作用下,向X軸方向伸縮,并且此伸縮情況不能消除,會影響建筑幕墻的整體結果,對安全不利。雙母框結構與雙公框結構不同,雙母框節構沿Y軸方向伸縮,并且該伸縮情況可以消除,不呈現在雙母框結構中。由于雙母框結構轉接處的變位情況非常復雜,應將受力部分設為變位點,防止雙母框結構出現較為復雜的變位現象。
2.2.3 雙母框幕墻的收口方法
傳統公母框插接結構的收口模塊右側豎向公框會干涉其右側已實現安裝的單元模塊橫框,出現無法安裝的情況。為避免上述情況,可采用雙母框結構。
雙母框構造的特點如下:第1,其收口模塊左豎框全部采用母豎框;第2,右邊布置完成的模塊均由雙向公框結構組成。
雙向母框構造的中間收口模塊自上而下吊裝定位時,能夠巧妙避開本單位模塊公框與相鄰單元模塊橫向結構的干擾區域,完成該單元的插接收口。但雙母框單元收口模塊的豎向公框會與上橫框架相互干擾,如圖1 所示。圖1中,01代表單元初始模塊,N-1代表安裝完成模塊,N 代表雙母框收口單元。
圖1 雙母框收口示意圖(來源:網絡)
若雙母框收口技術不適用于此建筑幕墻,還可以采用切豁法對建筑幕墻的上橫框進行銑豁。為了實現對建筑幕墻收口模塊的插接,必須將鄰近結構合理插接模塊的單元模塊上橫框銑二豁口,這2 種銑豁部位都必須介于單塊式子接縫處的橫滑插芯和披水板之間。當跌水口與披水板下的豁口部位出現重疊后,就可使豁口部位成為落水孔,并需要采用封閉膠粘劑封閉與落水口吻合后的部位,以增加對建筑幕墻結構單元的封閉作用。
依據設計要求完成找坡層施工,運用水泥粉煤灰黏土陶粒找坡2%,并以找坡層的長寬尺寸為基礎計算找坡層的厚度,并立桿做標記,以此控制施工過程中找坡層的厚度。找坡層最薄處約為30 mm,坡度約為5%。
建筑露臺部分采用1:3 的水泥砂漿進行找平,在抹平水泥砂漿施工作業時應適當噴水使其浸潤,以增加找平層與基礎之間的粘合度。
在抹平砂漿的過程當中,需要根據流水的方向涂抹灰餅,將水泥砂漿分格縫隙設計為25 mm×25 mm;在分格縫劃分的分格塊內裝滿石灰,然后使用工具鋪平各個分格塊,并用刮杠沖筋條刮平表面,最后用木抹子搓平表面。
以人踩在上面有腳印但未下陷為標準,再運用鐵抹子壓一遍。找平層的反坎部分也需要進行找平層處理,運用防水砂漿進行找平,整體找平的過程與露臺部分相同。
首先將防水卷材的其中一端固定在起始位置,然后沿著標準線慢慢的將防水卷材鋪開,平鋪的過程中要求防水卷材保持平整順直的狀態。相鄰防水卷材間采用搭接的連接方式,搭接長度約為75 mm,相鄰防水卷間的接茬位置必須錯開250 mm 以上。
為了保證與建筑防水卷材銜接緊密,在連接建筑防水卷材之前可利用電吹風加溫底面的膠黏劑,升溫后立即進行粘結、排氣、碾壓,隨后再將自黏膠抹至封口處,使搭縫粘結更加嚴密。然后再利用密封材料堵住建筑防水工藝接縫,且密封材料的長度不得少于15 mm。
建筑幕墻露臺防水層運用50 mm厚的C20 細石混凝土,并且內置鋼筋網片。防水保護層施工過程的重點是控制標高。因為反坎的上方并不存在踩踏空間,并且干硬性砂漿粘貼層和石材面層具有保護作用,所以反坎部分的防水工程只需要很薄的一層進行保護,其保護層由1:3 水泥砂漿構成。
運用25 mm×2.5 mm 的鋁條壓實建筑幕墻封邊硅膠,并運用自鉆釘將其中一端釘在鋁型材料上,將另一端固定在試驗箱上,以此固定建筑幕墻的封邊節點。為防止風壓過大時自鉆釘出現滲水情況,需要將鋁條和釘頭通過密封膠實現密封。膠皮應預留出余量的位置,以防地震導致的水平位移和面外位移。
建筑幕墻使用膠條能夠提高防水效果,延長建筑幕墻的使用壽命。一些建筑幕墻工程對于水密性和氣密性的要求很高,所以要選擇材質與質量更優的膠條,如果膠條的材質與質量達不到要求,會影響建筑的整體使用效果。因此,為保證建筑幕墻具有更好的防水功能,應在使用膠條前對其構造進行科學設計。
建筑幕墻封邊工程中通常采用三元乙丙膠條,該膠條具有耐氣候老化、耐熱老化以及耐臭氧老化的性能,并且具備耐化學用品性與耐水性,因此該膠條在使用性能方面具有很多優勢。
建筑幕墻施工中,可以根據當地氣候環境,選擇適合的膠條型號,以延長建筑幕墻的使用周期,具體挑選過程如下:第1,選擇質量好的膠條,降低低溫天氣對膠條的影響;第2,根據型料的斷面狀況選擇膠條的施工方式,保證其能夠滿足各個部位對膠條的品質需求;第3,設計膠條時要充分考慮其抗壓比和柔韌性,使膠條能夠達到幕墻建筑的規劃標準;第4,對于處于特殊環境中的建筑物,結合膠條廠家的實際狀況對膠條進行深入分析;第5,在完成單元幕墻設計的密封工程時,要保證通過氣密線澆筑后的膠條在橫面和豎向方面使用相同的橡膠牌號,并保證能完成對型料整個周邊結構的封閉澆筑,以確保幕墻建筑不出現泄漏情況。
實驗運用縮尺模型,結合了國內外相關案例,并依據建筑幕墻的結構尺寸和當地實際工程條件,此次實驗的模型縮尺比例為1:10。為了保證模型材料能夠在實驗過程中表現出與建筑幕墻原結構相似的受力性能,要使模型中材料所達到的應力和建筑幕墻原結構相同,模型設計相似比計算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模型設計相似比計算結果
為了驗證建筑幕墻收口封邊位置的防水性,可以將防水卷材裁剪成400 mm×400 mm 的正方形,將其放置在實驗模具中;將涂膜類材料均勻涂在400 mm×400 mm 正方形的紙上,等待干燥成膜后,也放置在實驗模具中。在防水卷材模具上施加0.6 MPa 的水壓力,在涂膜類材料的模具上面施加0.3 MPa的水壓力,觀察不同材料類型、級配類型、成型溫度以及水壓力下的滲水情況,實驗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滲水情況的實驗結果
從表2 可以得出,防水卷材的防水性比涂膜類材料的防水性好,盡管防水卷材受到的水壓力高于涂膜類材料所受到的水壓力,但大多數仍未出現滲漏情況,而涂膜類材料均出現嚴重滲漏。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方法采用的防水卷材能夠提高建筑幕墻收口封邊位置的防水性。
幕墻能提高整體建筑的藝術感,采用正確的幕墻類型可減少施工時間,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相較于傳統幕墻,單元式幕墻具有更多優勢,因為其安裝過程中不需要腳手架,所以安裝方式非常簡單,也能避免安裝過程中腳手架對建筑外墻造成破壞,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建筑的整體安全。